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讀《北歐式的自由生活提案》— Less is More 的大智慧
從年青時在大學諗設計時,我已經很喜歡 Less is More 這個理念。不過,口裡唸著 Less is More,和這理念能夠在心目中植根和實踐,卻是一件知易行難的事情。
Less is More 的基本理念,就是用最小的原素,讓事情有足夠的留白空間。同時,也會加入一個作者心中想表達的主要訊息,透過留白所帶來的反差而把重心突顯出來。
這是一個易學難精,知易行難的理念。在執行的角度看,其實 Less is More 的事情,一般工序看起來不會太複雜。可是,當作者要把當中的理念畫龍點睛,讓讀者思考和細味當中的精神,卻殊不簡單。
關於這本書,封面上的原素確實時十分吸睛的。北歐、自由、生活、小屋等等,都是我們在節奏急速的香港要「生存」所缺乏的原素。因為這個封面,我幾年前就果斷地把這本書買下來。
不過,知道和明白,明白和理解,理解和做到,卻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結果我花了幾年時間,才把書本從書架裡翻出來,在「生存」的空間中突破,學習筆者的「生活」理念。
現在的香港和曾經的日本,在工作環境和經濟活動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越來越長的工時,越來越高的物價,讓很多人迫不得已趕著社會的步伐,以「加法」去生存。我們希望收入高於支出,讓我們能夠達成自己、家人甚至社會對我們的期望。為了達成目標,我們會滿足老闆任何的要求,犧牲自己和家人相處的時間,甚至放下自己的堅持,「欣然」接受社會投射到我身上的價值觀。這種理念,成為 Babyboomer 嬰兒潮 (即二戰後出生的一兩代人) 的核心價值,也讓香港,甚至全世界於世界大戰後高速發展,造就一個更先進的世界。
可是,任何發展都不免需要喘息的時候。在過去20年,全球增長步伐開始減慢,甚至已到了一個「樽頸位」,過去的成功模式已難似為繼。而80後、90後甚至00後,卻剛巧在這個背景下投身社會。事實上,我們80後在條件上確實比祖父輩優厚多,我們大都不用憂柴憂米,也有足夠的機會去接受教育,「生存」條件上理應比上一代幸福的。可是,我們去旅行,我們「吃好西」,卻沒有讓我們更快樂,甚至讓我們越來越失落和迷失。
這是以「起跑線」去判斷能力的角度,也讓現代人把子女的人生強調在這條線上。可是,這條線卻完全忽略了人性,結果,「起跑線」越前,卻讓子女越來越失落。
也許,我們都忽略了內在的聲音,讓我們跟著社會的價值觀去追趕去「生存」,而沒有為豐富自己而好好「生活」。試想一下,在考試中從40分進步到80分,還是從80分推進到90分、甚至是100分,會比較容易滿足和快樂?也許,這就是世代之間所面對的不同處境了。
要讓自己幸福,除了看「金錢」,也要去發展自己需要的原素。在世俗主義的金錢和自己喜歡的東西中間,取一個平衡,讓自己快樂。陰陽平衡,有如太極,物極都必反。所以我們不能側重於一個形態,也不能單單以「加法」去應付人生。看我們鄰近而遙遠的國,為了無限向上突破極限,到最後也只能透過「出貓」去應付考試,弄得世界翻天覆地,覆水難收。
Less is More,減法的理念,看似簡單,卻又複雜。《北歐式的自由生活提案》這個大智慧,在書架上等待了好幾年,到今天終於都等到我真心去明白和理解的階段。我還在學,希望有一天,我除了知道、明白和理解,我還會能做到。
能夠好好「生活」,做心底內想做的事情,也許世俗,也許出世。雖然我們未必能夠得到任何人認同,然而滿足自身的需要,是件快樂而幸福的事情!
別人給你再多的認可,最後也敵不過心靈深處的小小聲音。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