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綴》採訪寫作營:專訪《閱讀筆耕》
《後綴》採訪寫作營(B組): Hugo 雨果 採訪 閱讀筆耕
在拘謹、嚴肅、步調快速的金融領域中,他是一位專業、自信的金融職人。 在灑脫、輕鬆、自由度高的創作圈子裡,他是一個討論聲量極高的業餘作家。 在馬特市,他將邏輯、彈性、幽默及關懷灌輸到文字中,串起一幫死忠的信徒。
緣起
如果你已經成為馬特市民一段時間,相信對閱讀筆耕(以下稱筆大)這號人物應該不陌生。
在深奧的區塊鏈領域中,筆大總是可以產出邏輯清晰、脈絡明確、老嫗能解的教學文章。
他的文章有如一座高聳的明亮燈塔,幫助迷航的我們在浩瀚的汪洋中找到對的方向。
如果說,馬特市哪天心血來潮,發起一場《最佳貢獻獎》的投票活動,我會毫不猶豫把神聖的一票投給筆大(信徒是我)!
馬特市優秀的作者臥虎藏龍,這點無庸置疑,但為什麼雨果會如此推崇筆大呢?請聽我娓娓道來~
我認為,一個能獲得最佳貢獻獎的創作者,他的表現必定是全方位的!
就像一講到巨星,第一直覺會想到誰呢?周杰倫、蔡依林應該當之無愧吧(不小心透露出年紀)?
我心目中的全方位,除了需要有豐厚的創作的能量,另一方面就屬創作者與社區的互動能量了。
馬特市特別之處在於,這裡不是一個死氣沈沈的作文發佈園地,而是一個有血肉、有靈魂的有機體社區,當創作者能在市民間激起討論的漣漪,並且讓互動循環節節攀升,就是我心目中可以稱為最佳貢獻的的創作者。
為此,特地請筆大提供自進站耕耘迄今(截至 2022 年 5 月 29 日)的後台數據,用以作為客觀的評估:
▶︎▶︎影響力指標
★ 站齡:644天
★ 帳號追蹤數:4.18K
★ 文章數:347篇
🗓發文歷程
⁍ 2020/08/22 在 Matters 發布第一篇文章。
⁍ 2021/04/12 發布第 100 篇(經過 233 天)。
⁍ 2021/09/30 發布第 200 篇(又經過 163 天)。
⁍ 2022/02/24 發布第 300 篇(又經過 155 天)。
👉平均 1.85 天產出 1 篇文章
★訪客瀏覽文章次數:96,010
👉約 150 瀏覽次/天
★文章獲得收藏數:3,291
👉平均 1 篇文章獲收藏 10 次
★HKD 獲支持次數:748
★HKD 獲支持金額:4,166
👉平均 1 篇文章,獲支持次數 3.3 次、12 hkd
▶︎▶︎互動性指標
統計近三個月內(2021 年 3~5 月)筆大於馬特市內與市民互動的數據,以評估筆大在社區內的互動程度:
★ 閱讀文章篇數:793 篇
★ 有效閱讀文章時長:37.24 小時
👉平均 1 天閱讀 9 篇文章、有效閱讀時長 25 分鐘
★ 評論數(含回覆留言數):518 則
👉平均 1 天回覆近 6 篇留言
★ HKD 支持次數:200
👉平均每閱讀 4 篇文章就贊助 1 次
綜合評估筆大的影響力與互動性指標,此刻你是不是對筆大更感佩服呢?
接著,我們準備進入採訪囉~GO🛫
我眼中的筆大
最早認識筆大是在一個書籍心得交流的Line群組中,當時我就相當佩服他的文筆!他的文字有一種魔力——能夠將複雜的事情清楚說、簡單的事情精彩說。
總之,筆大的文章只要看了一篇,就會不自覺想繼續看更多!
