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Shao-Huan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經貿特區-菲律賓人揮之不去的夢魘

Shao-Huan
·
·

有關菲律賓的經濟發展,其實我主要比較理解的是有關1970馬可仕以後的部分,不過還是想跟大家做點討論跟分享,談談這個國家從二戰後發展至今的一些狀況。

1950年代的菲律賓曾短暫的進行「菲律賓優先(Philippines Muna)」的進口替代及管制政策,並限制外資投資。此政策,曾一度讓菲律賓的經濟高度起飛,當時的經濟繁榮程度遠勝過台灣。但隨著60年代初美國對新上任總統的壓力,要求開放國內市場並調整匯率,導致披索大量貶值。1962年,菲國政府接受國際貨幣經濟組織(IMF)及世界銀行(WB)的建議,開始所謂的結構調整方針(SAP),開啟了菲律賓一連串以債養債的悲劇。

1965年馬可仕的故事就是大家不陌生的了,借大量外債擴大投資、出口勞工賺取外匯及開啟經貿特區制度來維持當時搖搖欲墜的國家。當時,國際貨幣組織再一次建議馬可仕採取台灣1960末開始的加工出口區策略,要求菲律賓也以相關政策來吸引外資,並逐漸取得技術做產業升級。菲國首個經貿特區(Bataan Export Processing Zone)在馬可仕戒嚴隔年(1973)成立,經貿特區中對於出口超過七成的廠商給予補助及稅務減免。

1989年,在人民力量革命後上任的總統柯拉蓉,面對前總統馬可仕留下的大量外債,菲律賓再次接受了IMF的結構調整方針以便獲得更多的外債來重整國內經濟,同時她頒佈了工資合理化法案,把全國統一最低薪資變成了分區最低薪資,同時在最低薪資較低的區域邀請大量外資設立工廠。接下來的總統基本上延續了這些政策,羅慕斯(Ramos)鬆綁了經貿特區設立的規則,而前總統亞洛育(Arroyo)在任內更是同意了上百個經貿特區的設立,比其前面幾任共設立的加工出口區數量還要多。

為甚麼如此多的加工出口區,菲律賓工人始終沒有辦法脫離貧窮及悲慘的命運?差不多同時期設立大量加工出口區的台灣跟菲律賓為甚麼在50年後有著兩個國家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問了許多人有許多不同的講法,但我比較相信我看到的這一種,菲律賓從來沒有真正的土地改革及沒有把從設置加工出口區獲得的利潤投入產業升級。

土地改革上,馬可仕及柯拉蓉曾經短暫的做了樣板式的土改政策,但分配下去的田地並沒有超過全國可耕地的一成,雖然菲律賓政府設立了農業改革部門(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Reform;DAR)負責土地分配的相關工作,但土地認證的官司總會在法院中打上十多年,就算最後贏了官司拿回土地,但因為地方的農民生活太過困苦,又會把土地拿去找地主抵押借錢,最後又再一次的失去土地。而產業升級上,菲律賓把太多地金錢投入房地產中,加上馬可仕的貪汙,菲律賓的產業無法得到大量的資金去轉型,人民不是在國內做廉價的勞動力就是出國去工作。

對於經貿特區,有些研究就更是有趣。有些人曾經去做菲律賓的失業率與當年度外商直接投資(FDI)的關係,居然發現當年FDI的增長比例越高,而失業率就越高。更有人去調查經貿特區與移工家鄉地的關係,發現在設立大量加工出口區的中部及南部呂宋,居然是佔了菲律賓外籍勞工出口的四成,加工出口區根本不似政府所說地這些外資能給於國內就業市場有大量助益。

而近年來,菲律賓也跟各國一樣面臨著派遣的狀況,大量地正職員工被公司以周轉困難被資遣,然再一次用仲介公司的名義回聘,就是菲律賓工會一值在談的「契約化」(contractualization)。這些面臨契約化的勞工總是領著不及最低薪資的待遇、被迫超時工作、領不到法定加班費...等狀況不停的出現。像是去年位於甲米地(Cavite)經貿特區的HTI公司發生火災,至少超過七成的員工都是派遣。由於未跟公司直接簽訂勞動合同,許多受難家屬都求償無門。

菲律賓近期經濟成長飛速,大量的新興產業出現。既然經貿特區這種方式沒有辦法提供菲律賓勞工太優的待遇,政府又需要提供大量的免稅政策給予這些外資,為甚麼總是沒有辦法去停止這些災難?我想經濟因素是最主要的因素,至少還有上百萬的勞工在經貿特區工作,儘管他們的薪資很少,但至少還勉強足以過活,一但停止加工出口區,將會引起社會大量的不滿及騷動。二者,大量的外資一但移出菲律賓,造成的房市及股市崩跌,肯定不是國家能承受得起。而號稱能夠帶來改變的「蒂公」杜特蒂,究竟有沒有辦法解決纏繞這個國家數十年之久的夢魘,我想我還是比較保守的去看這個提問的。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