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張郁婕(Chang, Yu-Chieh)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Q&A】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後的「輻射污染土」「總量」有多少?

張郁婕(Chang, Yu-Chieh)
·
·

有網友詢問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後的「輻射污染土」「總量」有多少。關於「輻射污染土(受到輻射汙染的土壤)」以及處理方式,可以參考《前進福島第一核電廠(一)|輻射汙染土與中間貯蔵輸送車輛》這篇舊文。

當時這篇文章只有提到「輻射污染土」是什麼,文章上線後有網友詢問除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土壤輻射污染的方式,才把這部分的資訊補上。除輻射污染的方法有很多,會依據場地、種類、性質⋯⋯有不同的除輻射污染方式。當時那邊文章後續補充,也只有解釋土壤的部分。

接下來要回應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後的輻射污染土「總量」有多少。

圖為 2021.3.10在福島縣雙葉町拍到的黑色塑膠袋「輻射污染土」,其實這旁邊就是一個「中間貯蔵設施」,在做垃圾減量。(攝影:張郁婕)。

輻射污染工程完成之前,不會知道廢棄物總量

我可以和大家說,沒有辦法算出「總量」。頂多只能算出「目前處理了多少袋」。

沒有辦法算出「總量」的因素有很多,最關鍵的一點我想應該是「現在相關作業還在進行中,是要怎麼樣算出總量?

特別是,怎麼樣的情況需要處理?怎麼樣的情況不需要處理?例如:森林地區要不要除輻射污染?從工程和實務的角度來看,森林地區不會去動它。光是要不要把森林地區納入「需要除輻射污染的範圍」這個問題,就可以讓「總量」的數字差很大

撇開森林到底需不需要除輻射污染的問題,就算只算有人居住的地區,工程還沒有結束之前,也還是算不出「總量」。因為就算是小範圍(已經確定哪一個小範圍需要除輻射污染),除輻射污染一定要執行後才會知道最終會清出多少量

施工方式會影響到廢棄物生成量

一方面是因為這會和選擇的施工方式有關。

像是福島第一核電廠廠區內,因為要搶快(還有輻射值會比較高的關係),所以是直接在地面上用水泥蓋住,這是福島第一核電廠廠區內最主要的施工方式。因為施工方式的不同,福島第一核電廠廠區內清出來的「輻射污染土」就會比較少,因為他們就只有把樹和瓦礫清掉,平面基本上就是一律灌水泥鋪成水泥地。或是像我上面那篇文中說的,有一種做法是「交換不同深度的土」。這種做法「理論上」不會清出「輻射污染土」,但實務上我相信工程作業一定會產生廢棄物,這是熱力學第二定律告訴我們的是,天底下沒有什麼能源或是資源可以 100%轉換,這是天方夜譚的事。

另一方面是,大家如果有看我上面寫的那一篇就會知道,整個除輻射污染的工作,開工前需要先量一次現場的輻射劑量值(我知道這聽起來很像在講廢話)。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過程中、還有結束前也一定要量輻射劑量值?因為,除輻射污染的工作不是「有做就好」,而是要確定這個工程完成之後,現場的輻射劑量真的有降下來。所以,可能一開始想說這個地方使用方法A就好,但實際操作之後發現方法A效果不好,可能做到一半就發現,也可能做完時檢測才覺得沒有預期好,沒有辦法把現場的輻射劑量值降下來,這時候就要馬上再換成方法B,這樣一直試下去。不同的處理方法產生的廢棄物的量會不同,所以在工程結束前,是不可能確定會產生多少廢棄物的

黑色袋子裡面不是只有土

再來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因素是,要怎麼定義「輻射污染土」?

如果只算「土」,那可能可以從土壤表面積大約算出來,扣掉沒有房子的地表表面積乘以你要往下挖多深,就會得到一個「體積」。但實際上,那黑色一袋一袋的東西,裡面不會只有土啊!就算是挖土,也一定會夾在枯枝落葉什麼的,所以一個袋子的容積是多少,不等於裡面就一定會裝好裝滿。

我可以和大家說,雖然統稱「輻射污染土」,大家看到的畫面是一個又一個啡色塑膠袋裝起來的東西,那個袋子裡面中的東西不是只有「土」。福島縣沿海地區(浜通り)的斷垣殘壁什麼的一堆有的沒有的廢棄物,也通通都是裝到同一個袋子裡面。斷垣殘壁什麼的,就算裝好裝滿一整袋,實際上的體積也不會是袋子最大可以裝的容積。所以就算知道「總量」有多少袋,大家也算不出真正的「體積」。要算重量的話還有可能,但誰在跟你一袋一袋秤重,看「總量」有多重?

