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商業價值的藝術行為與創作直到遇見NFT

水耕香菜
·
(修改过)
·
IPFS
·
藝術品的價值從無價到有價,你的價值由誰定義?

藝術家對自己本身與藝術品的價值是否有所認知?

很多人接觸NFT都是從Opensea與DC各個名人項目社群進入的,這些人關注的是NFT的賦能與地板價,慢慢地開始有玩家有了一點心得,所以給了NFT一些文字上的定義,例如:「賣的出去才是藝術品,賣不出去就只是一張.jpg」、「mare than .jpg」等等,但是當傳統藝術家開始討論NFT「賦能」時,是否忘記了本身作為藝術家真正的價值呢?

其實NFT的本質是好的,可以透過版數的發行與交易轉手的次數收取版稅,還可以免除中間人與仲介商那層不透明的剝削,但是如果一個已經具有價值的藝術家,只想透過賦能來增加自己藝術品的價值時候,我認為這件事非常危險。

先來談談在沒有NFT這個酷東西之前,藝術家都是如何生存的呢?有些依靠日常用品、周邊商品、或是傳統藝廊與展覽進行作品販售,靠的大概就是藏家或是粉絲經濟,但是當NFT這個酷東西開始出現的時候,在藝術圈彷彿看到了無限可能,掀起的浪潮也是前所未有的巨大。

而藝術家為什麼之所以會成為藝術家,我想他們永遠都有他們自己想要訴說的理念與故事,他們持之以恆、努力不懈的專注在自己的領域,比起財富或金錢,創作更讓他們滿足與富有,而能成功在NFT找到收入來源的藝術家,往往都不會是隨機或是運氣,而是王新仁阿亂說的「因果」,過去那些日子種的因才得到的果。

開源藝術也許就是加密藝術的前身

我很喜歡一句話非常適合這個數位網路時代「版權沒有,翻印不究」在網路很多人非常樂於分享自己的作品,甚至開放給大家使用,不管是商業還是非商業使用,這些網路資源的種子,造福了多少後人、結成了多少果實。

早期的這些農人,不像傳統藝術家可以那麼輕易進入藝術殿堂,也很難透過這些作品販售得利,直到區塊鏈與NFT的產生,還有Art Blocks的發跡,真正訂定了加密藝術的價值與殿堂級的地位。

藝術家經營的不是一間公司、一個品牌,而是自己的個人魅力

有些沒辦法被商業價值定義的創作,還有各種藝術行為,它們乘載了藝術家的才華、想法,但卻沒有辦法透過這樣的創作糊一口飯吃,所以很多藝術家會依靠本身渾然天成的魅力在經營自己的社群、頻道,透過聲量、曝光率累積足夠的粉絲與人氣,進而產生一點點影響力,而這樣的影響力就可能會是收入的來源,例如廣告收益、商品的業配行銷。

因此許多藝術家、創作者屈於流量做了多少偏離創作的妥協,這樣的影響力終究不是最直接的income,而如今有了NFT。

非主流商業價值與藝術行為如何成為一種商品?NFT!

區塊鏈的超展開帶給人們各種無限可能的想像,也讓找不到出口的藝術家與創作者們腦洞大開,也許你的藝術行為沒辦法巡迴世界各地,舉辦展覽訴說理念,但卻可以透過去中心化區塊鏈發揚光大。

任何沒辦法用實體產生的收益、非主流的藝術創作、不被計入產能的產出,在虛擬世界裡由自己定義。

為什麼NFT令人著迷,又會像上了癮一樣的一mint再mint,因為人人都有自己喜好與觀點,人人都有收藏癖與偷窺癖,NFT他是既透明又神秘的存在,藝術家與創作者可以用各種媒材、形式將自己的創作透過NFT販售出去,你可以自訂販售的版數、販售的方法、經營自己的客群,最重要的是給自己的創作一個價格。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水耕香菜生活的觀察家與紀錄者 #台灣人 #女性 #母親 #設計師 #藝術家 #收藏家 https://www.instagram.com/aquaponics.kana/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