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区的猎人们(二)小向导

脆皮小赵
·
·
IPFS
小向导是我第二个猎友,使3006斯普林菲尔德。

黄先生久病不起,而我也在寻找一个可以和我一起徒步打猎的搭档。这是我打猎的第四年,此时我已经有了收获大型猎物的经验,可以独自舒适地在密林里过夜,却遇到了新的困难。独自狩猎很难维持士气,我不是一个害怕孤独的人,高纬度地区深秋的长夜却足以让我孤独得第二天一早就想回家。几次说服自己提前回家之后,我意识到自己需要一个可以激励我的猎友。

打开本地某群聊,看到小向导的征友贴。小向导和我住得很远却离我的猎点很近,属于乡下的老乡。我给他发私信介绍了自己的情况,两人一拍即合。我喜欢老乡,因为他们有地面上的消息。雪线、植被、动物活动等不太能从天气预报上看见的消息,生活在本地的老乡都一清二楚,经常能得到“有一只大熊每年4月初都来这条雪崩线吃蒲公英”;或者“今年的小鹿出生了”这样的情报。甚至有一次,我打猎时突然接到老乡的电话,告诉我林警刚刚经过村子,朝着我的方向来了。即使没有做任何违法的事,我还是像收到扫荡消息的游击队一样心存感激。

小向导是个东部人,来自我最爱吃的膨化食品产地,也是我唯一见过有美剧里“加拿大口音”的真人。我和身边的人,即使自己没发觉,受西北口音影响多过加拿大口音,这也是我认为俄勒冈、华盛顿、不列颠哥伦比亚应该脱离美加组建卡斯卡迪亚共和国的原因之一。这种和电视上一样的加拿大口音是我第一次见,颇聊了一小会才适应。爬山之后他会感叹:that's a slug of a hike! 我都没听懂,还以为他见到了一只出众的鼻涕虫,又不足当选年度鼻涕虫(slug of the year),只能是本次爬山度鼻涕虫(slug of the hike但根本不会有人这么说),而我只是把the hike听成了a hike。确认之后才知道就是很辛苦的一次徒步的意思。他还有个有意思的口癖,就是用“dirty”一词替代所有“cool”,“interesting”,“sick”一类的感叹词。比如有一天我在广播里听到一起失踪案件,人消失了、车被扔进山里烧了,正好是在我俩扎营的地方烧的。我赶忙把广播分享给他,告诉他营地有一个黑印是因为有人在那里烧了一辆卡车,on the spot。

"Dirty! I'll give it a listen", 他回复到,to my amusement。我从没见过这样说话的人,感觉非常有趣。

之所以叫他小向导是因为他年纪轻轻就有多年的户外向导经验 - 高中毕业直接去了向导学校,毕业后带人游山玩水。我听后羡慕不已,因为每天在办公室坐得想死,我一度考虑转行做户外向导,却被高昂的学费和普通的收入劝退。在某一个瞬间我特别想问他是如何面对支出与收入间的不平衡,却在下一个瞬间想明白:“他没有上本科自然是有钱。跟本科比向导学校简直不要钱、时间短、挣得可能还更多”,便把问题咽回了肚子里。只后悔十几岁的自己不知道想干什么,只想在体面的学校找个容易学的东西搞定学历。

想通后我的问题就变成了,你为什么不干了?他给出了两个答案。第一个并不令我惊讶,他说自己过够了不安稳的生活。认识时他已经成了一个酿酒师傅,在我猎点附近的农村安家生子,还养了一院子的牲口。当向导的时候每年要随着季节流浪,夏天白水漂流、海洋皮划艇或者登山,冬天AT滑雪或者当滑雪教练,春秋带徒步或者在其他行当里当季节工。收入不稳定,每份工作只有几个月,每年不一定能回到同一个地方,更见不到同样的人。

接着他更真诚地分享了第二个,也是让我觉得有意思的原因。“你知道,”他点燃水烟筒呼噜呼噜地吸了一口,“每个团里都会有那么几个并不愿意去,完全是被朋友拉去的人。这样的人很烦,又总被分配给我。”我听完都笑了,因为在接触中我已经发现小向导是个丧门星,虽然描述不清他具体丧在哪。不管是不招同事喜欢,还是单纯的丧人相互吸引,我完全能想象他铁着脸领着几个永远在抱怨的人爬山的样子。

刚刚提到的水烟筒是让我确定他真正拥有户外向导实力的道具,或者用我的话说,拥有老乡实力。前文中提到过,我在狩猎活动中颇结识了几个“老乡”。老乡普遍有几个特点,1. 使用他们日常作业的服装和工具;2. 使用不适合狩猎的颜色 (蓝色,黄色等),不管理气味;3. 背着笨重的日常生活用品;4. 爬山特别快。小向导的因为旅游业出身,一开始并没有展露出明显的老乡风格:装备至少都是常见的中高端民用品,虽然没有避免有蹄类动物最敏感的蓝色(最开始他穿拖鞋出门让我震惊,结果就是没睡醒忘换鞋了);走路速度不算太快,会有意识照顾我的配速。直到我们停下休息时,他从包里掏出了一个快30厘米长的水烟筒,在溪流里接足了水,又掏出一个12.5寸iPad大小、带盖子的金属餐盘,特像社会主义阵营学校、单位食堂那种,每个格子里放着不一样的烟草和大麻。又从包里掏出了一把刃长至少10厘米的大剪子,选出几种烟和一颗麻剪碎,塞进水烟筒里抽了起来。边抽边跟我说,他以前抽一包一包的烟,为了健康改成这个了。在我眼里,这是真正暴露实力的老乡行为。原因如下:

