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舊文|漫談論文撰寫的過程
最近台灣因高雄市長選舉某位候選人論文抄襲的疑雲,讓大家重新思考碩士是否一定要經過論文歷練,就有實務經驗的在職班碩士生(其他地區翻譯為非全日制碩士生其實更貼切)而言,或許用報告取代純學術的論文尚可取,但一般全日制碩士生,或許純學術論文的歷練,很可能是你一生唯一的機會,也是你未來競爭的關鍵能力。本文在筆者完成論文後所抒,至今也11年之久了,重拾舊文與時事對照略有所感,故分享之。
本文轉至個人部落格:財務碩士論文撰寫SOP,筆者自2008年起將碩士論文過程中可以變成未來學弟妹有用的工具、概念記錄下來,後續也幫助了一些素未謀面的網友解答他們一些問題,惟2013年後個人工作忙碌,已不在回覆及更新文章。以下為本文分享。
漫談論文撰寫的過程 2009/10/11
前言
回頭看顧,論文撰寫的過程是一場充滿挑戰的思想戰役,習慣橫向思考的筆者,在一次又一次深度縱向思考的挑戰中,由模糊的概念慢慢釐清論文關鍵的方向,進而縮聚成一個題項,有如漏斗式的一層層逐漸將思考聚焦。這樣深度邏輯的思考訓練,訂定嚴謹的思考界線,雖然在一般實務上,無法徹底解決複雜的問題,但是卻是另外一種維度的思考訓練,幫助自己如何明確的定義一個問題,描述一個問題及其回顧問題背後的故事,再想辦法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法。多數的人與筆者無異,長時間習慣廣度思考,甚至用知覺思考居多,我們會利用我們的感覺解決問題,也常常管用,甚至有時候也不需要太清楚邏輯。完整的論文訓練,會讓我們學會如何進行深度的邏輯思考,改變我們的思維習慣,也證明我們碩士學歷的價值。
感謝指導教授劉老師花費相當多心思指導筆者,讓筆者有機會接受完整的碩士論文訓練。
論文產生的過程:混亂,沒有次序的程序
論文的章節很清楚的告訴我們:文章內的故事是有邏輯順序。但是論文產生的過程,可以說是混亂、沒有次序的程序,有可能已經進行到第四章的實證結果,又發現資料有問題,再回去修正研究方法,或是發展成另外一個新故事。因此,就財務論文而言,通常在挑選論文主題之初,就必須先與指導教授密集meeting,討論題目發展的可能性,以免發生到了最後還需要重新大幅翻修論文的情事發生。
基本上,論文產生的過程是一個遞迴程序,在訂立題目之後,開始進行相關文獻的回顧,閱讀了一些文獻後,再回去思考題目定的好不好,有不有趣?或是這樣的研究台灣根本就沒有資料可做?經過幾次來來回回與指導老師討論、修正後,方才可確定問題真正的本意。接下來開始研究過去相關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為何,方法是否能夠掌握,相關的統計工具是否齊全?在研究方法齊備後,先試算幾筆簡單的資料驗證,或許不符合研究預期,只好再參考其他文獻的作法,與指導老師討論後,再修正研究方法的設計...等,皆是過程中常遇到的現象。
因此,在規劃撰寫論文的時程上,不應該以章節次序為主,而是先將研究動機與目的確認後,開始設計研究方法,進行初步實證分析,回去修正研究方法,再一次回去蒐集相關文獻,組合有意思的故事,再修正研究動機與目的。這樣的程序,將一而三再而三的來來回回好幾次,若指導老師願意陪你一次再一次的討論,並且一步一步的將討論結果落實,論文的完整性應是毋庸置疑的。
論文的題目:有趣、有興趣,是持續研究的動力來源
