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去中心化:是支持新自由主义、反对新自由主义,还是别的什么?

Xa
·
·
IPFS
·
然而,超越关于新自由主义的讨论,我认为技术官僚主义代表了区块链技术社会政治应用的内在且几乎无法逃避的局限性。尽管反思性批评和相关实践已经开始出现,但这种技术官僚本质对其治理对象的确切影响以及对实现其所声称的社会政治理想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和分析。

本人课程作业分享

机翻中文警告⚠️

从比特币在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诞生时的不值一文,到2024年在特朗普(在马斯克支持下重获总统职位)时期达到10万美元的估值——市值接近2万亿美元。此时探讨比特币及其底层技术区块链与其所谓的新自由主义话语之间的关系是很有意义的。

比特币自诞生以来就经常被标签为极右翼和新自由主义议程的工具(Golumbia,2015)。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比特币的创世区块中包含了其创建者中本聪对2009年1月3日英国《泰晤士报》上发表的一则标题的引用:"财政大臣濒临对银行进行第二轮救助"。这一铭文暗示了比特币的一个关键政治目标:反对政府控制的中央银行对市场进行不负责任的干预。在密码朋克邮件列表的早期记录中,中本聪还表示:"传统货币的根本问题在于它需要太多信任才能运作。人们必须信任中央银行不会贬值货币,但法定货币的历史充满了对这种信任的违背。"这明确表达了对国家控制的中央银行及其发行货币的不信任。由于其倡导不受监管的自由市场,比特币社区常被视为由支持新自由主义议程的自由意志主义者组成。

比特币最初被设想为一种替代货币,可以在没有国家等中央机构发行或通过传统金融机构(如银行)转账的情况下运作。这种意识形态可以追溯到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关于货币非国有化的著名理论(哈耶克,1976),他是新自由主义的奠基思想家之一。尽管许多学者指出(Golumbia,2015;Yermack,2024)比特币的通缩倾向和投机性质使其难以作为交换媒介发挥作用,且尽管当前比特币生态系统在挖矿操作和财富分配方面都显示出显著的中心化,但其用去中心化节点替代法定货币的愿景仍然是吸引支持者的关键因素之一。这种对国家干预货币和金融系统的抵制被视为其经济右翼立场的特征。因此,如Golumbia所言,"我们可以认为比特币是伪装成技术的政治,或者是技术在招揽和推动一种非常特定的政治"(Golumbia,2015)。在这里,比特币技术被进一步解释为特定意识形态的物化或工具。

然而,这种对比特币和区块链的解释在两个方面值得质疑。首先,新自由主义本身并不仅仅是倡导私有化和自由市场。其次,比特币及其底层技术区块链代表了远比单一右翼经济或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更为复杂的社会技术运动,具有其独特的逻辑。本文将详细阐述这两个论点,并简要探讨比特币-区块链作为一种社会技术运动,既考察其容纳更广泛意识形态谱系的潜力,也分析其由于强烈依附于技术官僚思维模式而产生的局限性。

作为理论的新自由主义与实际存在的新自由主义

首先要强调的是,将比特币简单地解读为右翼经济意识形态过于简化了新自由主义本身,并且忽视了新自由主义作为理论,与"实际存在的新自由主义"之间的区别(Peck等,2018)。正如Peck及其同事指出的,理论上的新自由主义与比特币宣称的意识形态有许多共同点:新自由主义推动私有化与比特币倡导个人对账户和资产的完全控制相一致;新自由主义支持不受阻碍的自由市场与比特币支持无需许可的交易相符。然而,实际存在的新自由主义——那个由华盛顿共识和结构调整计划定义的跨国政治项目——并不是简单地以统一和同质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私有化、自由市场和商品化。例如,中国邓小平之后的改革在许多方面可以被视为新自由主义改革,包含了众多私有化和市场化举措(Harvey,2007)。然而,中国改革带来的经济增长进一步加强了共产党控制的国家机器的权力。在这种情况下,新自由主义改革并没有导致政治去中心化。

另一方面,Harcourt(2008)令人信服地论证了国家监管对自由市场至关重要,并且在所有市场中,国家始终存在。事实上,将自由市场视为自然秩序,同时将国家干预视为非自然例外,忽视了现实市场运作的实际逻辑。无论是20世纪芝加哥商品期货市场还是18世纪巴黎小麦市场,国家监管对市场运作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不知何故,20世纪芝加哥期货市场已经被视为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典型代表。

比特币对国家干预的抵制自然被视为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一部分。然而,Panitch(2000)指出,将国家机器——依靠选票而非金钱——同时描绘为私人利益的对手和公共利益的代表是极其有问题的。在二战后时期,美国政府有意识地推动其霸权,并在1980年代之后,积极传播华盛顿共识,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条件将其强加给发展中国家。