目前最多可以算出來的數字,是清出來的一袋一袋「輻射污染土(再次提醒,那個袋子裡面不會只有土)」搬到暫時存放區時,整片堆疊起來的總體積有多少(用面積乘以高度去算)。就算是這樣一個袋子一個袋子就算採最密堆積去算好了,中間一定會有空洞,所以估算出來的值一定會比真實值來得大。

官方數字只有政府清的量(沒有算到民間)

問題還沒完,就算是只算有人住的區域需要除的輻射污染量,大家要注意去看到底是「只算政府清的量」,還是有包含「民間自己清的量」?(福島第一核電廠內的東西應該是算民間自己清的量,因為是東電要負責)

公家機關給出來的數字,一定會是政府清的量,這應該很好理解?舉例來說,現在富岡町解除避難歸還指示的範圍,從公部門的角度「他們已經清完了,所以不會再清」。這應該也很容易想像,如果政府還在清的話,不可能解除避難歸還指示;反過來說,解除避難歸還指示的條件,就是當地輻射環境值已經降到安全範圍→環境輻射劑量值降到規定以下(降到安全範圍)這不就是剛剛前面提到的「除輻射污染工作『結束了』的判斷標準」嗎?

所以解除避難歸還指示的區域,政府就不會再繼續除輻射污染。但實務上,大家現在如果去富岡町,就會發現還有一些一看就不是新蓋的(有挺過地震和海嘯災情)的民宅。這些民宅可能看起來沒住人,就是維持著 2011.3.11那一天的原樣。這些民宅其實也需要做除輻射污染的處理(最基本最基本,屋頂上的瓦片和房屋外牆都需要沖洗過一遍),更精確地說,現在法規就是「你還沒幫你家做完除輻射污染的工作前,不能搬回家住」。是的,民宅是要屋主自己清,政府不會幫你清(這真的是很荒謬,一般民眾怎麼會知道要怎麼除自己家裡的輻射污染?!就算知道要怎麼清,一般民眾是要怎麼丟輻射污染廢棄物啊?這一整個想起來就超荒謬的啊

去看公部門的數字,只會看到公部門清了多少輻射污染廢棄物,但像這種「要求民間自己清」的例子,會是民間公司、民間團體自己自發性除輻射污染的廢棄物,這個數字就不會出現在官方數字的帳目上。當然,公部門清的量一定是遠大於民間,就算把民間清的量算進去,可能也是個零頭,是算估計值時可以省去的那種零頭,但還是要正視公部門在數字上其實有刻意忽略(是根本沒有列在帳目上)民間清運量的問題。


為什麼報導會提到輻射污染土的量有多少?

報導會給你一個數字,只是因為從新聞報導的角度,需要給閱聽人一個「交代」。作為一個好說歹說也是在網路媒體業混過一段時間的人,基本的新聞產製方式(以及目前的新聞產製問題)也是略懂略懂。寫報導的時候,有時候真的會需要「給出一個數字」。

作為看新聞報導的閱聽人,也必須要有媒體識讀的能力。

我前面講了這麼一長串,大家現在是不是會覺得沒有必要糾結於「總量」有多少?因為現在就真的給出一個數字,在工程還沒有全部結束前,是不可能算出「總量」的!這和施工方法有關,也和哪些範圍需要除輻射污染有關,你還要去定義什麼是「輻射污染土」——是真的只有「土」的部分,還是黑色塑膠袋裡面裝的東西通通都算?

有這麼多不確定的因素,就會有操作的空間。

遇到敏感議題,立場鮮明的媒體只會給你看有利於這個立場的資訊

立場是反核的媒體,就能藉由一些方式,給你一個嚇死人的數字,告訴你還有多少範圍沒有清。我前陣子才看到有媒體說什麼福島縣還有什麼 85%的土地沒有除輻射污染,這個 85%是在講「除染特別區域(Special Decontamination Area)」。先不提「除染特別區域」涵蓋暫時都還不會解除避難歸還指示的雙葉町和大熊町,福島縣山很多,這個數字是有很大範圍都是山,目前根本沒有那個餘力去清山區林地。對於不懂這當中數字操作空間的民眾,看到「福島有 85%的土地還沒有清」是不是會覺得很恐怖?

立場擁核的媒體,可能就會給一個保守的數字。像我前面講的,它可能只會告訴你現在清了多少。如果想要刻意讓數字變小,讓大家覺得輻射污染廢棄物的量沒有這麼多,它還可以只算公部門清的+只有「土」的部分的數字給你。或是它乾脆不給你原始清出來的體積,只和你說清出來的輻射污染廢棄物經過減容處理=減少垃圾體積。就和一般垃圾處理的概念一樣,做法包括分類垃圾、擠壓縮小體積、燃燒⋯⋯之類的)後只剩下多少量。當然,這個例子是有一點極端啦~

如果真的是想要玩數字的話,上面這些都是可以動的手腳。不同立場的媒體可以寫出完全不同的故事,而且「它們都沒有騙你」。

作為一個閱聽人,學習看出這些細微差異,還有哪些隱藏在新聞背後沒有告訴你的事(例如:它這數字是怎麼算出來的?我們要怎麼看待這個數字?等),其實就是在培養媒體識讀的能力~

本站推出月刊電子報【石川悄悄話】,每月 15號,它會將「石川カオリ的日本時事まとめ翻譯」當月最新內容,或後續新聞追蹤報導,直接推送到你的電子信箱裡!

>>> 按此訂閱電子報 <<<

現在在下列平台,都可以找到「石川カオリ的日本時事まとめ翻譯」喔
臉書粉絲專頁噗浪 Plurk推特 TwitterMedium
Apple PodcastsSpotifyGoogle PodcastsFirstorySoundOnKKBOX

原文連結石川カオリ的日本時事まとめ翻譯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