金門|民防隊「全民皆兵」有什麼啟示 (上)
近日,國民黨北市議員徐巧芯與民進黨前立委林靜儀展開一段「是否要當兵」的論戰。
此間來回中,金門的立委陳玉珍拋出一句:「…其實可以學當年金門的自衛隊全民皆兵…」
(我理解對很多台灣民眾來說,常常看到發言的是陳玉珍就本能的抗拒到無法聽到她講什麼內容,但是,正如我寫這堆關於金門的文章妄願的目的之一…金門其實可以帶來很多啟示…)
陳玉珍提到的金門民防隊,就是個可以從很多面向去瞭解的議題。
儘管有不少人已經熟知大致內容,但首先,我還是按照這場藍綠爭論的脈絡簡述一遍。
這件爭議的核心仍是建立在多年來常說的:「與中共保持良好關係,這才能避免戰爭」這樣的說帖之下。而這樣的論調,主要支持者為藍營。
但近期國民黨至少表面上一改態度,也隨著泛綠陣營提出親美的主張,可是論述上隱隱然藉著「激化兩岸」來嘲諷「難道泛綠執政,大家就不怕戰爭了嗎?」其中,女性是否要/願意服兵役,乃至於「不如像金門當年那樣全民皆兵」,其實都帶有反諷誇飾的「酸」意。
從這段來龍去脈來看,這裡提到的「避戰原則」、「互嗆是否願意上戰場」…其實用意都仍不出以戰爭為恐嚇/理由的無解罵帳,內容裡唯一有價值的恐怕是:連陳玉珍也知道金門民防隊多麼荒謬。
這場爭論其實就淺如附圖,僅僅勾起「女性」和「軍事化的陽剛」這樣薄弱的概念衝突…
不過,藉著連結延長教召、增強後備軍力,伴隨著共軍挑釁與美國大選的不確定性… 在整體氛圍上「軍事化」這個向度的確擷取了更多的注意力,而這,才是提起「金門民防隊」時應該要反思的。
這題目很大,我只能選5個角度介紹金門民防隊的一些情況並連結到若干映照當下的可能。
我為我恨到極點的那些而感到驕傲。
這是英文的台詞大致翻譯過來。
談金門的民防隊,我認為前兩點就該先談一種混合心態,這種兩極化感受並存的狀態乍看雖然弔詭,但在威權環境中其實很容易出現:
對在台灣服過兵役的男性是如此,比照服役的金門居民當然也是如此。
1
金門民防隊的政策具體要求12歲到55歲金門居民都需肩負不同類型的「任務」,其中,16-35歲男性更是直接制訂軍事任務:參與軍事工程、日常操演、精神心戰教育… 所有現在我們感嘆「國軍」徒勞又形式化的操演,參與過民防隊的金門居民幾乎都承受過。
其70年代的「戰鬥村」就是個極耗軍力又完全徒勞的策略,如今被當作觀光賣點的村落裡四通八達的坑道就屬於戰鬥村的部份設施。文獻指出主官參與越戰而向越共學到「把村落建構成一座戰鬥設施」的構想,為此消耗了大量軍民勞務。
當時的金門人可能有一些個人生活(務農、作小生意…),但他們必須被劃入編制並保持紀律,他們不時就要服從「聽到哨音後5分鐘列隊集合」,也需要每次花幾個小時參與操演與工務:挖自己村落底下四通八達的坑道。
2
上述民防隊的經驗肯定是痛苦的,而這些痛苦往往還高舉著高大上的旗幟與標語:「軍民一家」、「毋忘在莒」、「軍民同心」、「保衛台灣同胞抵禦共匪」…
要說當時的金門軍民真的相信他們的「犧牲奉獻」有偉大的價值嗎?恐怕很少。
最多的應該是疲於應付無以復加的徵用與動員,沒空沒力也沒膽子去否定。
而這正是參與民防隊「恨到極點」的經驗,但是,當時勢變遷後,金門人表達自身曾經承受過這些痛苦的方式竟然只能以它為傲,這就像當年服2年以上兵役的台灣男人一樣,他們在軍中度過的絕對是一生罕見的痛苦經驗,而這些痛苦換來的是日後以「自我驕傲/讚賞」來表達。
如果我們回到陳玉珍委員的發言:「建議採用金門民防隊的方式,全民皆兵。」
其實,她這樣對綠營政敵喊話,就很清楚的表達這種全民動員、軍事管理的措施在今日看來是絕無可能被接受的:一方面她以過來人的身份深知那有多痛苦,因而如此斷言; 另一方面,她又以曾經歷過那樣的痛苦而隱隱帶著高姿態。
不過,這種老一輩/藍營軍系/金門居民帶著的這份兩極化揉合的情緒,其實忽視了很重要的根源,又連結到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後面三點,我們下篇再談。
若在此先作小結,我想先點出,在談到兩岸軍事的議題之際,金門民防隊(以及全國為數不少仍停留在威權價值的群體),他們這種把受害轉換成「不受肯定的犧牲」,某程度而言其實是情有可原的:他們的自傲以及自認缺乏應得的肯定,在說詞上固然有明顯的矛盾但這正是威權治理最明顯的痕跡。
倘若我們國家正在進行轉型正義,那應當追求的是讓這個群體更能承認遭遇過不合理的痛苦,如此,也才能減低他們不必要的自傲。在這一點上才是我認為陳玉珍委員應該作的事情,金門民防隊這種國家暴力般的徵用制度,不該拿來恐嚇現在的國民戰爭的可怕,反之,這是國家以戰爭為名行惡的錯誤。
最後,我想到郭德剛曾經說過的段子,既是這篇的結語,也當下篇的開場白:
好。
你們都去愛國…
你他媽誰來愛我?
延伸閱讀:
一個八佰,各自表述
如果你不太熟悉金門,可以先讀這篇簡介文章@ Matters.news
看更多:
Matters #邊緣島民講金門 | Facebook 邊緣島民 | 方格子 後前線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