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現代詩的「本體」建構與生成條件

古塵
·
·
IPFS
·
文字的起源,來自記錄與傳達。文學就是文字連繫的規矩,一般人都可透過文學書寫和文學閱讀來進行交流和記憶。當文學進入到藝術的層面時,書寫和閱讀即演變為創作和鑑賞。創作是掌握書寫條理與心性特色的技能,鑑賞則因應為剖析語言架構和詞彙判斷應用的評論。然而,「詩」作為文學藝術的開端與基礎,我們有必要了解其生成本體的建構,方能進一部探討本質的發揮。

  文字的起源,來自記錄與傳達。文學就是文字連繫的規矩,一般人都可透過文學書寫和文學閱讀來進行交流和記憶。當文學進入到藝術的層面時,書寫和閱讀即演變為創作和鑑賞。創作是掌握書寫條理與心性特色的技能,鑑賞則因應為剖析語言架構和詞彙判斷應用的評論。然而,「詩」作為文學藝術的開端與基礎,我們有必要了解其生成本體的建構,方能進一部探討本質的發揮。

  一般而言,現代詩的創作,大多在「理性」與「感性」之間爭論,這是屬於性質上的考量,也就是講究「意」或「心」為主的創作本質,延續古典「詩言志」與「詩緣情」的走向,作為「藝術審美」的上層標準。實際上,這樣的群體意識或個體意識所呈現的並非是現代詩的本體,在現代詩的本體未能被建構完整的情況下去談本質的作用,無非是一種強行將「詩」提高藝術價值與書寫意義的手段。當現代詩走向自由之時,未能建構完整的現代詩本體構成條件,導致鑑賞批評缺乏定向的範疇與準則,因而現代詩的發展越來越缺乏界線,更難以歸納出明確的走向與指標。當鑑賞無法發揮定向評析的作用時,創作的發展就無法有效運作在某一歸類的超越之中。這就是目前白話現代詩的窘境與弊病。如此惡性循環的影響下,現代詩將離「藝術」越來越遠,轉向「泡沫哲學」(無論唯物或唯心的理論,都依附在「理」的規範中,而泡沫哲學則是脫離「理」的一種荒謬)靠近。

  寫詩,需要的是專業的技能。這份技能的取得可能來自於學院的磨練,也可能來自於辛勤的自學。無論隸屬於哪一種方式,用意都在表明寫詩是有章法的書寫,即使是感性,也是琢磨後的抒發。換句話說,現代詩的創作不僅依賴個人的經驗與思考,更講求群體規律的原則實踐。所以現代詩的本體,意味「語言的邏輯」、「語義的判斷」、「架構的層次」等思考行為後的實踐,是透過意識或潛意識過濾雜質後的意象表現,是具備顯性作用的組織書寫。唯有現代詩的本體找到定位之後,創作與鑑賞的對話方能生生不息地展開。

  現代詩的本體就建構上來說,包含「詩題」、「詩句」、「架構」三大構成要素:

(一)詩題

  有四種方式的靈活運用──1.呈現書寫軸心。2.表現書寫的開端。3.凸顯書寫中的某一符號。4.表達作者的抽離。

(二)詩句

  除了修辭學裡的各個應用項目,還需要注意以下六個細部的觀察使用──1.語言的陳述邏輯。2.語言的剛性與柔性。3.語言的力道深淺。4.語言的具象與抽象比例平衡。5.語言的質性連繫。6.意象的使用位置。

(三)架構

  主要展現書寫的層次和次序,大致可分三類──第一類以「線」為主,呈現單一調性,使結構扎實沉穩,提升聚焦的作用。第二類以「面」為主,在一個書寫主軸下展現不同調性的兩種面向,用以擴增思考的質感與豐厚度。第三類以「立體結構」為主,將多元面向的探討集結在一個書寫主軸裡,此時架構可能出現雜亂的錯覺,因為立體結構終究只能呈現在平面書寫的框架中,因此,此架構書寫最難。

  現代詩的本體就生成條件上來說,包含「現實意識的反射」與「可能意識的折射」兩個部分:

(一)現實意識

  意即自我意識的可感知之部分。可謂面對現實環境所投入後反應的認知,回饋到意識本質的建構。也就是說,探討的範疇在「經驗」的積累,無論是親自體驗,或是透過書本、傳媒、他人傳遞之訊息,逐一堆疊成意識現實化的基礎,並在當中察覺不足之處,或是某種不合情理的狀態,進行自我審思與判斷。

(二)可能意識

  意即自我意識的未能感知之部分。所有接受的訊息,只能在當下即時解讀,因此,訊息大多會流失,其流失的部分進入到一個可能的空間。好比說意識本身有兩個接納記憶的容器,可思考的意識為主要接收,需要的能量較大,但容納空間極小;未能及時思考的意識為備用接收,容納空間極大,只能在特殊情況下得以讀取。換句話說,可能意識的產生是以「觸發條件」作為連繫的關鍵,透過感官的刺激,引導可能意識在龐雜的資訊中搜尋相關類型的元素或畫面,進而直接置入書寫的結構。

  透過現代詩的「本體」建構與生成條件的塑形,可以強化現代詩的書寫結構,以及建立評析的觀察範疇。現代詩的自由並非是完全的解放,如同現代社會所追求的個人自由,仍需規範在一定條件的規則下方能開展,同時也意味著人性的自覺與自省依賴在界定平衡的制度之中。一昧講求隨心所欲的詮釋,所換來的是原始本能的獸性與私我,易受情感搖擺而變質的偏頗。因此,建立原則就是現代詩的本體應發揮的意義與價值。

  目前,現代詩的鑑賞缺乏人才與專業性。寫詩的人不一定懂得鑑賞,而鑑賞者也未必寫詩,兩者皆為專業的領域,各自需提出原則性的條件,方能相互激勵而上。若是相互攻滅而下,則是在根源處的認知與態度未能釐清的結果。換句話說,在講求一首詩的意義之前(指鑑賞),先要確認它的本體是否完整;而審視一首詩的意義之後(指創作),必然調整它的本體是否融通無礙。所謂現代詩的根源意義,在藝術構思的本體建構上來說,是以追求語言指涉的形象思考,即便陳述在斷裂或跳躍的手法去展開想像的張力,仍須保持軸心意象的一貫性。

  總結以上,文學認知越是基礎,越顯重要,唯有基本功的扎實,方能保持語言結構的完整,以及隨心所欲的表現自我意識的抒發。現代詩亦如其他藝術的成長,必然包含著認知與學習,而後超越。因此,現代詩的基礎必定從認知開始,進而學習規則,再者創造特色,最後將書寫納入生活成為日常的習慣。現代詩的學習是需要依照次序而來的。現代詩如繪畫和雕刻等藝術表現,越是細微處越難以掌握,而往往最得精妙之處,就在那一點點的精緻處理,要能看出這細微的瑕疵不知要花費多少光陰埋首在基礎的學習,而能夠將細微的瑕疵修得完滿又是更多光陰的磨練與自省中方能得的結果。

2021.05.25/初稿,讀雨居
2021.05.25/首發,方格子
2021.11.20/分享,馬特市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古塵讀雨居書房主人|我把自己剖開,掏出記憶與影子,雕刻成雨季,語落成詩。【2022.04.07從Matters畢業,不再更新。留下12個月的寫作記錄之後,離開。】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詩憶手札】讀夢式情書#19|致逝去的時間

【詩憶手札】讀夢式情書#18|倒數計時

【詩憶手札】讀夢式情書#17|童話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