更重要的是,正如Braudel(1977)指出的,斯密式的私有产权、劳动分工和自由市场概念从来都不是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资本主义的核心——大资本家的领域——像掠食者一样在阴影中运作,在所有有利可图的领域开展业务,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倾向于垄断。正如Peck(2020)分析的那样,在21世纪初的经济环境中,我们见证了平台资本主义和监控资本主义的兴起,由谷歌、脸书、亚马逊和阿里巴巴等科技巨头及其对市场的垄断所代表。这些实体通过利用用户数据、开发数据驱动的算法以及基于用户生成内容和社交关系的网络效应来构建其竞争壁垒。通过激进的收购,他们压制了任何可能威胁其主导地位的潜在竞争对手的出现。

这些大型企业的运作模式早已偏离了传统自由经济对资本主义的理解。因此,一些学者认为我们所见证的不仅仅是监控资本主义,而是一种"数字封建主义"形式(Mazzucato,2019)。用户与平台之间的关系更像是农民与地主之间的关系,而非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一种非自愿的依赖和榨取关系。正如稍后将讨论的,这种监控资本主义和数字封建主义状态在很多方面已经成为整个区块链生态系统(或Web3.0)在后比特币时代试图挑战的目标。

因此,回到比特币,简单地将其反国家和反中央银行立场等同于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是有问题的。哈耶克和弗里德曼理论中的新自由主义——倡导私有产权和竞争性自由市场——与我们现在在当代和现实的"新自由主义时代"中观察到的情况有根本区别。今天的体系在美国霸权下全球传播,其特点是国家与资本之间的深度勾结,大型平台与其用户建立非自愿的控制关系。此外,比特币的无政府主义态度植根于更为复杂的意识形态起源和技术基础。它不能被简单地视为理想化经济自由主义的实现和物化。

区块链技术的复合意识形态

Swartz(2018)识别了比特币的两种意识形态基础:数字贵金属主义(Digital metallism)和基础设施互助主义(Infrastructural mutualism),追溯它们的起源到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技术思想运动——密码无政府主义和密码朋克运动。

数字金属主义更接近公众对比特币的普遍认知,并作为将比特币解释为右翼思想表达的意识形态基础,如前所述。这种解释强调比特币的"硬币"方面。在这个意义上,比特币被理解为类似金属的物质,类似于黄金——是被"开采"而非"铸造"的东西。它独立于国家控制运作,用户进行交易不需要中介机构。由于其稀缺性,它成为囤积对象,同时吸引大量投机。持有这种观点的比特币支持者往往更关注比特币的价格。讽刺的是,正是这种将比特币视为贵金属和投机工具的理解,阻碍了它作为实际货币,或更具体地说,作为交换媒介的发展。

然而,一个经常被忽视的方面是比特币区块链的基础设施互助主义特性。根据Swartz(2018),这一概念表明货币交易的基础设施不应由国家或大型企业控制,而应由其用户以合作社式的方式集体拥有。Swartz将这一意识形态追溯到密码朋克运动,该运动将货币交易视为信息交换的一种特殊形式。密码朋克运动的基本精神坚持"信息希望自由……即自由地移动,不受第三方干扰、控制或监视的阻碍。"

从基础设施互助主义的角度来看,重要的不是比特币的价格,而是区块链作为一个关键信息传输基础设施的持续运行,这个基础设施由其用户(节点)集体拥有。Swartz指出,"通过我的努力为这一基础设施的维护做贡献"的情感是许多早期比特币矿工的关键动力。这一观点也解释了为什么矿工愿意维持各种小众加密货币的运行,比如likecoin,它旨在激励优质内容的创作。这种以合作式组织结构为中心的视角,直接针对前面讨论的监控资本主义和数字封建主义的主导地位。这一意识形态基础导致了2014年后区块链2.0技术的出现,以太坊及其在DAO和智能合约中的应用就是例证,同时也促成了更加市场营销导向的Web3.0概念。正如Swartz(2017)指出,2015年后区块链社区开发者中出现了显著转变,他们开始强调区块链技术本身而非比特币。正如Voorhees(2015)简洁地表述:"2015年是叙事改变的一年。比特币出局,区块链入场。"

