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洪七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lifelog / 不需要理由的黑暗

洪七
·
·
陰影就像是月亮的暗面,你永遠都不會看到的。就算你走到月球的陰暗面,你原本待的的亮面,又會變成你看不到的暗面。換句話說,陰影之所以叫做陰影,就是因為那是你永遠看不到的一面。

#自由書寫 211015

今天持續覺得黑暗,手拿著書和平板時,都一直在發抖。那種抖很像多年前手頻繁抽搐的前兆。就像是有什麼情緒蟄伏在身體裡,等待著發作。

似乎在每個週末日都會有這種感覺,應該是假日更能感受到他人的幸福、與自己的失敗的緣故。這樣的心情,比較歡樂的書或者戲劇其實是看不下去的。當然工作步調也因此緩下來。

我去了圖書館想找些黑暗的書來看,但在這種時候特別能看清,原來絕大多數的書籍都還是刻意地想要展現一些正面的情緒。每本書都像是身心靈的傳道士一樣,都在說些噁爛空泛的臺詞:堅強起來吧,你還是有希望的!

記得之前看了一本小說寫作教學書,那位日本作者說,一個作品最好在結尾還是能留給人們一些希望,不要沒頭沒尾或過於黑暗,而讓人摸不清頭緒。但是現在想想,這規則也太不合理了吧。我們必須知道有些人在某些時刻,黑暗才會是他們的出口。

聽了鄧惠文的podcast,節目介紹了《世上沒有純粹的黑》,這本書記述了傳奇畫家芙烈達的故事。我還沒有看過這書,但這書名讓我想起了我碩士寫的論文。

我那時論文的題材是後榮格心理學。榮格心理學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他提到的陰影這件事。尤其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帶著面俱生活,所以往往會產生更多的陰影。為了解決人們的心理陰影,作為精神分析師的榮格試著要處理人內心中各種不同類型的陰影。為此他創造了一個龐大的心理學理論。

但後現代的榮格心理學認為,要把所有的陰影都搞清楚是不可能的。陰影就像是月亮的暗面,你永遠都不會看到的。就算你走到月球的陰暗面,你原本待的的亮面,又會變成你看不到的暗面。換句話說,陰影之所以叫做陰影,就是因為那是你永遠看不到的一面。

所以這世界上也許沒有純粹的黑,但可能有你永遠看不到的黑。

Sascha Schneider, Hypnose, 1904

然後我又在圖書館看到了另一本書,叫做《理性的情緒化》。我們人類通常會將理性和情緒當作是一個對比,一旦一個人陷入情緒裡,我們就會認為他失去了理性。

但這本書認為,情緒是人體幫我們避險的機制之一。無論是憤怒、悲傷、或是憂愁,這些情緒都能幫助我們遠離不可測的風險,所以情緒不是非理性的,而是具有理性的效用。畢竟在這世界上,任何東西的存在都有他的道理。

我自己倒不會說黑暗是合理的、理性的,但我覺得黑暗的存在並不是什麼不該發生的事。黑暗就是在那,that's it。

黑暗就是在那,有時不是你生病,而是他本來就無需理由的存在在你的心裡。但萬一你因此身陷在黑暗之中呢?我不禁想,黑暗會不會無限增殖?還是他會像風一樣時來時去?

我覺得現在這個世界,人們都在追求愛、宣揚愛,於是愛就像蟲卵一樣不停的繁殖,愛因此變的廉價而噁心。爆多的蟲卵,爬出蠕動的蟲不少,死去的也很多。會活的便活著,會死的就死。

黑暗的蟲卵、惡的蟲卵,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