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林宏信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翻轉教育的錯誤姿勢

林宏信
·
·

什麼是翻轉教育

翻轉教育,是一種新型態的課堂教育方法,於 2007 年起源於美國,在 2013 以台大葉丙成教授為首,開始在台灣推動,其核心思想就是將「授課」與「練習」的時段翻轉。

傳統教育方式是課堂中上課回家做練習,然而這樣的方式有兩個缺點:第一,每個學生程度不一,老師難以掌握合適速度;第二,學生回家做練習如果遇到問題,沒辦法即時與老師討論,只能自己找同儕或是仰賴補習班。

翻轉教育的作法,則是讓學生在家學習在學校做練習。老師需要先將教學內容錄製成影片或其他形式,讓學生在家自行學習,在課堂上則是做練習,這樣老師就能即時掌握同學的學習狀況,並給予引導及幫助,同時作業因為是在課堂做,完成率也會提昇。

在台灣有名的例子,就像是葉丙成教授的機率課、均一教育平台等。

翻轉教育的錯誤姿勢

翻轉教育的常見誤解,是將其視為「讓學生當老師」,這樣的誤解可能是來自「翻轉老師與學生的角色」,翻轉教育是讓學習主動權從老師轉移到學生,但不代表要讓學生變成老師,更不代表換學生上來教課。

身為學生,我常常看到有老師打著「翻轉教育」的名號,但卻是叫學生分組,第一組上第一課、第二組上第二課,而老師就在教室後面偶爾糾正同學,結束後評論一下就好。這個完全不是翻轉教育,我在台灣吧教育論壇上有幸能親身訪問到葉丙成教授,他對此表示:

「這樣的老師只是在打混而已」

老師之所以為老師,是因為有著高出學生許多的能力,可以帶給學生成長。將教學的責任丟給學生並不是教育,除非是在上教育學程。

再者,這樣的形式通常會更無聊,我們以國文課舉例,國文這個科目所需要的素養,必須長時間的閱讀、思考來累積,難以在一個學期之內達成,要讓學生準備一個需要大量素養的國文課,完全是強人所難。

根據我自己的經驗,學生所準備的課程往往流於表淺,只能上字音字形、成語、翻譯等講義上的內容。我們想要改變過去的填鴨課程,學生卻自己準備出更填鴨的課程。一個好的國文老師,應當能教出遠超出課本範疇的深度內容,分析文本背後的背景脈絡,引起同學對作品的多元思考,這才是國文課應有的價值。

翻轉教育並非萬靈丹

我支持翻轉教育,但我認為翻轉教育並不是解決所有教育問題的萬靈丹,它在某些情況下可以帶來良好的效果,但有時候則否,甚至常常被誤用,導致現在的學生往往聽到翻轉教育就恐懼。

我認為翻轉教育適合的應用場景,應該是需要學生大量練習的科目,以及能客觀檢驗對錯的科目。例如數學、科學、程式,這些科目學生之間往往有明顯的程度差異,透過翻轉教育,可以讓優秀的學生盡情發揮,落後的學生得到老師的協助。

由於翻轉教育的「學習」階段,是學生獨力完成的,因此如果課程內容能夠明確分辨對錯,學生比較容易檢驗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確。

如果是人文素養類型的課程,則不適合翻轉教育,想要做出「充滿思辨的課程」,比起用影片方式錄製,不如課堂上師生的即時交流來得更加有效。想像一下《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的作者是一個人錄製上課影片,就知道效果差異之大。這類課程的目標是訓練批判思考能力、對於人與社會的認知,這是單方面的看影片難以獲得的。

你當然會說有一些國文課很無聊、社會課很無聊,但這並非教學形式的問題,而是老師自身的能力不足,以及體制太過依賴分數來衡量學習成果造成的。當然台灣學生課堂參與度很低也是事實,但這個必須從更小的時候開始改變,不在今天的討論方向。

因此在文末,我給出一個是否應該採用翻轉教育的判斷依據:

  1. 如果是課程難度高,學生程度不一,並且需要練習的科目,那翻轉教育可以幫助你
  2. 如果問題在於課程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不願意參與討論,那這必須從教學內容與評量標準開始改變

這邊稍微提一下「報告」,我不反對透過學生報告來增加學習評量標準,但必須注意在課程中佔的比重,不該讓學生感到「還沒學到什麼就得做報告」。還需要注意主題和時間長短是否合適,老師也應當在學生遇到問題時提供協助,而不是放生學生自己處理。

結語

做了十幾年的學生,我看過許多老師滿腔熱血,努力嘗試新的教育形式,然而成效卻適得其反。我很感激老師們願意為了更好的學習而努力去改變、去嘗試,因此今天這篇文章並不是要批評你們,而是想從學生的角度,讓老師們了解,什麼才是對學生更好的方式。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