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尼紀念日告訴我們的事情:動畫作品如何反省戰爭?
(本文完成於2016年的12月25日,應邀於2019年稍作修改後轉載到matters。)
又到了街道上出現聖誕樹的時候,在這個充滿佳節氣氛的日子裡,總有一群人會發文紀念巴尼。你可能會困惑巴尼到底是誰?為什麼要特別在聖誕節紀念他?
這篇文章在討論一部動畫作品如何反映現實,並且我們可以從作品的詮釋中學到什麼。如果你好奇巴尼是誰,或是最近在思考人們如何用虛構的著作反省戰爭,那這部作品值得推薦給你與你的朋友。看完這篇雖然會知道一些劇情,但我有略過一些人物刻畫的關鍵細節,所以不會影響觀影的感受,可以安心閱讀。
巴尼是一個虛構的人物,全名巴納德・懷茲曼,來自鋼彈系列的動畫作品《口袋裡的戰爭》。他是一個年輕的菜兵,參加了一場死亡人數高達六十億的大型戰爭,在戰爭末期死去,得年十九歲。不同於一般戰爭片或是鋼彈系列的主角,他既不是受人愛戴或恐懼的英雄,也沒有低調但高超的駕駛技術。他就是現代戰爭裡面的一介小卒,而且等級如同《星際大戰》系列中駕駛鈦戰機的駕駛員(不是白兵,但一樣打不中人。),命中率跟戰績都掛蛋。原本人們紀念巴尼,很可能是因為他犧牲的日子既是聖誕節、而且又魯又單身,所以算是一點對於佳節歡樂氣氛的抵抗。
但除了抵抗聖誕節的戲謔意涵之外,最近越來越多人也同時紀念他在死前所做的一些努力。由於這部作品發行的年代稍微久遠(1989年),所以這篇介紹巴尼紀念日的文章勢必要補充一下作品的背景跟劇情。
事情得回到那個虛構世界的背景,在宇宙殖民地居住的人們多數都是被迫離開地球拓荒的移民,他們受到來自地球聯邦政府的統治。但聯邦從未解決這些人的生計問題,只是不斷從他們在宇宙開採礦物的事業牟利。這個情況延續到了0079年,也就是人類開始到宇宙殖民第79年,在殖民地逐漸成熟的分離主義者,號召所有不願意受地球人統治的人們對地球發動獨立戰爭。
這個主張本來看似站得住腳,但這場戰爭實際上並不是由提倡殖民地獨立、並推動建立共和國的「吉翁・戴昆」本人發動。而是由掌握軍隊的薩比家族在發動政變之後,以「吉翁主義」為名發動的戰爭。尤其是以基連・薩比為領導,建立的吉翁公國。他的主張不同於原本的殖民地獨立,而是「宇宙人比地球人更優越」的民族主義,故採取一切手段要打擊地球政權,建立宇宙人至上的新秩序。
到這邊可能會有點熟悉感,因為這部作品的確挪用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而吉翁共和國到吉翁公國的改變,就是在影射納粹德國的崛起。而「吉翁主義」主張宇宙人才是新的選民,也可以從宗教衝突的角度看待這場虛構的戰爭。從這些背景設定來看,這部作品有很多部分值得現在的世界借鏡。
回到今天的主角巴尼,他其實也不是一條單純的魯蛇。他作為一名吉翁軍人,奉命參加調查聯邦秘密武器的任務,本來已經做好犧牲的準備。但他在臥底的過程結識當地的小學生,並且與他成為至交,還認識了小學生鄰居的大姐姐。
在一個遠離戰爭的社區,對小學生而言,軍人以及戰爭兵器是非常「酷」的事情,就如同現代社會有人緬懷納粹德國的符號或軍事成果,這名叫做阿魯(アル)的小朋友也十分仰慕吉翁公國的軍事成就。
身為菜兵的巴尼,有了崇拜者以及約會的對象,簡直正在邁向人生勝利組的坦途。
然而,反戰的作品必然得反映最殘酷的現實。後來吉翁軍決定用核彈把整個社區連同秘密武器一同消滅,阻止秘密武器在戰場上屠殺更多吉翁軍人。
在這個超級殘酷版本的電車難題中,巴尼有兩個選擇:(A)潛逃出境,代價是朋友及居民的性命。(B)向聯邦政府告密,代價是同袍的性命,以及吉翁公國的存亡。
身為一個上戰場從來沒打中敵人的魯蛇,他做了一個無異於自殺的決定:(C)靠自己的力量毀掉秘密武器,使吉翁軍不需要動用核彈,同時拯救所有人。
這個慘烈的決定相當於自己去撞電車,但更慘的是,他要阻止的秘密武器就是這個系列的真・主角,也就是被稱為鋼彈(Gundam)的兵器。相較之下,他只有一部破損、性能只有鋼彈十分之一的雜兵機薩克(Zaku II改良型)可以運用。
這齣悲劇最慘的地方不僅如此,巴尼壯烈的決定最後只有造成鋼彈的一點損傷、並沒有摧毀它。而且賠上性命之前,吉翁軍的核彈已經被發現並查扣,社區早就沒有危險了。
巴尼的犧牲毫無意義,而且他對社區居民而言不過是萬惡的、可惡的吉翁軍人。
在現實生活中,口袋裡的戰爭相當於世界上的區域衝突,而巴尼就是每次新聞畫面中,犧牲的無名小卒之一。我們從來沒機會瞭解他們為何參與戰爭、抱著怎樣的信念死去。
