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網絡詐騙案世界性盛行趨勢有感
最近十年來,澳門的電信網絡詐騙案不斷上升,甚至已經到達了“萬物皆可騙”、任何情況都可能會上當的地步。當然,不只是澳門,詐騙盛行本來就是世界性趨勢,甚至已經到達了Netflix可以拿來拍戲的地步。
再者,疫情三年來,澳門的網絡詐騙已經翻倍,個案數字飆升到難以置信,情節更是匪夷所思,甚麽裸聊騙案、援交點數黨、石油工程師情緣、買樓投資已經是小事,就差在澤連司機買軍火、秦始皇再生登基要你打款給他之類了。金額上百千萬到億,澳門人均一百萬存款不是講笑,文員受騙幾百萬案例比比皆是,但悲慘的是市民存款再多,最後也只能被人詐取一空,辛苦賺錢為誰忙?可見詐騙對社會民生、經濟的損害是極其鉅大的。
事出必有因,我再三思索詐騙的根源,人世間又為何有這種種的荒誕嗔痴。有一位名叫“大劉說說”的內地youtuber總結得頗為精闢:詐騙的根源就是信任,因為首先相信了對方才可能會付出些甚麽,從而有受騙的機會。人與人之間有交往在很情況上必須要建立於信任之上,有信任就會有欺詐,因此人們必須從一開始就建立起對應該信任與不信任情況的界線。此論頗有道家“反者道之動”的精髓,深得我心。
說完別人的觀點再說自己的。如果是依我的觀察,這個時代詐騙案的盛行,與網絡發達、從而導致社交成本的大幅下降有關。這種社交不只是熟人社交,更是陌生人社交。熟人社交的建立,必須要真刀真槍面對面去認識了解,還會牽涉到各類的社團、同學、師長、友朋、親戚等一系列的熟人圈子,有本有源、有緣有故地去建立,是片狀式的社交,在雙方建立了關係後,又往往反過來要受到該圈子熟人的監察和督促,有第三四五六七方的牽制,人多耳目多,輕易實行詐騙,必定會遭遇到整個圈子的反感抵制、甚至是“社會性處死”,個人的信用會立即歸零,熟人社交的詐騙成本是非常大的。
反之,陌生人社交就沒有這種負擔。現在我們只需要透過APP就可以輕易攀談到素未謀面的陌生人。與對方只是點對點的交流,完全沒有第三方的干預。騙子在網絡世界騙人後立刻消聲匿跡,十步騙一人,千里不留痕,事後可能早已在它國揮霍騙款逍遙法外,受害者欲追無從。這種低成本的犯罪環境簡直是產生騙子的最大温床,不在這裡騙人相信都枉為騙子了。因此,我們真正面對的除了是信任問題,還有就是網絡、後疫情時代的熟人社交萎縮、陌生人社交畸形發達的現狀。當人們停止聚會、隔離獨處,難以經營熟人社交時,陌生人社交的騙案即可乘虛而入了。
縱觀那麽多案例,人們受騙上當的引子是甚麽?無非就是情感、欲望、金錢等最基本需求的誘惑。發達地區、尤其是中港澳的熟人社交萎縮,實在有很多跡象可以看到,例如抑鬱症的大幅上升、社會整體情緒的不穩定等等,這反映出人們在熟人社交下的極大不如意、以及需求的無從滿足,因而就可能會導致他們轉向陌生人社交。從經濟學角度來看,這是一個需求極龐大、供應卻極稀少的“市場”。如果在這種情況下沒有做好規範,就有可能出現不堪設想的種種違規、越軌行為,這就是電信網絡詐騙;但反過來想,如果有受到充足規範、取之有道的情況下又會怎樣?我首先聯想到的,就是“孤獨經濟”。
何謂“孤獨經濟”?就是以金錢、明碼實價交換可以彌補到苦悶的服務。日、韓、台等地區就有這類生意,例如擔當朋友陪伴客人,或者在睡前聊天解悶之類。但至少我在澳門是甚少聽到有甚麽孤獨經濟的生意的。事實是社會上大部份人從伴侶、生活水平等等,都要求最好的,明知是“大想頭”也不願意屈從,這也是人之常情,再加上各種對立和不信任,熟人社交早已無法滿足需求。無條件的信任和關懷,是現在社會最大的稀缺品,人人都想成為被照顧的一方,不想去付出照顧別人,又無法在孤獨經濟中自欺,結果只能被真正騙子所欺,恐怕就是現在的困局了。
因此,對於詐騙,我是相當悲觀的。無論是重新壯大熟人社交、抑或是降低需求、還是明碼實價付出金錢購買“逼真”的服務聊作慰藉,這些要不失之迂闊而不切實際、要不就與目前人們的普遍觀念相衝突,騙子注定有大把生存空間。其實得罪講句,Mirror乃至最近的“羅志祥豬肉佬”,都是另類的“孤獨經濟”,也許奶頭樂會是一種另類備案吧。
小鮮肉的追捧,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也許之後再出一篇講講吧。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