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球一命,刻不容緩的氣候議題
近年來,隨著極端氣候以及全球暖化越趨明顯,各行各業如火如荼的進行全方面轉型。
尤其是2020、2021年,不論是政府還是民間,從能源轉型、新能源汽機車、碳足跡、碳中和、碳權交易、ESR、環保商品、綠電、綠色金融、淨零碳排…,國際上基本上都圍繞著綠能、減碳、永續發展的主軸展開議題,都是為了避免全球暖化達到不可逆的臨界點。
雖說如此,當我想了解環境大趨勢背後的原因時,從GOOGLE查找相關資料時,發現中文很少探討國際氣候議題相關報告的第一手資料以及翻譯。
因此自己決定查找相關資料,希望能從國際組織在對於全球暖化、溫室氣體排放的數據與報告中,試圖找出國際綠能趨勢背後的關鍵因素。
全球暖化與極端氣候
《巴黎協定》是由聯合國195個成員國,於2015年12月12日在2015年聯合國氣候峰會中通過的氣候協議,取代原先1997年制定的《京都議定書》,期望能共同遏阻全球暖化趨勢。
根據联合国公约与宣言检索系统—《巴黎协定》,核心目標寫在協議第二條:
- 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水準以上低於2℃之內,並努力將氣溫升幅限制在工業化前水準以上1.5℃之內,同時認識到這將大大減少氣候變遷的風險和影響。
- 提高適應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能力,並以不威脅糧食生產的方式增強氣候抗禦力和溫室氣體低排放發展。
- 使資金流動符合溫室氣體低排放和氣候適應型發展的路徑。
溫度上升會造成什麼嚴重的影響呢?根據改變世界的6度C(Six Degrees Could Change the World)的內容所述:
- 升高1℃:全球糧食短缺
- 北極冰層加快融化,造成氣候巨變;環礁島即將沈沒、珊瑚礁持續嚴重白化、範圍更廣更嚴重的乾旱愈加頻繁發生、非洲高山冰雪絕跡、全球會有三分之一的地表缺乏淡水,不再適合人居。
- 升高2℃:超過一百萬種生物步向衰亡
- 海洋持續暖化和酸化,破壞食物鏈,摧毀所有僅剩的珊瑚礁、格陵蘭冰原持續融化、北極海冰消失造成北極熊絕跡、水源危機更嚴重,全球糧食如何分配更顯困難。
- 升高3℃:大量氣候難民湧現
- 整個碳循環過程都會顛倒過來,土壤和植物不再吸碳,反而開始大量吐碳、亞馬遜雨林大部分會被燒毀成一片沙漠、生物大滅絕展開。
- 升高4℃:灼熱的高溫將主宰萬事萬物
- 海平面持續上升淹沒各臨海城市、南極冰原開始崩裂、兩極將處於無冰狀態,永凍層開始融解釋放大量二氧化碳、糧食供需失衡。
- 升高5℃:世界完全走樣
- 南、北極殘留的冰原將不復存在,不斷上升的海平面吞沒了沿海城市,準備進攻內陸,人類在旱災與水災雙面夾擊之下,大批湧入逐漸縮小的可居地,人口大幅衰減。
- 升高6℃:生物大滅絕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所造成的環境議題已經不是單個國家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已經攸關到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存亡的關鍵地步。根據《Our World in Data》數據顯數:
隨著近年來我們平均溫度越來越往1℃接近,我們也即將來到《改變世界的6度C》所說的第一階段 — 升高1℃:全球糧食短缺。綜合許多宏觀環境因素,2021年面臨許多天災人禍,進一步導致全球物價全面大漲。
誰是溫室氣體排放大國?
讓我們將碳排照全球地區細切來看:
大部分的碳排都來自中國、亞洲以及美國以及歐盟-27。若再從區域別切到國家別的角度來看,究竟誰是溫室氣體排放大國:
可以發現中國整體的排放量來到第一名,也是主要排放國家中成長幅度最快的,其次為美國、印尼、巴西以及英國。但是如果從「人均」排放的角度來看的話:
會發現變成美國與德國占居第一、二名,再加上第三名的中國與第四名的英國,且上述四國人均排放量皆大於全球標準。
這也是為什麼每次國際在探討氣候議題上,常常看到美國與中國互相指責對方才是排放大戶的緣故。其實兩國可以說是半斤八兩、五十步笑百步。(延伸閱讀:美國人均碳排放量是世界3倍,卻要中國減碳,背後是經濟陰謀?)
