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所以孤独...
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我们几乎每天都在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与人交往。和朋友见面聊天、和家人打一通视频电话、阅读各种社会新闻,或者范围更广一些,也可以是在阅读书籍时和几百年前的人们进行短暂的精神交流。
正因为我们是社会性动物,当我们没有得到期待中的社会关系时,就会时常感觉到孤独感。
今天的学习笔记,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近期关于孤独感的学习内容。文章大致分为理解孤独感、孤独感的分类、孤独感的对策三大类。
理解孤独感
进入正式话题前,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在一生中体会到无数次的孤独感,孤独感不是错误的情绪,感觉到孤独是很正常的,谈论孤独感也应该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
1、孤独感的定义
想要探讨一个话题,首先得先明确它的定义。对于孤独感的定义有很多,在今天这篇文章里,我们这样理解孤独感:
A subjective, unwelcome feeling of lack or loss of companionship. It happens when we have a mismatch between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that we have, and those that we want.
| 一种主观的、不受欢迎的,缺乏或失去陪伴的感觉。当我们拥有的社会关系的数量和质量与我们想要的社会关系不匹配时,就会感觉到孤独感。
由定义可以知道,孤独感是缺乏陪伴,或者失去陪伴的感觉。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在一场社交聚会结束回到家之后,我们会感觉到强烈的空虚感。这种空虚感的来源,就是聚会中的人际陪伴缺失后,我们感觉到的孤独感。
其次,孤独感是主观的感受。而衡量这种感受的方式在于个人「拥有的社会关系数量和质量」与个人「想要的社会关系」「是否匹配」。
举例来说,当我想要众多朋友的表面关系,得到的却是1个朋友的深度关系时。我也会感到孤独的,因为我想要的和我拥有的不匹配。
反过来,如果我渴望的是少数朋友的深度关系,那当我参加一场表面的社交聚会,可能会比我独自在家更加孤独。
总结一下,孤独感是一种缺乏或失去陪伴的感觉,当社会关系出现理想和现实的「不匹配」时,我们就会感受到孤独。
2、孤独感的原因
简单来说,孤独感的原因可以分为3大类:心理上的、社会性的、由事件引发的。
· 心理上的:个人性格、对事件的理解方式
· 社会性的:期待和现实的差距、环境的影响
· 由事件引发的:被集体排斥、新的环境、失职、离别/死别、疾病等
孤独感的原因这里不多做解释,因为实在是有太多的原因都有可能让我们感受到孤独。从一方面来看,这也代表着孤独感是一种十分普遍的情绪。
3、孤独感的结果
长期的、过多的感受到孤独感,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好的结果。因此虽然只是看似很不值一提的情绪,我们也需要即时的、正确的去消化它。
· 身体上:痛症、心血管疾病
· 心理上:自信感缺失、抑郁、睡眠障碍、自杀、阿兹海默症
孤独感的分类
虽然孤独感只是一个单词,但是我们每个人体会到的孤独感都有一些细微的区别。不同的研究里孤独感的分类都略有不同,在我阅读的文献里,可以分为4大类。(其他的文献肯定也有不一样的观点,在这里不做详细介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去搜索孤独感相关的文献进行补充阅读。)
· 疏远感:感觉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完全的理解我;
· 孤立感:感觉自己无法融入某个团体之中;
· 社交性的缺失:性格内向、很难结交新朋友;
· 自我价值感:我的存在没有对任何人带去价值,没有任何人觉得我必不可少。
以上四种类别的孤独感可能同时存在多种,也可能只存在一种。结合自己过去的或者近期的生活经历,应该就不难区分自己属于哪一类。该研究同时开发了孤独感的测量量表,但量表的使用得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所以这里就不单独展示了。
孤独感的对策
明白自己的孤独感属于哪一类后,就能寻找出更加精准的对策。
· 疏远感
前面提到疏远感是一种「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完全理解我」的感觉。所以解决这种孤独感的方式,就是去尝试建立一段亲密的人际关系,发展更多表面的关系可能很难解决这一类的孤独感。
还有一种对策,是在现存的人际关系中,改变自己的表达方式。
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完全理解我」,换一种角度来说,也有可能是「我没有对任何一个人开放过我的内心」。
所以追根溯源,这种孤独感很可能是「表达的开放度」的问题。研究也确实显示出,一个人越多的开放、表达自己内心,ta感受到的孤独感也就越低。
· 孤立感
疏远感是单个的、深度关系的缺失,而孤立感则是对集体的从属感的缺失。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最直接的解决方式也是去尝试融入某个集体之中。
不过这种方式对那些遭受到某一集体的排斥,却又想融入排斥自己的集体之中的人,往往没有太大的作用。因为实际上,一个集体不接纳自己的原因多种多样,集体内的每个人想法也都不同,我们不可能为了融入一个集体而去改变自己,配合到集体内的每一个人。
所以针对这种被某一集体排斥而感觉到的孤立感,我们需要的是去「改变自己理解事情的方式」。
比如,我是否夸大了融入这个集体的重要性?我是否过度解析了集体内成员们的某些行为举止?这个集体无法融入,会不会是这个集体的问题而不是我的问题?能不能找到一个我不用改变、委屈自己就可以融入的集体?
· 社交性的缺失
这种情况更加属于个人性格特质,有的人天生就比较内向,无法自如的应付社交场合,长时间交不到新朋友,就有可能感到孤独感。这种情况十分常见,特别是在线上活动进行了快2年后的今天,一些原本擅长社交的人都会感到力不从心。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制定具体的「社交方案」,比如见到一个陌生人时我们可以和对方聊些什么,具体怎么说,每一句话都写下来。刚开始可以和朋友进行练习,或者在网上和陌生人通过文字交流进行练习,积累一定的自信心。然后才是在实际生活里去运用。
和性格挂钩的事情,一般都不可能在一两天内得到改善,这是一个缓慢的长期的过程,我们应该带着耐心去一步一步的练习。
但有一点请一定记住,虽然我们因为性格内向交不到朋友而感到孤独,但性格内向本身并没有任何的错,随时记住增强社交性是为了缓解孤独感,而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外向”。
· 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感的缺失,带来的是更加哲学性的孤独感。我们可能会看不到当下生活的意义,失去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冷静下来,不要被自己的思维给绕进去。然后我们要清楚的知道,自我价值感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创造的,一个人不会生下来就觉得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
我们可以在家人、朋友、老师的称赞里体会到价值,可以在自己的知识和创造换取到财富时体会到价值,也可以在帮助陌生人时体会到价值。
所以,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没有人觉得自己的存在有价值的时候,立马行动起来,从很细小的事情中去创造自己的价值就可以了,不用陷入自我责难的漩涡里。
当然,我在这里提到的所有解决方法,都只是我此时此刻的想法结合文献内容提出来的,也许片面,也许没有什么内容可以帮到你,所以如果你真的被很严重的孤独感所困扰,还是要及时的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结语
论文里出现的一个研究结果让我觉得很有意思,也和我的预期不谋而合。研究人员将测量孤独感的量表发给各个年龄段的人填写,本以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功能的逐渐丧失,人们会失去更多的社会关系,从而感到更加孤独。但结果刚好相反:随着年龄增长,人们更少的感觉到孤独。
孤独感是会伴随一个人一生的,那些长大后更少感到孤独的人,也并不是真的感觉不到这种情绪了,他们只是随着时间推移,找到了与孤独感共处的方式。
所以我们也不用着急。吃药7天好,不吃药一周好。看来来时间才是最后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