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流畅感:从《太平天国》到《天安门》
与我读《可能性的艺术》时做了大量摘录完全不同,对史景迁的这两本书我几乎没有做任何摘录,构成两个极端。因此也就给我写这篇读书笔记带来不小的困难,因为不具有串联灵感的线索,但我还是想尽力写出阅读史氏著作的感受,与大家交流讨论。
《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是在今年暑假往返固原田野调查的火车上读完的,《太平天国》就在近日刚掩卷。史景迁的笔法一以贯之,文气充沛,他熟练地操纵着历史的摇臂,《天安门》从汽船上的康有为起笔,《太平天国》从洋人眼中的广州城起笔,如同放映胶片电影,一帧一帧地带领读者回到历史现场。难能可贵的是,史氏写作与历史小说不同,一字一句全有史料支撑,而其个人见解则隐没其后,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读他的著作少有文摘的缘故。
我在上一篇读书笔记里提过,写作功夫本质上在于语言的组织,史氏和刘瑜就是中英文界的两位高手。史景迁不仅流畅地书写历史,更让人流畅地理解历史,即品味出了历史的流畅感,这在我看来是非常重要和难得的。在历史教科书中,个人的生平和国别的史事往往孤立,但史氏能流畅地把辛亥革命前各个改良与革命团体之间对人员、资金、报刊的竞争写出来,把康有为和孙中山的政治竞争写出来,把太平天国时期长江口的美国战舰被调入日本叩关写出来,把捻军、美国南北战争写出来,却不显得杂乱,反而被连缀成同一时空下的历史演出。
举一例子,在太平天国时期,华南华中恐惧长毛军的地主乡绅组织团练民兵以保护性命和财产免遭战祸,而在六十年后辛亥革命成功,在县乡层面,仍然是地主乡绅,继承了原清政府的行政力量,填补了权力空白,继续实行旧式血缘家族的权力统治,而少有共和观念与现代化。历史的流畅感就如乡绅在前现代与近代所发挥的连贯作用一样,它不仅体现在前述的横向时空,也体现在纵向的沿革,正是这一纵一横的经纬线将历史织成一匹丝绸,流畅感就蕴含其中。
史景迁的写作将这一品质擢升至历史学的殿堂,他开辟了历史写作的新路。我觉得,无论是专研史学的学者,还是非专业者,对历史的理解保持流畅感都是治学以及在社会中理解现在与未来的关键,这正是阅读史氏的必要所在。
因此,我推荐给大家,尤其是希望入门历史的朋友,不可不读他。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