全球暖化的罪魁禍首 — CO2
造成極端氣候與全球暖化的主因就在於溫室氣體的排放。但是溫室氣體中,為什麼針對「碳」排放的部分特別重視呢?碳交易、碳權、碳中和、碳排淨零等,名詞內都夾帶個碳字,很明顯就是衝著「碳」來的。
因為比起其它溫室氣體,光二氧化碳(CO2)就占達七成以上的溫室氣體排放比重:
伴隨著科技進步以及經濟發展,全球的碳排放量來到歷史高點。從statista提供的CO2排放(文章之後通稱碳排)歷史數據發現,要不是因為新冠肺炎讓人類的經濟運作暫緩,全球的碳排仍會繼續刷新歷史新高點:
即便2015簽署《巴黎協定》,因為沒有強制約束力,現階段只能依照目前的框架由各國自主推動,透過每5年檢視減排成績,再使用談判的方式施壓。
那造成碳排的又是來自哪些燃料別?根據國際能源署IEA《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20》數據顯示:
至2018年為止,CO2主要排放能源別為煤>石油>天然氣,三者就佔了99%的百分比。
溫室氣體排放主要來自哪些產業?
究竟是哪些人類的經濟活動導致溫室氣體大幅增加呢?根據Our World in Data-Emissions by sector數據顯示:
可以發現發電為最主要排放來源,其次為交通、製造與建築業(建築主要為水泥與水泥相似之原物料)以及農業。若再將上述大項細切探討:
總結
看了許多國際組織與溫室氣體的相關報告與數據後,發現在年份、數據維度區隔的方式大相逕庭。雖然看數據的角度不同,但是結論幾乎都是指向同個趨勢方向:
- 氣候暖化主要是溫室氣體造成的。
- 全球碳排主要國家來自中國(總量第一)與美國(人均第一)。
- 主要排放的溫室氣體種類為二氧化碳(CO2)。
- 二氧化碳主要排放能源別為煤與石油。
- 排放溫室氣體的主要經濟活動為:供電、交通、製造業與建築業、農業。
針對上述環境議題,全球各大產業轉型方向:
- 從源頭開始的能源轉型,從高碳(燃煤與石油)轉向低碳與無碳能源轉型。
- 現代文明基本上是建立在電力之上,減碳從源頭開始,電力從原先的高碳(燃煤)轉向低碳(核能、天然氣、生質能源)與無碳(風力、水力、太陽能、地熱能等再生能源)的能源發展(綠電)。
- 汽機車作為陸地交通最大的一環,過去建立在燃油引擎上,現在將從吃石油(柴油、汽油等)的內燃機轉成新能源汽機車(混合動力、氫氣、電能等),以減少對石油的依賴。另外,目前汽車產業趨勢朝電動車發展,因此電力來源同上,須朝低碳與無碳的綠電方向發展,減少對高碳燃煤的依賴。
- 推動綠色交通,減少私人運具持有率,發展多元的交通運輸以及布建完善便捷的公共交通運輸網絡。
- 資本是逐利的,為了讓高碳的企業有轉型的誘因與壓力,國際開始發展碳市場機制。透過碳權總量管制、碳權配額、以及碳交易,讓碳權配額不足的排碳大戶在罰金與碳交易之間權衡,並獎勵有配額剩餘的低碳企業,試圖透過碳市場推動產業上下游供應鏈的能源結構轉型。
- 建築業推動以環保、節能、永續的綠建築、生態建築。像是以環保材質、綠建材或環境友善材質取代水泥等。
- 農業轉型,發展複合農林業、減少土地開墾、使用天然肥料等綠色農業技術。廣泛採用「綠色農業」技術,可使全球在對抗氣候變化、增加糧食產量、減貧等方面取得多重效益。
總結來說,在全球整個綠能趨勢上,圍繞著該如何減少溫室氣體CO2的排放為主要核心議題,而每個綠色發展的轉型議題上,又有各自的子議題需要克服與解決。其中CO2主要排放來源為燃煤與石油,而主要排放燃煤與石油的經濟活動又以發電、交通、製造業、建築業以及農業為重。
電力是現代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建設,也是碳排最高的項目之一,而且電力又牽動電動車以及碳權交易,假如未來國家還處以高碳能源,勢必會嚴重影響經濟發展,因此各國政府將發展綠電為能源轉型的首要目標。(延伸閱讀:蘋果供應鏈近九成響應碳中和,這次有哪些台廠合規入列了?&蘋果是否能達成碳中和目標,台積電成了重要關鍵)
這也是為什麼,台灣積極發展以風力發電以及太陽能發電的緣故,而且有「非、常、迫、切」發展綠電的理由。
至於原因為何,則是後話了…。待之後的文章,再來展開篇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