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青茶語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語言學習 : 會「讀」就會「說」嗎?

青茶語
·
·


好久好久以前,開始學英文的時候,拿著教材聽著老師在台上一字一字教導發音,下一次又認真的將我們帶入文法紛亂的世界。當時囫圇吞棗的我,也沒有想太多,但可以肯定的是,當時我沒有很喜歡學英文。漸漸長大後開始覺得英文重要,帶著僅存的英文基礎,再次誤入那個「世界」,語學觀念(請參照:「所謂的語學觀念,比起學語言本身更重要」)也完全沒有隨著年齡進化,直覺地覺得背多了、記多了、讀多了,「說得好」這件事自然手到擒來 。

傻、好傻。

多年後的今天,歷經各種方法嘗試,才恍悟「會讀」不等於「會說」,「啞巴英語」在現今這個時代,也不是一個初現的現象,當家長,學校教育依舊與分數不離不棄,一批一批啞巴英語還是會被製造出來。自古以來,語言再怎麼說,也是先有聲音才有文字,文字也可以說是聲音的再現,便於保存。相反的也有所謂的「文盲英語」,旅居外地,重於溝通,不識讀寫,所以才會有這樣的現象。 這兩者如果是你,會選哪一個? 答案很簡單,語言本質就是溝通。

上述兩種現象其實已經明示我們「讀」和「說」就是獨立存在,所以必須個別練習。不過說完全獨立也是有點過了頭,畢竟讀得多的人,至少還會說一點,但不至於流暢,而聽得多的人卻有可能說得好。 到底為什麼有這樣兩立的現象?

以大腦的記憶來說,分為圖像和聲音,「讀」用到的就是圖像記憶 ,「說」自然就是用到聲音記憶(與聽力息息相關)。 再細分一點,文字屬於符號,口說上,大腦對符號的記憶遠不如聲音的記憶。 仔細想想一個人在閱讀的時候如果速度加快,內心是不太會讀出聲音。但有的人閱讀速度比較慢,就有可能在內心一字一句地讀出來,幫助理解文意,雖然拖慢閱讀速度,但聲音對他來說比較具有意義。所以說那些會速讀的人,基本上是看到字的形狀,很快的就可以在腦中產生意義。 參照下圖,有大量閱讀經驗的人基本上還是看得懂 。

因為在認字辯義的時候,看的是整體「字形」而不是「拼字」順序 。據說速讀的能力其實每個人都有,只是因為從小就被教育讀書要唸出來,漸漸地就失去這種能力,僅有少數人還保有著,或者是靠再次訓練出來。這樣說起來,符號的記憶好像比聲音的記憶還快,別忘了我們是希望口說的速度快,而不是閱讀,所以是否擁有大量外語的聲音記憶就相當重要,因為我們在交談時,其實都是用「聲音」來產生意義在相互理解,腦中幾乎很少同時浮現文字,只有在被問及哪個字才會進行回想(詢問中文姓名時),那又為什麼我們可以交談並快速相互理解呢?

一直以來,我們並不是以單字為單位,一個字一個字地發音拼成一句話,而是以一句話或一段話的聲音記憶,來做口語交談。

做個簡單實驗吧! 當我說「白日依山盡........ ,接著要你把詩剩下的部分唸完,你可以毫不猶豫快速默背完,就是因為這整首詩的聲音記憶老早被你記住了,為什麼說是聲音記憶呢? 你剛剛快速默背出聲時,腦中有閃過任何文字嗎? 嘿嘿 道理就在這裡!

聲音的記憶,經過不斷重複,字詞和字詞的音,會合併形成一個聲音記憶,這是閱讀做不到的。

原本一大串分開的東西,一下子變成一個東西,好像更省記憶空間了,在腦科學上,這叫做「記憶組塊」的形成,有機會再為大家說明。

希望藉由此篇文章破除對「大量閱讀就會說」的迷思,並給予大家在學習方向的啟發,可以改變目前可能錯誤的學習方法。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