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森林探勘先鋒:徐畢克斯用科學寫日記,發掘全新物種
作者: Klaus Schönitzer
譯者:陳克敏
出版社:新銳文創
ISBN:9789869486422
本書的作者是德國人,寫的則是一位19世紀德國的生物學家約翰‧徐畢克斯,他是第一位踏上亞馬遜森林的動物學者,搜集研究了許多巴西特有生物,研究成果以及從巴西帶回的動物標本目前收藏在慕尼黑邦立動物學蒐藏館;徐畢克斯所發現的物種許多學名到目前都還有效,其中最有名的大概就是電影《里約大冒險》裡的主角阿藍與珠兒兩隻小藍金剛鸚鵡了,其學名 Cyanopsitta spixii 後面那個字就是以徐畢克斯命名的。
徐畢克斯過世得很早,因此比起和他同行前往巴西探勘的好友,植物學家馬萩仕,顯得沒沒無聞。這個狀況直到本世紀一位慕尼黑動物學蒐藏館的館長前往巴西探勘,對徐畢克斯這種自己家鄉鮮為人知,在巴西卻赫赫有名的狀況深感訝異,為此這位館長發起研考,透過各種文章的發表讓大眾重新認識這位先行者;也因為考據徐畢克斯的著作漸多,慢慢的拼湊出這個人一生的經歷,才有了這本科普書的問世。
本書從徐畢克斯的生平開始,介紹其成為生物學家的契機。生於巴伐利亞邦一座濱臨艾西河小城(Höchstadt an der Aisch)的徐畢克斯,原本的志向是成為一名傳教士,但在眾多因緣際會之下走上習醫之路,並前往巴黎學習當時最先進的生物學知識。回到巴伐利亞邦的徐畢克斯,在熱愛自然科學的國王麥西米連的支持下,與植物學家馬荻仕協同奧地利的幾位學者、畫家一同坐船前往巴西,探勘亞馬遜流域不為人知的物種;在當時,歐洲人才剛以武力征服美洲大陸,許多離海遙遠的地方都還維持在自然原始的狀態,除了叢林猛獸、劇毒生物之外,還有各種傳染病媒及變化莫測的天氣,凡此種種,都增加了兩人探勘的風險。
徐畢克斯和馬荻仕在旅程中幾次遇到傳染病、身體虛弱不堪,好幾位當地嚮導也病故;在穿越沙漠的時候,更曾因為飲用水不足、嚮導逃走、駝載標本輜重的騾子生病等原因幾乎命喪當地。即使如此,他們仍然盡力保存採集到的物種,雖然沒有任何資源幫助,當地人又再三勸阻,兩人還是不顧一切往無人之地深入、即使是路上遇見幾個有規模的城鎮,也只是稍事休息便往下個地點趕去,這種精神如果不是真的非常熱愛自然科學是絕對辦不到的,由此可見他們對這塊土地上未知物種的熱愛,這種無論是前往自然地帶的決心,或是無論旅途中發生什麼事都不拋棄研究成果(標本)的毅力,都令讀者十分佩服。
除了自然原生物種的調查,徐畢克斯對於當時巴西人文景觀的記錄,也多多少少為我們還原了當時人的思維。在日記中,徐畢克斯不只一次記錄到巴西買賣黑奴的行為,以及當地原住民的風俗習慣。受到十九世紀種族主義的影響(此時達爾文《進化論》尚未出現),徐畢克斯等人雖然隱約感覺到這樣交易買賣人口不妥,但還是說服自己「他們在這裡當奴隸比在原生故鄉的生活更好」;而看見美洲原住民小孩吃泥土的行為時,則將它解釋為美洲原住民尚處於從野獸脫離成為人類的過程,藉以合理化武裝殖民行為,諸如此類的記載敘述都不斷出現。可能是因為二次大戰的關係,德國人對於這種種族歧視思想十分敏感,因此原作者在書中不僅一次強調,這是十九世紀人的想法,值得我們加以借鑑,這也是台灣或其他地區作品不太會出現的狀況,畢竟這些文章、資料反映的就是當時人的想法,也可以拿來與現狀做討論(不一定以前的想法就是不好),一味的刪除、不去觸碰,好像它就不存在是一件有點令人惋惜事情,德國人的做法在這種時候就可以參考一下。
雖然本書是一個生物學家的傳記,但讀起來一點都不艱澀無聊,比起國內常常把偉人傳記寫得跟論文一樣的傳統(?),這種可以將枯燥無味的東西變得生動、深入淺出的寫作模式,也是可以向外國學習的地方,畢竟知識都是要有趣有好玩、能吸引大眾目光才能傳播出去,這一點國外許多科普書籍已經走得很前面,也值得專業寫作者參考。總而言之,在這本書中我學到很多很有意思的東西,閱讀經驗也很愉快,是非常適合毫無相關基礎讀者閱讀的大眾讀物,非常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