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FoxCabin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從電影看以色列總理Golda Meir

FoxCabin
·
·
在衝突的幾個月前,電影《以色列鐵娘子:梅爾夫人》(Golda)上映,聚焦以色列前總理總理梅爾夫人(Golda Meir)於關鍵的「贖罪日戰爭」期間的故事。如果看了電影的朋友,或會對近日以哈衝突更為感概,尾段她和前埃及總統薩達特(Sadat)面對面的和談雖然劃時代,但以巴問題和延伸的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對立問題遺留至今,仍然無解。

不論在觀賞期間還是散場一刻,這套電影都讓我有種缺失感,中規中矩,沒有歷史之重,亦難以感受到梅爾夫人的政治魅力。製作單位雖將重點放在「贖罪日戰爭」,但不知是成本原因、還是其他考慮,幾乎沒有戰場的場面,只以歷史片段剪輯、少量後製充撐場面。視覺上散亂不協調,讓人難以投入戰況。戰敗無法代為捏一把汗,戰勝無法代其鬆一口氣,便只能抽離看着導演大近鏡之下各個角色表情。海倫美蘭(Helen Mirren)演技毋容置疑,但電影始終不是演員的獨腳戲。

《以色列鐵娘子:梅爾夫人》(2013)劇照

倒是其中一幕,她與一眾幕僚在戰情室跟進現場情況時,透過與觀眾一同親耳聽到槍炮聲、悲壯的命令、年輕將士死前哀嚎、敵人的辱罵表達手法較有新意。另一個欣賞的片段,是拍出梅爾夫人自傳中提及的惡夢。她曾提及,要求在床邊安置電話,並讓人通報戰場發生的所有事,包括任何一位軍人的犧牲。而因此她從沒發過完整的夢,很少那樣沈睡的時候。她記得一個惡夢,就是家裡的電話不斷響起。

儘管幾幕拍攝手法有新意,仍覺呈現的梅爾夫人形象單一。透過聚焦政治人物在歷史功過天秤上最決定性時刻,以小看大,是傳記電影常用的手法。《最黑暗的時刻》(Darkest Hour)和《皇上無話兒》(The King's Speech)都是成功的例子。但它們都有一共通點:有一場動搖歷史流向、憾動人心的演說,作為電影的高潮。但梅爾夫人的演說未到這水平(用英文令人出戲這事也罷),令這齣電影有所缺失。

從電影能看出一個老弱而倔強,煙不離手;對軍事一竅不通,但有外交小聰明的老太太。而她對以色列人民有着深切關懷,將死傷人數記在她的小本子,為那小手袋添上千斤重。這些形象雖符合歷史和外界的認知,但因電影選材局限「贖罪日戰爭」前後,缺乏鋪墊又缺乏早前說的關鍵一刻,人物形象略為平鋪直敘。

毋須對比,不妨共賞;關於梅爾夫人的影視作品原來也不少。1982年的A Woman Called Golda雖年代久遠,但敘事流暢,取材貫穿了她的一生,對她的人物性格、生平仕途、外交才能和政治遺產等都有豐富的描述。

2019年同樣以Golda為名的紀錄片更是不可多得的作品。它的取材豐富,包含了梅爾夫人多場新聞和訪問片段,當中尤以一段她與主持人在幕後、過往未曾公開的對談貫穿全片。片段中她與主持人在煙霧中談論她在任時的一些決策以及當中的心情與想法,是難得的一手材料。中間又穿插了多位嘉賓的訪談,如她任內的情報局(摩薩德Mossad)局長、總理發言人、外交官、工黨黨員、國會議員、軍人、社運人士、記者、國家檔案局人員、 家人。她政治生涯的多項功過——例如以色列復國、與尼克遜總統的建交、六日戰爭、巴勒斯坦問題、上帝之怒行動、贖罪日戰爭等等,透過這套紀錄片,在她本人、支持者、反對者、紀錄者多方聲音下一共檢視。雖是紀錄片卻絲毫沒冷場,非常值得對以色列歷史政治感興趣的朋友觀看。

最後,若對梅爾夫人下令的上帝之怒行動感興趣,不妨重溫2005年由Steven Spielbergh執導的《慕尼黑》(Munich)。1972年,一群巴勒斯坦恐怖分子潛入慕尼黑奧運會的選手村,當場殺死兩名以色列運動員,並挾持其他九人當人質。德國的救援行動失敗,人質全數死亡。後來恐怖分子又在慕尼黑劫挾了一架漢莎航空班機,要求釋放三名涉事恐怖分子,終使以色列決定「私了」。以荷里活的節奏而言,電影慢得出奇,以毫不緊張刺激的手法敘述着歷史上其中一項最神秘的國家級復仇刺殺行動。但電影的中心思想表達得很清楚,受害者某個時刻變成在復仇的加害者,加害者某個時刻變成被復仇者盯上的受害者,角色互換、死去之人由後來之人補上,只有仇恨與不安生生不息。

傳記電影也好,真人真事改編亦然,都是想藉着創作讓我們有機會檢視過去。

CC BY-NC-ND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