筆者在論文完稿末期,可觀察到許多同學對於自己論文的題目缺乏想要持續研究的動力,很大的原因係由題目不是自己有興趣研究的主題,或是題目沒有想像中的有趣。一個有趣且有興趣的題目相當難覓,必須與指導教授一再的討論才有辦法定案。此外,自己對論文也必須要用有使命,不用老師在後面盯你也會主動一直想做,那麼該題目便是你最理想的題目了。
至於研究貢獻,老實說研究貢獻常常是可遇不可求,有趣的題目或許會引起大家有興趣一撇,但也必須找到有架構的Key Paper支持研究架構。一般碩士班研究生,尤其以MBA訓練為主的學生,很難有完整的研究方法及統計、計量訓練,研究實驗設計上,常必須仰賴好的Key Paper才有辦法將研究目的完整展現。
因此,有系統的尋找有趣且有興趣的研究主題,及架構完整的Key Paper是撰寫論文初期必備的前置工作,這樣的程序,必須與指導教授來來回回討論約2-3個月,若你的指導教授願意與你一起這樣討論論文主題,那你必須十分感謝你的指導教授,有好的開頭,將會指引你邁向有趣的研究之路。
論文的可行性分析:資料、文獻,與研究方法
要怎麼判斷論文能不能“做”?就財務論文而言,通常會先考慮幾個指標:資料狀況、是否有足夠文獻支持,與研究方法是否能完全掌握。這些指標若皆符合,即便是論文主題不夠有趣,還是能夠順利地將論文完成。一般而言,指導教授通常具有很高的敏感度,足以幫助學生檢驗目前論文所具備的可行性是否足夠,再給予各方面的建議。
除了研究主題及Key paper外,指導教授通常會先確認研究樣本資料是否有辦法順利取得,台灣財務碩士論文所使用的次級資料,大多不脫台灣、大陸、香港、美國、歐洲、日本等地的市場資料、公司資料或經濟資料,就台灣市場資料而言,最完備的資料庫莫過於TEJ(台灣經濟新報資料庫),但使用前也必須先確認學校是否有購買該資料庫模組,以免有所闕漏。
此外,新興的研究主題,如筆者研究的債券次級市場,現在尚無經濟資料庫支援,必須自己一筆一筆蒐集,此時就必須由其他單位,例如證券業的朋友是否有相關次級資料,或透過學術交流與相關單位合作取得資料,皆是取得特殊市場資料的管道。若皆無所獲,或是樣本數不具代表性,那就必須考慮由其他可替代性的市場資料代替,如同樣研究短期信貸風險,若無票券次級資料或貸款資料,或許可用短期債券資料替代,如此一來,或許也有機會創造新的主題與議題。但與指導教授討論再三仍無所獲,則須考慮是否該換主題。另筆者整理國內外資料庫,可參考之(點我)。
學術論文與一般文章最大差異處在於:精確的邏輯描述與字句皆須有所本。從開始與指導教授討論論文,老師就一直不斷提醒筆者,所說出來的每句話皆需要有其他研究支持,或者是有相當明確的先驗邏輯,否則就不應該斷然的做出任何評論。這也是為何論文中,總是需要有一章節專文描述過去研究的貢獻,與該論文間的關聯。一個有趣的題目,過去總會有許多相關研究探討,若已經想出一個有趣的題目,卻苦無過去相關研究支持,那勢必代表著某些訊號。
通常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可能原因有三:一為該主題可能沒有什麼好研究的,一看完題目就可以說出答案的題目,通常沒有太多研究的價值,自然研究的數量不會太多。二為實證設計有困難,雖然主題很有趣,但是沒辦法精確去衡量研究的樣本,例如內線交易的意圖,董事持股率大幅變動就代表有內線交易,或是股價大跌大漲就代表有操作股價的嫌疑?諸如此類的研究,或許可用其他方式測量,但若無法完整解釋,就必須考量相關文獻的可用性。三為實證資料取得不易或根本缺乏資料,搜尋相關論文主題時,常以國外研究為標的,作為研究國內市場的依據,但卻苦無國內相關文獻支持。主因係由可能國內相關資料取得不易,甚至國內相關金融市場尚未成熟,不足因應實證研究之需。