  1. 城里年轻人抽烟的很少,老乡则普遍没有放下对烟草的热爱。

  2. 城里人喜欢准备一套野外专用的东西,而不会把家里的日用品装进包里。我认为这种思维方式主要来自于消费主义的洗脑,而非出于“减重”、“收纳”等务实的目的。以剪刀为例,包里带多少东西都不会放不下一把剪刀,小剪刀也并没有比大剪刀轻几克。也许有人会认为专物专用是为了收纳方便,专用的东西永远放在包里,随时可以拎包出门。而实际上,每一次出行都会因季节、海拔、目标、方式等原因需要不同的装备搭配,“拎包就走”至少对我来说不现实。同时,拥有不止一套功能重复的东西本身就是一个收纳难题。

  3. 老乡只管自己想要什么,重量和体积不在他们的考量里。前文中提到给我线报的老乡会带着巨大的手动金属碾磨器和罐装啤酒爬山(现在我也会)。小向导也是如此,他想在山里抽bong,而不是卷烟和joint,那卷烟再轻也跟他没有关系。

这是小向导第一年打猎。他说他热爱自然,永远在山里,自然而然会开始打猎。之所以会发帖找队友,是因为独自打鸟的时候被一只棕熊bluff charge(假意冲锋,实则没有肉搏的计划)了一次。当时他正用枪瞄准一只松鸡,松鸡后面的树线里突然冲出一只棕熊。然后他用他的.22lr朝地上打了一枪作为警告,把一只“aggressive,大概率predatory*”的棕熊吓跑了。那熊在原地看着他慢慢退回伐木路上,然后又在树线里跟了一段,亲眼看小向导走远,才消失在树影里。他回到家,镇定下来后决定找个队友。

Predatory:我们通常把熊的袭击分为两个打类,defensive encounter(防御性接触)和predatory encounter(捕食性接触)。捕食性接触又可以细分为熊认为和人互动会得到食物,和熊认为人是食物两类。以前任何袭击人类的熊都会被林警打死,如今越来越多的地方不再打死想保护自己的熊,因为他们只是在保护自己的空间,因为不主动,对人类没什么威胁。Predatory bears则通常因为人类的投食,或者人类无法管理好自己的食物和垃圾(这个步骤被称为food conditioning),建立了“人类=食物”的印象。他们是很大的威胁,而且在接触过程中非常难驱逐。

他坚信那只熊是雄性grizzly,我选择相信他的判断。生长于内陆山里的棕熊被称为grizzly,从海岸附近的则被称为brown bear,这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能接触到三文鱼这个资源。三文鱼能减轻熊的生存压力,还让他们养成了随和的性格。捕鱼的熊可以和别的熊并肩站在水里,甚至几十只熊挤在一起捕鱼;而内陆的grizzly因为食物的匮乏,领地意识非常强,更倾向于驱逐或者杀死竞争对手。有点像猎人和钓鱼佬的区别。

小向导认为这只熊没怎么见过人,先是想捕食松鸡(我不觉得,熊怎么会捕食松鸡?)然后突然发现匍匐着的他,继而对他施压,看看会发生什么,结果压出一声biu吓了自己一跳,加上本来也没有接触的打算,就转身了。我却觉得目送离开是一种经典的防御性行为,所以熊很可能在保护一处食物,发现鬼鬼祟祟的人类后无接触地把他赶走再督促他离开,但我当时不在现场。我问他后来有没有在附近找到大动物的尸体或者垃圾,他说没有,此案便成了悬案。那年的棕熊非常多,也不知是因为种群数量上来了,还是干旱的夏季逼迫他们大范围移动,进入了人类的活动范围。

一起打猎时他会给我指认各种植物和真菌,非常专业。但毕竟是第一年,他还是会做很多有经验的猎人不会做的事情。比如睡懒觉,和天黑前吃晚饭。为了避开智人过于强势的白天,和灰狼过于强势的夜晚,北美洲大多数大型动物都进化成了清晨和黄昏活跃的暮曙性(Crepuscular)动物。对于猎人来说,每天第一束和最后一束光是最重要的时间段。有经验的猎人会在天亮前几个小时起床,吃饭整装,然后从营地向目标狩猎区域前进,在天亮前潜入在他们认为猎物早上活动的地方。而黄昏时无论多饿都不会停下来吃饭,要打猎到最后一束允许他们瞄准的光消失才行。

他找到了一个巨大的猴头菇,这是分给我的一半

与努力多年才有所收获的我不同,户外经验丰富的小向导上个猎季成功收获了一头公鹿,令我嫉妒,同时为他感到开心。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脆皮小赵卡斯卡迪亚人,尝试尽可能多地用中文写作但有时候做不到。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伊莎贝拉岛的犹大山羊

2区的猎人们
4 篇作品

2区的猎人们(四)角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