後來,有幸邀請筆大參加雨果主辦的 公益讀書會 的線上讀書分享活動,在聽了他的分享,更覺得他口條清晰(如同他的文字一般),而且相當誠懇。
對了,記得有一次平日晚上的線上讀書分享會,是安排筆大分享。
記得當天他臨時需要加班,原本擔心他因此不能參加活動,但他不僅沒有把加班當成缺席的理由,反而堅持要暫時放下工作,上線分享完書籍後,才繼續加班。
你說,他是不是一個重視承諾的人?
我覺得最有啟發性的一篇文章
我想先分享筆大寫過其中一篇相當具啟發性的文章:年末清單• 我的年度關鍵詞是「創造」
以前可以馬拉松式看電影、追劇集、刷遊戲⋯⋯現在卻變得索然無味。我明白,因為那是在消費別人製作的產品,靈魂是「被餵養」的姿態;而寫作是在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成品,是「供養者」,兩者有別。 ——《閱讀筆耕》
這篇文章,主要是筆大在分享他回顧 2021 年在馬特市寫作所獲得的成長與啟發。
這段落應該點醒了很多人。我相信如果不是筆大把「被餵養」與「供養者」這兩種天壤之別如此傳神表達出來,我們或許還正沾沾自喜地活在自以為是幸福的假象之中。
而我(及其他人)之所以可接受也聽得進去這一段話,也是因為這是筆大自己的反思,而不是他用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教育讀者要如何去改變。
接者,我們將透過 5 道精選採訪題,帶你進入筆大的記憶、思想地圖中探險🗺
指南針🧭準備好了?我們出發吧 🚩
精選問答集
Q1:你發表的懶人包或分析型文章(如新手文),總是能將複雜深奧的外星文轉譯為常人所能理解的語言,這樣的能力是開始寫文章後才練就的,還是在過去的求學經歷中,就已經受過相關的訓練呢?
不敢當(笑),經你一提,倒是想起國中時期有一段經歷。
當時一個禮拜總有幾天,白天在學校,晚上在補習班。一樣的課程,兩邊的老師都會教一遍,心中自然起了「比較」的念頭,通常是補習班的老師教得淺顯易懂,於是這樣的「A/B test」讓不服輸的我,也萌生出想發展屬於自己獨有的第三種「C」版本詮釋,利用教同學的機會,測試並得到反饋,改怎麼表達對方才容易理解呢?每當覺得自己想出來的教法比老師還厲害時,真想衝上講台把麥克風搶走呢!
後來也發現,教的人會比學的人得到更多,大家都明白這個道理,只是「悟道」時間早晚有別,我就帶著這樣的「道」一路走下去,成為一種做事的習慣吧(笑)!
Q2:最近看到你在馬特市首頁身份介紹多了一個「文案編輯」,跟你本身從事的金融業是完全跨領域,是否可以分享一下加入的契機呢?
是個挺偶然的機會,因為朋友知道我有持續寫字的習慣(還掙了加密貨幣),2022 年 3 月初的某一天晚上,他扔了一條連結過來,是一份關於文案編輯的徵人啟示,研究撰寫的是剛好是區塊鏈產業,他覺得我可以試試看,不吃虧咩!
當時我並沒有開啟履歷,但是突然好 FOMO(Fear of missing out)很想試一試,花了一個晚上,搞定履歷與作品集,投遞出去;後來有幸通過面試,從此多了一個(職業)身份。
沒有刻意準備轉職,但很慶幸平素的寫作練習,讓我有能力承接住新契機。
Q3:你在馬特市的寫作經歷,對於職涯歷練有什麼最明顯的幫助?