研究方法的設計為學術論文最重要的基石,好的架構得以讓主題的故事完整呈現。不過,一般碩士生無研究相關經驗,所以選擇好的Key Paper作為研究架構的參考點,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件事。而判斷研究方法的可行性與否,可由幾點觀察:方法的適用性、普遍性、方法的演進,及方法的掌握度。
研究方法的適用性是論文最重要的一件事,適用與否必須與指導教授再三研討,確認適用後再行之後的實證分析。普遍性高的研究方法,通常會有較多中文文獻可參考,一般人或許以為使用較罕見或深澀的研究方法,可以凸顯研究的價值,但研究方法在意的是與主題的適配性,若能以簡單的方法,就能將複雜的問題完美呈現,那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而研究方法的演進,隨統計及計量方法的進步,同一種觀念總會演化出許多不同的分支,要選擇最新的方法嗎?若最新的方法已得到許多研究的證實,且又在掌握範圍內,通常新方法對於問題的量測會為準確,可以的話,盡量嘗試新的方法。但若未有太多論文引用,那必須與指導老師多討論適用性再行決定。除此之外,可行性判斷中,最重要的是,要有能力完全掌握研究方法的背後原理與操作概念,無論請教老師或同學,一定要把方法完全弄懂了,才開始落筆。若無法掌握,那只好尋找其他替代方案,千萬別一知半解的就開始進行實證分析!
論文撰寫:思考與文字邏輯的深度焠煉
學術論文與一般文章最大的差異處莫過於邏輯嚴謹程度,一般文章或許不需要太嚴謹的邏輯,反重視的是文字美學,而學術論文卻首重文字表達中的“信與達”,先達到邏輯的嚴謹與表達的順暢,再講究文字的美學。從閱讀學術論文的經驗我們也可知,論文的邏輯順序是相當清楚的,從動機、目的到研究方法、研究結果,與研究結論,上下必須要有很強的呼應與參照,而貫穿論文邏輯的即是有效果的文字表達。
那怎麼樣的論文表達才算是好的論文表達方式呢?由閱讀期刊論文的經驗告訴我們,好的破題,有連貫性故事的論文回顧,適當的研究設計,加上有意義的研究結果分析,是構成好學術論文的基礎。通常剛接觸論文寫作的碩士生,如筆者般沒有辦法樣樣俱全,此時,好的key paper會幫你快速進入狀況,在繳交論文計劃書時,先試著將key paper內容按照自己想做的主題,依樣畫葫蘆的學著key paper寫一次,順著key paper一步一步體驗撰寫學術論文的感覺,會發現原來學術論文邏輯的嚴謹度,居然超過我們想像來的多出許多。不過,這樣還是沒辦法突破key paper的範疇,將寫完的論文請指導老師修改,是必要的程序。藉由老師的經驗,可以幫助我們在短時間內,找出思維的盲點。就算是我們參考key paper撰寫論文,但畢竟寫key paper人不是自己,定有許多設計巧思無法完全領會,當老師再修改我們論文時,這些我們沒有注意到的事情,藉由老師的眼,一 定可以窺出其中我們沒有領會的部份。
當然,這一個過程不是一次兩次就可以結束的,想要完整的將論文寫好,只有一次再一次,請指導教授幫你改論文,一次再一次的修正與討論,是種迴異於一般思考的邏輯訓練。若你的指導老師願意幫你一再修改,那真必須感謝指導教授的用心。因為這個過程是很繁瑣,甚至有時候會頭昏眼花的程序,每次討論勢必會花費許多時間,而且論文本身的貢獻如何,卻又不是馬上可知,若指導教授願意花費這些時間,那請好好把握吧!
