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美學又來了!?以麟洋配悠遊卡的設計為例

洪七
·
·
IPFS
·
所謂的「中華民國美學」,這種出於生存需求的大眾美學,真的可以算是一種美學嗎?或者,我們可以問,大眾階級的美感一定真的是不好的嗎?

文章發表於:洪七與源太太的書房
Liker Social:洪七

前陣子麟洋配的代言風波,引發了許多討論。其中的一個爭執點,就是其代言的悠遊卡的設計美醜問題。

對我而言,這其實就是在台灣討論已久的「中華民國美學」的問題。然而,究竟什麼是中華民國美學呢?

象徵庶民日常的大眾美學

我認為,所謂中華民國美學,其實就是大眾階級的美學。

這裡大眾階級,指的就是普羅大眾,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庶民、常民。庶民的階級,他們的生活資源相對於中產階級、上流社會當然是比較少,所以一般來說,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他們不會浪費太多資源在美的層次上,若有,也多是出於生存的需求

當然,他們也會有自己的娛樂嗜好,但這些娛樂用的文藝作品,例如連續劇、音樂,其表現都會很直接,很撩情緒,不用思考太多的。劇中的人物最好愛恨分明,可以很快的用情緒和感覺來分辨誰是好人和壞人。沒有模稜兩可的灰色地帶的角色,更不會有開放式結局讓人覺得莫名其妙。

畢竟對於生活在大眾階級的人來說,他們文化資本相對較少,所以他們不喜歡文人的拐彎抹角,不喜歡花太多時間思考再三。若有任何資訊、任何話,請直白的說出來。反映在美感的呈現上,就是很大辣辣的展現自己的訴求。

我們知道那些搞藝術的文藝人士,當他們發展到一個程度時,有時會高喊「為藝術而藝術」:藝術本身就是自己的目的,而沒有其他訴求。這類的藝術展現,不是為了政治宣揚、不是為了展現美善、更不是為了商業利益,就只是藝術。

但大眾階級的美學,出於生存的需求,會大辣辣的宣傳自己、廣告自己。這類的廣告看板,以台灣和香港街頭的招牌為例,每個人在有限的看板面積裡,把自身商行的字寫超大,大大的白底黑字,甚或紅紅綠綠,目的就是要快速吸睛、快速展現訴求。

如果以海報為例,空間要物盡其用,怎麼可以留白?怎麼可以把空間閒置、浪費在那呢?所以每個空間都要塞滿各種物件。一個招生或徵文比賽的海報,除了宣傳意象外,可能還要塞入比賽資訊、規則、主辦單位的圖標,也許還可以塞入QR Code來顯示自己很進步、很資訊化。

大眾階級美學,以麟洋配悠遊卡的設計為例

最近羽球雙打奧運金牌麟洋配的代言,正好顯現中華民國美學和文藝風美學的兩種風格差異。

在一卡通的版本裡,素色的綠色、搭配白色線條,幾乎就是所有卡片版面的全部了。而且為了和網路梗圖區別,他還將球場的意象弄成斜視角度,捨棄一般人偏好的方正對趁風格。

在這裡,底色的素綠是留白,線條是抽象。這本來是羽球場地的一角,擷取出來卻剛好符合文藝領域裡的抽象、極簡風,卻又能展現了台灣運動史上精彩的一刻,可以說是很極具代表性的一個設計。

而在悠遊卡的版本中,則展現了中華民國美學的風格。一張是麟洋兩人的大頭頭像塞好塞滿,完全展現意圖。啊,一角還硬要加入聖筊的元素,完全不能浪費。而另外一張則是為了達成所謂的親民風格、討好普羅大眾,用了卡通化的人像,背景則同樣要畫滿星星和羽球等元素,不能浪費空間版面。

中華民國美學真的那麼糟?

這種出於需求的大眾美學真的可以算是一種美學嗎?或者,我們可以問,大眾階級的美感、所謂的中華民國美學一定真的是不好的嗎?

社會學家Bourdieu在其著作曾提到,隨著階級流動,不同階級的習癖、價值觀、審美觀也會跟著產生變化。例如,近二、三十年來,傳統藝術圈子裡有越來越多的動漫元素混入,我們可以理解成,是因為有越來越多從大眾階級出生的創作者打入了藝術的圈子,把俗常娛樂的美學帶進藝術殿堂。同時,隨著社會變遷,例如民主制度的普及推廣、網路科技的進步等等,審美觀也變得多元,也許多主流藝術人士願意讓自己跟親近大眾,或從中尋找新的創作元素。

圖片引自https://www.instagram.com/akif.hakan/
圖片引自https://www.instagram.com/akif.hakan/

一個我印象很深刻的例子,是土耳其攝影師Akif Hakan Celebi他就拍攝了許多香港、台灣的攝影作品,在這些作品裡,模特兒和那雜亂的街頭相互輝映。過去我們批評的雜亂的街景,這時對外國藝術家其實都變成了很特別的異國元素。

實際上,當我們追求歐美、日本那些進步國家的城市美感時,我們不妨也回頭想想,這些代表常民、庶民的生活風格,也許才是最代表我們的獨有特色?而這些我們平時習慣了的、慣性批評的日常景色,是不是也有他的可取之處呢?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洪七自由撰稿 / 獨立書店推廣 / 身心靈、宗教研究 / 日本小說、日劇、日影愛好者 / 業餘文字創作者 個人網站:https://7hung.com/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我想跟你說說話
2 篇作品

鐵口直斷就算了吧!

關於「名字」:他人的投射,自我的期待——寫於Podcast「我想跟你說說話」第一次錄音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