這題我覺得可以「承上」做為方才那段的補充說明。
細細回想,雖說是偶然的機會,但回顧我在 Matters 一年半寫作時光——用「期間」來計算似乎不太準確,應該用這段日子的「發文頻率」來看比較妥當——所帶來的歷練,似乎讓我客觀上已充值足夠的「準備」能量,只差主動積極地走出那一步,感謝友人推了我一把。
*
大疫期間讀完《一人公司》,一直有把書裡提到的觀點放在心上。
書裡說,假如你想推出你的產品,應該先理出你想法的最小版本(避免一開始就投入大量時間或金錢),然後找到一種能快速實現的方法,透過小規模的「試水溫」你會得到經驗、回饋,然後注意是什麼原因讓你獲得微小的成功?再進一步著手改善、優化。
▍最小版本 → 儘快推出 → 得到資料 → 注意原因 → 反覆改良。
被這本書感染,我開始把產出的文章視為一個「產品」,再套用上述流程反覆推敲,這樣說似乎有點俗氣,但確實管用,千方百計想在「下一次」把它改良地更細緻一點,這不是單一事件,而是連續過程。
*
謝謝 Matters 讓我有用不完的「下一次」反覆打磨,只要我還繼續寫。終於有一天,有人願意付錢購買這項「產品」,一直到了新職涯底定的時刻,我才意識到那個(似乎)已經準備完成的自己。
Q4:寫作的平台選擇很多元,請問讓你選擇深耕於馬特市的關鍵因素是什麼呢?
第一個原因稍嫌次要,是我覺得 Matters 操作起來輕巧流暢。
現在要敲字,已經習慣進入 Matters 編輯器,在這邊切換畫面時比較沒有「載入的遲滯感」,可以很快速地進入草稿夾(一刻都不想多等),所以剛完稿的文章「首發」都在這兒,時間一久,就把這裏當成主要根據地了。
*
另一個是主要因素,是基於念舊與感謝之情。
因為我從這裡學到很多東西,特別是 Web3 相關種種,而且這裡也是「帶給我很多機會」的地方,說是「發跡」似乎有點太超過,但就是那種感覺,一切的原點,有一份特殊的情懷。
所以,如果有什麼點子能讓這個平台變得更好,我會很樂意去嘗試看看,率先去執行、深耕這些想法,讓它們發芽茁壯。
Q5:雖然馬特市上面的文章可以永久保存,但還是想問:如果有一天你只能留下在馬特市發表過的 3 篇文章,會是哪 3 篇?原因是什麼?
有些舊文章的選題很是喜歡,只是從現在往回望,感覺是一段黑歷史(笑)⋯⋯最後選出這三篇,都和「里程碑」有關,以茲紀念。
如果這些文章是照片,我會優先把它們表匡起來(笑)。
- 寫字,迎來新的身份,謝謝 Matters
- 紀念那些具有特殊意義的日子,寫作之路的每一段里程(未完待續)。
- 馬特市新人,九招備忘錄(敬歷史)
- 紀念在寫作平台上的闖蕩,想把這些過程刻畫下來,分享給每個初心者。
- 《大人的11堂寫作課》是給予,也是服務
- 紀念這本書,一錘定音,讓我在寫字的心態面/技巧面都得到大啟發。
探險旅程結束⋯⋯
相信此刻的你,一定也跟我一樣,充分感受到筆大的念舊與感謝之情,也對於剛剛的旅程感到意猶未盡吧!
老實說,筆大針對第5題的回答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原先猜測,筆大至少會選一篇跟區塊鏈有關的創作(畢竟筆大在這領域發表文章的質跟量都很驚人),沒想到筆大所選三篇文章,紀念意涵遠高一切,筆大完全就是性情中人!
現在,也想邀請看到這邊的你,一起思考下面這道問題:
如果有一天你只能留下在馬特市發表過的 3 篇文章,會是哪 3 篇?原因是什麼?
期待看到這邊的你,也可以透過這道問題,開啟一段專屬於你自己的內在探險旅程。
本文是《後綴》採訪寫作營的成果發布。
受訪者:閱讀筆耕
採訪者:Hugo 雨果
採訪編輯:Jeger、蔡凱西
有興趣參與《後綴》採訪寫作營的市民們,不要錯過《後綴》採訪寫作營:陪你採訪一位市民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