這部作品相較其他鋼彈系列,一點都不討喜,因為它不能令人暫時躲避現實,想像自己是能夠拯救世界的主角。反而更殘酷地告訴觀眾,戰爭底下只有犧牲,而且還經常是無謂的犧牲。
最重要的是,戰爭的犧牲者就如同你我一般,會哭會笑、有理想有抱負,而且願意為了他人付出的一般人、甚至是「好人」。然而,即使再有人性,一旦被捲入戰爭,只能任由命運擺佈。
這部作品嘗試告訴我們,戰爭並不是由一個邪惡的人(影射希特勒的基連・薩比)帶領一批邪惡的軍隊(影射納粹德軍的吉翁軍)在傷害世界,所以站在正義的一方譴責壞人就行了。
邪惡並不會以壞人的形式出現,而是以更現實又無奈的情況出現在每個遭逢戰爭的生活中。例如,崇拜戰爭兵器的小學生們、為了同袍情誼奮勇殺敵的軍人、靠販售軍火賺錢的企業、企圖用核彈消滅秘密武器及無辜居民的軍隊。他們都是普通人,平凡地生活、平凡地殺人、平凡地被殺。
日本的動漫作品時常在檢討戰爭,尤其是檢討軍國主義。這可能是因為日本歷史的緣故,強烈地使他們意識到當前的社會情況受到戰後秩序的影響,所以有些作品用這樣的方式告訴年輕的觀眾:這個就是戰爭。
最近幾天有很多人在談論納粹德國(註:撰寫本文的時候是2016年的十二月底,台灣社會正在譴責一些中學生扮演納粹的行為),從《口袋裡的戰爭》來看,要避免戰爭這樣的邪惡事情發生,就只有認真面對並討論戰爭的前因後果,未曾接近戰爭的我輩才能讓歷史成為經驗。遺憾的是,當前的台灣教育在談戰爭、屠殺、轉型正義,大多時候都只是讓歷史待在過去。甚至用一種談論佛地魔一般的方式避談「壞人」,不談希特勒也不談蔣介石仰賴的鎮壓機器,彷彿他們就只是單純的、邪惡的加害者象徵,也不需要深入認識一整部運作起來實行殺戮的國家機器。但這不過是避談政治的延伸而已,沒有人可以從這種方式學到什麼,只有在選擇題獲得分數的功用。
其實,巴尼的犧牲還是有點意義,他用言行告訴阿魯戰爭實際上是怎麼一回事,打破阿魯對軍隊、戰爭兵器的嚮往。並且讓阿魯知道,戰爭裡沒有稱得上英雄的角色,戰爭沒有好人或壞人之分,那些技術、紀律與軍事成就,不過是為了造就無數的、無謂的犧牲。
這一部作品從開始到結束大多從阿魯的視角出發,甚至可以說阿魯也是主角。或許意味著製作組期望在戰後觀看這部作品(1989)的年輕人,可以跟阿魯一樣,從巴尼的犧牲學到什麼是戰爭。不是因為有其它國家抗議、或歷史科的選擇題這樣告訴我們那很邪惡的結論。而是因為我們跟阿魯經歷過口袋裡的戰爭,並一起成長了。
雖然巴尼是虛構的悲劇人物,但期許巴尼這樣的年輕人別再赴死的願望,是真切存在的。以此文紀念巴尼,並希望世界上不再有如同巴尼一般犧牲的人。
爆雷到這個程度,但還是推薦實際看一遍完整的作品,本文已經略去一些關鍵情節未提。那些刻畫令這部作品不只是賣模型玩具的廣告,而是一部反戰的雋永著作。
本文的更新版刊登於Fugu Café 未來復古與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U-ACG、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請大家支持讓ACG作品與社會對話的平台:
- https://fugu.cafe/talks/12205
- 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58758
- http://www.u-acg.com/archives/12634
-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57788
2019記:
撰文當時(2016)台灣社會雖然很關注中學生模仿納粹的新聞,然而這事件稍早發生的阿薩德政權接管阿勒頗倒是很少有人討論。實際上,對大多數台灣人而言,國際新聞相當於財經新聞、科技新聞,戰爭相關的消息總是很難成為新聞主題。對於光復中學的事件,更像是以「不得體」、「丟臉」為主要的反應去譴責中學生「沒有常識」。這實在是非常悲傷的事情,即使台灣在百年內經歷了二戰、日本政權與國民黨政權的殖民屠殺,即使祖父母輩甚至是這些事件的當事人,時下人們對於戰爭與自身的關係卻始終感到疏離。這種生活在東亞島鏈上的違和感,始終縈繞頭緒。
最後,為巴尼配音的辻谷耕史先生在2018年10月過世了,除了為鋼彈系列的巴尼與西布克擔當聲優之外,犬夜叉的彌勒也是由他出聲。這樣活躍的聲優卻英年早逝,令人難過,謹以此文紀念他為虛構的巴尼賦予了最真實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