此外,Brekke(2021)强调了另一个重要且相关的论点:认识黑客工程师在区块链领域中心地位的重要性。当他们讨论去中心化、无需许可的系统、健壮性和反审查等概念时,他们正在考虑对抗权力结构的更广泛抵抗,无论这些权力来自国家、企业还是恶意个人。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去中心化主要对应于技术属性,其广泛的实际实现已经存在于P2P和分布式系统中。这些黑客工程师主要关注的并非推广新自由主义话语,尽管他们创建的系统可能被新自由主义利益所利用。然而,这种技术与叙事的结合拥有自己的能动性。它在吸引来自更广泛意识形态谱系的支持者的同时,也塑造了这些行动者的行动空间。此外,由于区块链的正常运作依赖于参与者共识,这种反身性(Swartz,2018)允许参与者的意识形态相互塑造区块链的发展和大规模采用。

总之,在比特币和区块链的两种意识形态线索——数字金属主义和基础设施互助主义——之间,前者更为广泛地被认知并被批评为新自由主义工具,而后者则相对被忽视。然而恰恰是后者容纳了更大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可能性。同时,区块链领域显著地受到黑客工程师文化的驱动,这是一种不直接关注经济意识形态的技术文化,但其提出的话语,如去中心化,吸引了来自各种意识形态领域的个人。因此,简单地将比特币-区块链视为仅仅是新自由主义拥护者是站不住脚的。

Brekke(2021)更为关键的洞见揭示了区块链作为计算技术内部的经济转向,工程师们开始通过工程和设计视角处理经济和组织治理问题,通过技术乐观主义和决定论看待区块链所承诺的社会政治乌托邦。在我看来,这种技术中心主义和技术官僚视角可能代表了区块链技术最根本和最棘手的问题,而非其与右翼的误导性表面联盟。下一部分将通过Glen Weyl的著作探讨这一点(Glen 是区块链领域的重要思想家)。

Seeing like an engineer

区块链领域承诺了许多革命性的乌托邦未来(Swartz,2017)。这些承诺背后显然有实质性的营销动机,正如Swartz分析的那样,表现出一种特殊的、福音式的时间性——通过想象一个从现有秩序崩溃中出现的未来世界来证明当前发展的合理性。虽然这些承诺中的大多数显然无法实现,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浮现出来:即使它们能够实现,它们真的会引领人类走向更美好的世界吗?这让我想起了Tania Li在《改进的意愿》(Li,2007)中的观点:问题不在于发展目标未能实现,而是它们在实施过程中实际上取得了成功。事实上,区块链社区关于社区治理的想象与发展研究对国家如何运用技术官僚专业知识使当地状况变得"可读(legible)"的批评有许多共同点,同时忽视当地知识,将当地事务问题化和"技术化",并将开放性问题转变为封闭结论(Li,2007;Escobar,2007;Scott,2020)。

这些问题在Glen Weyl具有影响力的著作《激进市场》中得到了突出反映。该书创新地提出了市场设计和组织治理解决方案,如二次方融资(Quadratic Funding)和共同所有权自评税(COST)。这些提案在区块链社区中获得了广泛赞誉,因为它们与社区的敏感性相符,并且可以轻松编码到智能合约中。基于这些理念,Glen Weyl与以太坊创始人Buterin、Ohlhaver等人共同撰写了《去中心化社会:寻找Web3的灵魂》(被称为DeSoc)(Ohlhaver,2022)。这篇引入灵魂绑定代币(Soul-bound tokens)概念来构建去中心化社会的论文,在区块链圈内引发了广泛讨论。

从《激进市场》到《去中心化社会》,Weyl及其同事一贯采用自上而下、理性主义的设计方法来解决各种组织挑战。这些设计遵循"代码即法律"的理念,将社区参与者概念化为缺乏社会属性的抽象个体,通过数学和博弈论框架寻求最优解(例如,二次方投票旨在平衡一人一票的民主决策模式与资本主义股东模式,后者中金钱影响决定结果)。显然,这种问题解决方法反映了区块链的基本设计哲学。然而,一个关键问题浮现:当这些方法应用于具有特定社会和历史背景的复杂、充满摩擦的人类情境时,它们能否实现预期结果?

事实上,Glen Weyl在2019-2020年期间的一系列文章中对这种方法提出了自我批评的反思。在Weyl(2019)中,他探讨了区块链领域内技术官僚制的各种实践和盲点。然而,这些担忧并不足以完全放弃这种治理方法。Weyl建议,技术专家在设计治理系统时,应通过民主设计过程平衡系统的保真度和可读性。保真度指系统准确反映现实世界的能力——换句话说,技术官僚应努力全面理解当地现实。可读性意味着设计应对其治理对象来说是可理解的。最终,技术官僚制的根本问题并未解决,而是通过改进的设计过程得到缓解。

