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Michell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自主學習 之 所有學習都富有意義

Michell
·
·


我兒子沒有上主流學校,而是採用瑟谷自主學習模式,即孩子跟隨自己的興趣去學習,沒有強制課程,沒有大人製定的隱藏目的(hidden agenda),沒有獎勵制度,沒有人暗示學甚麼最好,沒有人去評量他的學習。孩子的學習動機完全發自內在,並擁有無限的時間去探索。

他有近兩年著迷於海洋生物。有次我們外遊,去了浮潛和水族館,那時他才五歲多。他在香港未出發前,已經主動搜集水族館資料。到進場之前,他先細閱水族館地圖,定下目標,計劃好路線,他說最期待是看深海生物。

進去後,我看一眼那些生物就打算繼續往前走,怎料兒子每隻生物都看很久,他不用看名牌介紹,便知道那生物名稱,還沿途為我們講解牠們的特性。

他全程非常雀躍,當我看到兒子望著花園沙鰻的真身而雙眼發亮時,我深受觸動,因為他對於所學的每樣東西,都有情感,一切對他來說都富有意義。

我回想起自己從小到大,去過大大小小著名博物館,涉獵不少,我可以炫耀我看過許多世界著名的東西,但其實我毫無感覺,過程總是走馬看花,那些東西對我來說,都沒有意義。

以前我當老師的時候,有些家長告訴我,孩子會問「為甚麼要學這些?」那些孩子當中,有不少是成績優異的。那時候,我和家長們都會確保回答得正面和積極。回答了歸回答了,但這麼多年來,孩子這題問題一直縈繞我心頭,因為它反映著人類很深層的渴求:渴求在生活裡尋找到意義。

人會發自內心去做他感到有意義的事,會用心記得他在乎的事,並因為體驗到那意義而感到由衷的滿足和快樂。當孩子在一件事上感覺不到意義,他自然會去問「為甚麼」。他不是頑皮,更不是不懂事,他是因為貼近自己的內在,深切地渴望活得有意義。


內在學習動機

我辦瑟谷教育講座時做過問卷調查,問大家理想中的教育。調查結果顯示,家長們對於教育方法各有不同見解,但百份之一百的受訪家長,都希望孩子擁有內在學習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即是希望孩子發自內心去學習。多年來與小朋友接觸,我愈來愈深刻的體會是,孩子需要感覺到意義,他才會產生內在學習動機,想去知更多。

以前我當老師時要設計教案,先定一個主題作主軸,然後加上「延伸活動」,確保孩子的學習延伸至美勞、音樂、科學、體育、烹飪課等。現在回想起來,頓感一廂情願。我只能從外在提供無數資料,然而無論我設計的教案再怎樣豐富有趣,也不能控制每個學生內在的運作,不能確保他們能從中找到意義。

而當孩子有所熱愛時,自然會把興趣融入生活裡,他們才不會被動地等別人提供資料呢。例如兒子熱愛恐龍時,他做所有事,都自動加入恐龍元素,看恐龍書、畫恐龍、焗恐龍餅乾,更會為了要看懂那些書而學中英文。他這樣做不是因為分析過這些「延伸活動」涵蓋不同科目,能讓他更全面,而是純綷喜愛恐龍,感覺有意義。

另外,他對海洋生物有興趣,但拒絕去看海豚表演,因為在學習過程中,他得悉圈養海豚會令牠們受苦。那麼他有沒有質疑水族館?他覺得水族館有沒有令海洋生物痛苦?我不確定,也未能徹底明白他如何判斷,更無法預計他會喜愛或抗拒甚麼活動,但我知道他的學習給他帶來有意義的經驗和感受,那些都影響著他的思想行為。

美國瑟谷學校創辦人Daniel Greenberg說過,每個小孩天生就有內在學習動機,它的消失,是因為被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 取代了,例如懲罰、對將來的恐懼、分數、獎賞、別人的認同、他人的期望、讚美。我想起一位能幹的友人,他在職場上事事順利,做任何行業都能成為老闆眼中最優秀的員工,有次夜欄人靜,他說了句:「我做所有工作都很成功,但其實做得好不代表我喜歡做。我好想知道我做甚麼工作,才會感覺到由心的快樂和有意義。」

明明每個小孩天生就會投入去做他感到有意義的事,從幾時開始,我們連想知道「自己怎樣才會快樂」都變得那麼費力?

自主學習模式裡,發揮的全是孩子的內在驅動力,一切由他們的好奇心和熱情引發。沒有人能控制另一個獨立個體的內在驅動力,我們只能陪伴和支持孩子成長,讓他找到對他來說有意義的人生。

原文寫於2018年5月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