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st Lives》_你/妳心中是否也有一位想再見一面的人呢?
電影的開場,畫面裡男主、女主與女主另一半三人,坐在吧檯上飲酒,經由只聞其聲的旁觀者,如充當旁白般,在對三人關係不知情的情景下,饒有趣味地對著三人互相低聲琢磨著,“我覺得女生和她左邊那位(女主另一半)是一對,右邊那位(男主)應該是她哥哥","但我倒覺得女生和她右邊那位(男主)才是一對,他們倆是遊客,左邊那位(女主另一半)是導遊","導遊?!和遊客出現在凌晨四點的酒吧,一起喝酒?”,"唔,你說得對,似乎不合理“。
透過短短幾句帶著好奇、不經意的談話,以倒序的拍攝手法,帶著觀眾緩緩進入電影的主軸,三人有著什麼樣的關係,彼此的連結又是何時開始。
許是一個月或更早以前,刷著媒體平台時無意中發現這部電影的預告-《Past Lives》,純粹想著是否與那首在社交媒體上傳唱度很高的歌曲-《Past Lives》有什麼關係?是因為那時挺常loop(單曲循環)那首歌的關係,演算法自動推薦嗎?不過印象當下沒有特別留意,也沒有特別點開。
而當近期它又帶著"全美百位影評評選為「今年最好的電影」"重新進入視野,衝著這句話,點開了那時的電影預告。曾聽友人玩笑般地說,電影的精華重點都已被剪輯至預告片裡,看完預告,已然曉得電影要演的內容,還需要買票進電影院?
確實,看完《Past Lives》預告,對劇情瞭解是略知一二,對電影想表達的,根據以往觀看過的相似題材,也自以為地認為應大致如此,不會有太多預料之外的元素;然,不管是為著預告片裡各大媒體爭相給予一致好評的評價,或被裡頭與配樂搭配得宜的每個零星片段中,主角們自帶演技的神情舉止所牽引,都讓人有股想購票進場,一探虛實,把整場電影串接起來的衝動。
對已極少進電影院,且有輕微選擇困難的本身來說,在《奧本海默》(Oppenheimer)與《芭比》(Barbie)的夾攻下,在帶著雖自覺已大致掌握劇情走向,仍決定購票入場實際感受,卻又覺得此為非必要花費的矛盾下,選擇了《Past Lives》。
電影的結尾,女主在人行步道上往自家公寓的方向走著,畫面從側向全程隨著女主的步伐移動,路經車輛呼嘯而過的聲音、腳踩在人手孔蓋時發出聲響,聽得清晰,短短不到1分鐘的路程,夜空下無從辨識女主的神情,只能臆測,但從她行走的姿勢(態),彷彿又已表達出所有,直至女主看見另一半在公寓階梯前等待着她回來的那一刻,一切始得以釋放。
劇情簡介:
《Past Lives》講述孩童時期一起成長的男女主角,在女主12歲時移居美國後,雙方因無從聯繫而失聯,而在相隔12年後,因著網路社交媒體的開發,彼此才重新互相「連線」,再次有了生活上的交集。然過程中卻又因故斷聯,直至再12年後,兩人才正式在美國碰面,橫跨24年的歷程。
備註:
電影經由男女主故事線的發展,其實額外延伸了不少值得細細品味的課題(個人想法),有機會再另寫一篇,本篇僅當是暖身先導,分享讓大家認識這部觀影節奏相對緩面,但後勁可能足以在觀後令人在心中留下或觸及某些情感的電影。
《Past Lives》全台 2023/8/4 正式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