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未來D+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數位治理系列專文(1)唐鳳:《未來網際網路宣言》如何實現

未來D+
·
·
本系列專文原發表於2022年第三季,時值數位發展部成立前夕,青平台永續民主研究中心規劃「前瞻台灣數位永續願景」系列專文,邀請公民社會、產業界、學術界、政府共同前瞻台灣社會永續發展的數位願景,探尋可行實踐路徑,共創數位韌性台灣。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狄更斯《雙城記》開頭這段話,傳頌了將近兩百年,至今仍被頻繁引用。面對即將邁入 web3 (又稱web3.0)的數位世界,這是最貼切不過的形容。

透過網際網路,人與人之間的生命經驗,不斷超越種族、性別、身份地位,用超連結的方式串聯,眾人得以接取共同的資源及服務。

網際網路,已成為連結全球的血脈。伴隨光明而來的陰影,也帶來極大的隱憂。

信仰特定價值的使用者社群,依循跨國平台的便利而找到彼此、形成數位聚落,卻往往被捲入激化對立、敵我分明的行為模式;資訊集中所帶來的權力不對等,也引發集權監控的疑慮。與此同時,極權政體也趁機將民主自由重新定義,成為「規管下的民主」、「圍牆內的自由」,將網際網路扭曲成控制他者的棍棒,指向每個角落。

公民社群力量 驅動新型態治理典範

此時此刻,正是「數位極權」與「數位民主」的聖盔谷之役。在全球民主陣營奮力抵禦集權與極化的侵襲時,我們化被動為主動,開創出新型態的治理典範。

最廣為人知的,是過去兩年來的防疫成果。以疫情初始的「口罩地圖」為例,當時政府釋出應用程式介面(API),提供各地藥局的即時存量,接著,g0v公民科技社群運用健保署的開放API,打造上百種應用,不但緩解民眾的焦慮,也促成「護台灣,助世界」的良善循環。

同樣的,出入公共場所時記錄聯絡資料的需求,讓「1922簡訊實聯制」在最短時間內開發佈署。這種迅速、免安裝的設計,也來自g0v社群。不但輕鬆完成實聯登記,更能兼顧隱私——任何人只要輸入手機號碼,就可以查到過去28天是否曾被疫調人員查詢。

這些改變,是從2014年的318運動,迎來決定性的開始。我們當時向全世界展示了數位民主的雛型:藉著專業引導與公民科技的增幅,達成有效的直接行動。也因此,在318運動告一段落後,行政院積極邀請公民社群,開辦各式平台,讓民眾直接發聲,成為政策創新的驅動力。

數位民主的關鍵:全民夥伴關係

2016年起,每個部會都設立了「開放政府聯絡人」,作為跨部會合作的窗口,以及公部門與民眾的溝通橋梁;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join.gov.tw」上,任何人都可以發起提議,只要超過5000人附議的提案,開放政府聯絡人就會邀集多方利害關係人,舉辦跨部門協作會議,探討如何將這些想法納入政府決策。用這樣的方式,就算是沒有投票權的年輕人,也有機會制定全新的政策。

除了提出政策建言,民間也直接參與共創。已經連續舉辦五年的總統盃黑客松,每次都有數以千計的社會創業家、公務同仁,以及來自數十國的團隊參與,每年最後會選出五個卓越團隊,由總統授獎,並在下個年度獲得政府支持,為數位公共建設做出實質貢獻。

台灣的經驗證明了:數位民主並非空中樓閣。關鍵在於:政府必須信任人民,在日常生活中隨時提出想法、表達對政策改革的意見。而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採行相同的作法,將政府決策過程對公眾透明,再透過協作工具輔助,讓分散各處的民意,轉化成生生不息的「全民夥伴關係」(People-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以建構「民主網絡」為核心的數位發展策略

我們這些年的嘗試,不只是單一國家的民主實驗,更是全球夥伴的一致目標。2022年,我與六十個國家代表簽署《未來網際網路宣言》,將「公民夥伴關係」正式擴大為民主盟友的共同價值。

在宣言中,理念相近的各個國家,共同承諾以多元共融的方式,促進數位經濟的開放互通;並且運用多方利害關係人的治理方式,將網際網路打造成保障人權、自由和互信的韌性建設。

簡單來說,這份宣言不只強調「網路」的多方串連,更重要的是「網際」的分散式架構,是既去中心化、又互相依存的關係——由此可知,數位發展的策略,並不在於發放特許或監理管制,而是在網際網路裡建構「民主網絡」,促成基於共同價值的創新。

以韌性建設與開放思維 迎來最好的時代 

行政院六年來的 DIGI⁺ 計畫,也與宣言的內涵如出一轍。DIGI 分別代表基盤(Digitization)、創新 (Innovation)、治理(Governance)、包容(Inclusion),不僅奠定了數位發展的基礎,也將多元共融的精神涵括其中,讓我們在提升數位服務品質、促進資安韌性與產業發展、迎接跨境數據治理挑戰的同時,也能將我國的20種國家語言,納為數位包容的一部分。

今年開始,我們正式提出下階段的願景:「多元宇宙」(Plurality)。如同網際網路是以多元的網路拓樸所組成,社群無分大小,都可以自己設定空間、發起想做的事情,超越場地和時間的限制,讓多元選擇與解方和諧並存、共同創造適合彼此的互動模式。

作為多元社會的延伸,多元宇宙中的各個群體既保持自主,又互相連結。即將成立的數位發展部,也將透過韌性建設與開放思維,拓展「共創」相同願景、「涵融」各方感受的多元宇宙,讓最好的時代,透過「共融」的台灣模式而來臨。

(本文配圖 CC BY 4.0 汪正翔) 

(本文作者唐鳳為行政院數位政委。本文為青平台「未來D+」與願景工程基金會、公民報橘、天下未來城市合作刊登,本文採創用CC姓名標示4.0國際授權條款(link is external)授權。)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