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主義先驅——讀《少子化衝擊︰改變中的勞動、消費、產業結構》

9樓C室
·
·
IPFS
·
作者筆下的老年社會裡,每一個成員都好像是由外在條件決定內在一切,彷彿有了硬件配套和政策配合,老年人就會過得很好。然而尋常人都知道我們不是活在電子遊戲裡的簡單生物,如何讓老年人生活得有尊嚴和感到被關心,應該是遲暮之年更看重的事情。
Caption from Taaze

書名︰少子化衝擊︰改變中的勞動、消費、產業結構
原著︰奧村隆一
翻譯︰黃文玲
出版︰楓葉社文化事業 (Taipei)
版次︰2011年6月 (原著2010年刊)
ISBN︰9789866239830


日本可說是亞太地區較早面對少子化問題的國家,所謂少子化就是指新生人口遠低於死亡人口,造成整體人口特別是年幼人口減少的社會形態。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公布的 2016 年數字,死亡人數達 130 萬人,但新生人口只有約 100 萬,整個國家的人口變相減少約 30 萬人,創下有紀錄以來最大人口跌幅;另一邊廂根據日本媒體同年的調查,日本的「不婚族」持續上升,約有四分一男性及七分一女性終身未婚,比例亦屬新高。

針對少子化問題,來自三菱綜合研究所的作者雖然開宗明義提倡要降低教育開支,但如何刺激生育似乎沒有受到多少重視,反而整本書逾半的篇幅在於如何改革退休金制度、刺激銀髮族消費、改善臨時工作待遇鼓勵退休人士工作、加強社區安老及醫療配套、重新規劃社區配合老年社會,最後就是期許政府減低對國內需求的依賴,協助企業開拓海外市場云云……整個調子不無經濟理性主義的考量,反正社會老化既成事實,年輕人不願生育背後的問題又繁瑣,那麼乾脆鼓勵老年人不要只顧將錢收在罐子裡,還能走動的就去做兼職賺錢再消費,需要別人照顧的就用退休金光顧醫療服務,總之就是消費和消費。

這樣的鋪陳固然有點嚇人,也別說對生育率低迷輕描淡寫。作者筆下的老年社會裡,每一個成員都好像是由外在條件決定內在一切,彷彿有了硬件配套和政策配合,老年人就會過得很好,所以長者心理健康與自殺率等問題一概在書裡缺席,老年人活得好,似乎未及活在好環境成為作者的首要關懷。然而尋常人都知道我們不是活在電子遊戲裡的簡單生物,如何讓老年人生活得有尊嚴和感到被關心,應該是遲暮之年更看重的事情。於是乎最直截了當的處理,就是將老年社會寫成鐵板一塊的市場營銷和商業計算,發掘商機釋放銀髮族束在褲頭的銀兩,賺盡最後一分錢,然後就再沒有然後。

回到香港,按照老人人口達 7% 就是高齡化社會的定義,香港其實很早就已經是個高齡化社會。最新 2016 年中期人口統計數字,長者人口佔整體人口 16%。人口老化除了加重了醫療系統和社福支援的負擔,也代表勞動人口和高消費族群急劇減少,直接影響整個經濟形態,背後指涉的其實是產業轉型失敗的後遺症。跟日本差不多,香港的年青人也面對經濟增長速度遲滯,社會向上流機會減少,長期低收入等問題。日本所指的「低欲望社會」,就是指年青人的「三不主義」(不婚、不生、不買樓),熱衷長期做兼職等短期或臨時工作,欠缺人生長遠規劃或以積累資本為奮鬥目標,總是壓抑消費或寧願旅遊在外消費。現在內地網絡鬧得熱哄哄的「躺平主義」,也不過是在地再演繹罷了。

一個虧待年青人,還只管指責年青人的社會,還是要為此付上代價的。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