然而,我并不批评Weyl的反思不够深刻。确实,他的内省在这个技术决定论领域中是非常全面且罕见的。不过,区块链社区的权力动态可能不可避免地导致精英主义、自上而下的方法和以设计为中心的解决方案。"像工程师一样思考"似乎从根本上是不可避免的。也许一种替代方法,在充分承认技术官僚制在这一领域的局限性后,是将其视为一个安娜·青(Anna Tsing)式的"项目",与那些设想资本主义和民族国家替代方案的人合作,共同想象可能的替代经济或社会。这与Weyl和Tang在《多元性》(Weyl 2024)中倡导的理念以及Michel Bauwens在宇宙-本地模型(Cosmo-Local model)(Bauwens,2019)中提出的建议相符。虽然一些实际实施已经在进行中,但仍需进一步评估。

结论

本文挑战了将比特币和区块链技术仅视为右翼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表现的简单化理解。事实上,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区块链归类为支持新自由主义或反对新自由主义。这种复杂性源于两个关键因素。首先,新自由主义本身以双重形式存在:其在实践中的实际表现与学者对其的理论概念化。它本质上是矛盾的,远远超出了私有化和自由市场的简单概念,而是与国家权力、垄断和监管框架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其次,区块链作为一种技术运动,并非单一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产物。其话语和技术实质吸引了跨意识形态谱系的支持者,成为承载各种意识形态议程的载体。

然而,超越关于新自由主义的讨论,我认为技术官僚主义代表了区块链技术社会政治应用的内在且几乎无法逃避的局限性。尽管反思性批评和相关实践已经开始出现,但这种技术官僚本质对其治理对象的确切影响以及对实现其所声称的社会政治理想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和分析。

Reference

• Barbrook, R., & Cameron, A. (1996). The californian ideology. Science as culture, 6(1), 44-72.

• Bauwens, M., Kostakis, V., & Pazaitis, A. (2019). Peer to peer: The commons manifesto (p. 102). 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 Press.

• Braudel, F. (1977). Afterthoughts on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capitalism. (No Title).

• Brekke, Jaya Klara (2021) Hacker-engineers and Their Economie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Decentralised Networks and 'Cryptoeconomics', New Political Economy, 26:4, 646-659, DOI: 10.1080/13563467.2020.1806223

• Escobar, A. (2007). 'Post-development'as concept and social practice. In Exploring post-development (pp. 18-31). Routledge.

• Golumbia, D. (2015). Bitcoin as politics: Distributed right-wing extremism. MoneyLab Reader: an intervention in digital economy, Amsterdam: Institute of Network Cultures.

• Harcourt, B. E. (2008). Neoliberal penality: the birth of natural order, the illusion of free markets. U of Chicago Law & Economics, Olin Working Paper, (433).

• Harvey, D. (2007). A brief history of neoliberal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 Harvey, D. (2014). Seventeen contradictions and the end of capital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 Hayek, F. A. (1976). Denationalisation of money: an analysis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ncurrent currencies (Vol. 70). 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

• Li, T. M. (2007). The will to improve: Governmentality, development, and the practice of politics. Duke University Press.

• Mazzucato, M. (2019). Preventing digital feudalism. Project Syndicate, 2.

• Ohlhaver, P., Weyl, E. G., & Buterin, V. (2022). Decentralized society: Finding web3's soul. Available at SSRN 4105763.

• Panitch, L. (2000). The new imperial state. New left review, 2, 5.

• Peck, J., Brenner, N., & Theodore, N. (2018). Actually existing neoliberalism. The Sage handbook of neoliberalism, 1, 3-15.

• Peck, J., & Phillips, R. (2020). The platform conjuncture. Sociologica, 14(3), 73-99.

• Scott, J. C. (2020). Seeing like a state. Yale University Press.

• Swartz, L. (2017). Blockchain dreams: Imagining techno-economic alternatives after Bitcoin. Another economy is possible: Culture and economy in a time of crisis, 1.

• Swartz, L. (2018). What was Bitcoin, what will it be? The techno-economic imaginaries of a new money technology. Cultural studies, 32(4), 623-650.

• Voorhees, E. (2015) It's all about the blockchain. Money and State. Available at: moneyandstate.com/it...

• Weyl, E. G. (2019, August 19). Why I am not a technocrat. RadicalxChange. www.radicalxchange.o...

• Weyl, G., & Tang, A. (2024). Plurality: The Future of Collaborative Technology and Democracy.

• Yermack, D. (2024). Is Bitcoin a real currency? An economic appraisal. In Handbook of digital currency (pp. 29-40). Academic Press.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logbook icon
XaAn anthropologist in making 思想,技术,性情爱 个人网站:https://www.xiahua.me
  • Author
  • More

结构性问题和制度性问题

摊牌了,我其实是个女同

我最接近小粉红的一次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