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子--薩提爾說書會
EP1 溝通理論
維琴尼亞‧薩提爾 Virginia Satir (1916.6.26 – 1988.9.10) 被稱為「每個人的家庭治療大師」,她相信每個人本身就是一個奇蹟,不僅不斷地在演變、成長,而且永遠有接受嶄新事務的能力。她熱衷於實務公做,發展出許多生動創新的概念與技巧,以探索個人的內在歷程與家庭關係。
薩提爾認為:行為是應對(coping)的結果,應對會呈現我們的自我價質感。求生存是基本的需求,我們在原生家庭中學會生存。
一個健康的家庭中,是處在溝通一致性的狀態下,每個人都能全然表達、擁有界限,並有生活指引和對後果的了解。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能有安全感、覺察到父母的價值觀、能彼此分享觀點,彼此有深刻的連結。
溝通一致性是以情感上的安全感為基礎,正向溝通創造親密感。當人們感覺不安全時,選擇隱藏自己的感受便是不一致,而不一致的溝通是為了要保護自己。壓抑感受、阻礙了身體的能量,將會在顯現在心理、生理症狀上。
薩提爾的溝通理論(Communication)可以分為「自我、他人、情境」,自我就是提供資訊者(我)、他人就是溝通接受者(對方)、情境則是兩人各自己的角色、想建立的關係、當時的環境場景…等等。
求生存的應對姿態中(survival stance)分為:一致性、討好型、超理致型、打岔型、指責型
一致性:內在和諧寧靜,外表專注放鬆。與他人對應時,考慮到自己、情境、也考慮到他人。能懂得表達自己,內外一致。
討好型:與他人對應時,忽略自己,考慮情境和他人。為了得到他人的認同,總是選擇「 答應」,擔心得不到他人的認同與重視,並未真實表達自己。
超理智:與人應對時,在乎情境,忽略自己和他人。為了得到他人的認同,溝通時以說理、爭辯來強調自己是正確的,並不是表達自己。
打岔:與人應對時,忽略自己、情境,也忽略他人。面對壓力時不表達自己,也不溝通來保護自己。
指責:與人應對時,在乎自己、在乎情境,忽略他人。總是用否定的言語、命令的語氣溝通,並未真實表達自己。
薩提爾說,每個姿態都有它的正向優點,人能生存下來,表示這些姿態是有用的。只是在不同的情境,用不一樣的姿態來應對或許會有更好的效果。所以,並不是完全捨棄已有的應對姿態,而是嘗試著去學習新的姿態。試著在覺察自己的狀態下,練習避開自己的慣性應對姿態,在有覺知下認知「自我、他人和情境」的狀態,然後試著判斷選擇最適當的姿態來做回應。
我們若能夠一致性的溝通,就有更高的機會和他人有更好的連結。但要注意的是,我們只能與想要有連結的人產生連結,對方若在當下並無想要建立連結的情況,使用一致性的溝通就沒有太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