論文寫作的時程規劃:別一步一步來
論文寫作的時程,大略可分成三個階段:初始期、成型期、收尾期。而就財務論文而言,有兩個主要方向是必須要注意的,一為論文主題可研究性,二為資料搜尋。截至目前為止,觀察許多好的期刊論文,皆是兼具有趣的主題與好的資料分析。而兩者卻是不需要同時進行的!很多好的論文是來自於對資料的觀察而得到靈感,並非論文所呈現的先有故事再有資料分析。因此,千萬別一直認為需要確定主題,再來蒐集資料。
初始期首重key paper的搜尋,除了有趣的研究主題外,有機會也可嘗試找找看別人沒做過或少做的樣本資料,此兩活動可以同時進行,不需要先找到主題再來找資料。到成型期時,對論文的研究架構已經確定,除了與指導老師積極討論研究方法、目的、動機部份的撰寫外,同時也該進行實證樣本的分析。而收尾期,則必須確認論文各章節的邏輯是否正確,再近一步與指導教授討論該如何修訂,且請記住一點,論文格式請最後再行調整。
與指導教授的溝通:積極點,別老等你老闆下指令
若問起碩士論文到底可以給碩士研究生甚樣的訓練,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或許不是研究方法的邏輯訓練,也不是有趣的主題好玩的地方,而是學習如何跟你的指導教授相處。就一般生而言,你的指導教授或許是你進入職場前,少數近距離觀察你的第一個老闆,而對在職生而言,指導教授的角色亦師亦友,離開校園好一段時間,該怎麼與自己年紀稍長,或甚至比自己年紀小的老師相處,恐怕較一般生更難拿捏。
就筆者觀察,無論你的指導教授是誰,總是會發現有人可以與老師相處泰然,有人卻與老師形同陌生人。碩士兩年間,有許多機會幫幾位老師做事後,綜合老師給筆者的訊息,可以發現研究生的態度,才是影響指導教授對研究生關注程度高低的關鍵。而研究生向上管理最重要的思維,或許是“同理心”與對論文的心態。
同理心係指試著用心觀察你的指導教授,並以他的角度思考學生的論文。筆者仔細觀察多數的大學教授,有以下現象:“通常身兼行政職務,學校內外有許多案子等著做,回到家又要處理家裏大大小小的事情。忙完了這些事,又看到學生的論文毫無進度,或來報告論文都講不到重點,同樣的事情年復一年教了又教,怎麼還是有白目的學生問一樣的蠢問題?” 若你是指導教授,試問你還會有多大的耐心教學生寫論文?因此,有技巧的瞭解你的指導教授,用最精練的方式與老師溝通,並即時回報論文的狀況,讓老師即使忙到沒時間,他還是知道你進度到哪了,不會為了論文進度煩心,等老師一有空,就馬上找老師討論論文,老師會不幫你嗎?顯然,幫助老闆快速進入狀況,也等於幫自己論文可以快速完成。
另外,你對於論文的態度,更是決定你與指導教授間關係。若只是想趕快拿到學位進入職場工作,不想花費太多心思於論文上(ps.這也沒什麼對錯),若老師又要求論文品質,那過程勢必彼此都不愉快。但若一開始就積極得與老師討論各項研究主題,又清楚老師想要研究的方向,且願意積極捍衛論文上面的名字,展現你想要把論文做好的態度,更具備同理心,懂得體會“老闆”最近的心境或忙碌與否。這些條件都具備,那跟指導教授之間溝通會有問題嗎?也不需要老師做任何指示,就會自動將事情做好,那老師會不肯教導?可惜,還是有許多研究生總是在等待老闆下指令,才會開始動作,若要與老闆好好度過這一年的論文時光,請自動自發吧!
結論:別白白浪費可能是一生中,唯一撰寫學術文章的機會
決多數的碩士研究生,尤其是MBA的學生,通常不會走向學術之路。所以碩士論文極有可能是你一輩子,最後一本學術性的文章。學術的訓練,是一絲不苟的,有絕對邏輯的對錯,沒有人情世故的空間,這樣嚴謹定義範圍的主題,在一個小小的圈圈中一直鑽一直鑽,或許看似沒什麼太大的意義,可是卻是訓練研究生如何進行“研究”的必經歷程,認真得學會這樣思考的方式,或許正是碩士與學士最大差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