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雪地黑猫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在美国经历的产后心理测试

雪地黑猫
·

当我生完第一个娃,第二天,怀着喜悦的心情刚瞅了瞅那个被抱来的小包裹,护士就递过来一份材料,要我填写。

顺产只能在医院好吃好喝呆三天,就要立马出院。剖腹产可以享受7天的护士服务待遇。

大概我恢复得比较快,刚生完不久,就满地走。护士觉得我头脑足够清晰,就让我开始填表。

我看了看这一大叠表,要知道,大妈最痛恨的就是填表,想必跟我有同感的人不少。于是,刚才还飘在天空的心,忽地下坠到地上,踏踏实实地填吧。

给娃起名,爹妈的姓名,巴拉巴拉。。。我填好娃的名,就把其余的丢给老公。老公任劳任怨地填了一会儿,又还给我。

“怎么啦?” 

“这一部分需要你来填。” 

“什么?”

我抓过来一看,可不是,全是有关于妈妈的心理状态、各种心理测验的问题。

包括怀孕时是不是经常发脾气?是不是经常郁闷?生完后情绪低落还是开心?对于家庭的支持有没有什么意见?对于新宝宝感觉如何?

对于老公,和其他人的感觉如何?觉得出院回家没问题吗?回家以后会不会适应?家族里有没有抑郁症或精神疾病的历史?等等,足足有7,8页。

我拿着笔,打勾,打勾,再打勾··· 坚决地表示,我心情好的很,感觉好的不得了,完全没问题,可以出院。

据说,这个不能填错。万一其中填了感觉有点压抑,医院立马会重新进行评估,于是,又要填一大堆表,再次判断是否可以出院,甚至会建议去看专门对付产后抑郁的心理医生。

我坚决不能找这个麻烦,所以,我小心翼翼地把每个问题都答得很圆满,表示自己完全没问题。

心理学是我的专业之一,所以还算了解一些。我在法国读心理打狗脱的时候,我的导师算是欧洲心理界比较老牌的人物。

心理学的发展上,欧洲的社会心理比较强一些,毕竟人家历史比美国长。但美国的个人心理研究就比较发达。

而且,美国的心理研究遍地开花,非常有趣。比如,普林斯顿大学就有个专门研究遥视的部门,就是遥远的透视,属于特异功能之一,这居然属于心理学的范畴。

我填完了关于产后抑郁调查的这些问题,觉得自己完全可以过关了。其实,我当时就觉得,这问题设置得并不是太精密,有些问题太笼统。

显而易见,刚生完娃的疲劳妈妈们是没法准确回答的,也不容易发现真正有抑郁症状的人。

抑郁,大多是由短期逐渐发展为长期的,中间发展的过程,甚至连自己都不知道。不用说这几页问题。而有些亢奋型的抑郁倾向,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肯定回答得比我要好的多。

但我还是有点低估了美医院对于产后抑郁的重视程度。从医院回家半个月以后,我收到了来自医院的厚厚的一个大信封,我想,账单也不用搞这么厚啊。打开一看,又是一叠心理调查表。

询问新任宝妈心情如何啦,感觉怎样啦。我打勾,打勾,再打勾,再把信封黏好了,扔到垃圾桶~ 啊~不是~扔到邮箱筒。

这第二份问卷设计,仍然跟第一份差不多。其实,我知道,自己要求也实属过分。这种调查问卷,肯定不可能全部把有抑郁症状的一网打尽,但确实也是尽力而为了。

通过问卷调查,心理医生会比较早地发现产后抑郁情绪,从而进行干预。毕竟,因为产后抑郁而自杀的,实在太多。新闻上时不时就会爆出这种悲剧。

我记得,有个25岁的年轻妈妈,抱着自己的两个娃一起跳楼,因为疲劳过度,身心崩溃。

还有,大家都知道的,29岁的香港女演员陈宝莲,生完孩子一个月,就跳楼自杀。

另外,这种产后抑郁情绪,其实可以潜伏很长时间,后边会因一些事件发生作为导火索,而突然爆发。

生娃,确实会使女人身心变化很大。其实,身心本来就是一致的。身体上的问题,其实也反应了内心的问题;而内心有哪里不对,一定会反应在身体上。身心问题是一一对应的。

刚生完娃,身体的荷尔蒙还在调整中,新妈妈心理上要马上完成承担一个新人生命的身份转换,自然会相应紧张。

加上带娃的辛苦,尤其是睡眠不足。如果原来在未生娃之前,这个妈妈情绪就容易不稳,或比较敏感细心,或有神经质的话,那有抑郁症状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

有些新妈妈,强行地压着自己的情绪,在心力体力不足的情况下苦苦硬撑,这就会导致情绪积累,当时,因为有娃的兴奋,幸福,可能显露不出来,看起来非常开心。

但高压锅里的气积压久了不释放也会突然爆炸,同理,新妈妈的情绪如果不及时释放,也会在一个导火索事件的影响下突然爆发。

但因为有时已经距离生娃太久,有的甚至是一年,两年,几年以后,大家就不觉得这属于产后抑郁。其实,广泛来讲,这也是。因为,这个小苗就是在生娃,开始带娃那时候种下的,只是生长的时间长了一些。最后还是来了个大爆发,结果一样。

产后抑郁,作为抑郁症的一种,是个大课题。对于治疗,很多人是提倡给药的。我个人比较反对吃药,除非有紧急情况,比如自杀倾向。

我觉得,如果这病是一棵大树,那吃药,属于治标不治本,只是在大树的叶子层面去解决。而一些调节神经,缓和情绪,并转化心念的方法,才是治树枝,治树根的。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