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前首相 David Cameron 成為 Lord Cameron 出任外相,有什麼值得留意?
昨日(週一)英國首相 Rishi Sunak 重組內閣。本來應該是關注焦點的內政大臣 Suella Bravaman 被炒,竟然(這當然十分可能是首相府的計算之中)被另一政壇震撼彈取代:英國前首相 David Cameron 被委任至上議院(House of Lords)成 Lord Cameron,令他可以被任命為外相(Foreign Secretary):這是 David Cameron 七年多前在脫歐公投後辭去首相一職之後,再次重返政治前線。
這是震撼彈的原因,首先是因為之前從無小道消息(首相府保密工作做得極好),而前首相再次入閣,也是十分罕見的事:對上一次,已經是 1970 年的 Alec Douglas-Home,但 Douglas-Home 在任首相時間極短(1963-1964),所以觀感上不會對當時的首相 Edward Heath 像是一個(政治)巨人看著小孩一樣:相反,作為過去三十年(甚至四十年)在任最長的保守黨魁,和帶領保守黨走出工黨十三年政府的首相,David Cameron 相對於 2015 年才首次當選 MP 的 Rishi Sunak,確如巨人對大衛的差別。
當然,在憲政民主上,更重要的當然是 Cameron 用上議院成員身份出任外相,其實係極不尋常的舉動:內閣成員一般都由民選的 議員(MP)出任,令他們可以受民選的下議院(House of Commons)質詢和監察,他們也必須向民選的下議院負責 。現在由於 Cameron 不是 MP,變相令他無法受下議院監察,也不須向下議院負責。他只須向並非民選的上議院負責。
以非民選議員出任內閣成員,對上一次出現已是 2019/2020:當年 Boris Johnson 為了在脫歐爭議中打破國會的僵局,決定提前在十二月大選,大選前其中一位內閣成員,文化體育大臣 (DCMS) Nicky Morgan 宣佈不會角逐連任,然後在 Johnson 獲得一面倒的勝利後,他仍然任命她繼續出任文化體育大臣,用的方法,就是任命她進入上議院成為 Baroness Morgan of Cotes,這個做法當年極具爭議,而 Morgan 也在一月時宣佈當 Johnson 重組內閣時她就會完全退下來。最終 Morgan 只留任到二月。
但 Nicky Morgan 的任命和 David Cameron 的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首先,Morgan 在大選前一直是民選議員,而 Cameron 已沒有在政治前線七年。另外,事後回看,Morgan 的任命似乎是過渡性的,她只是在大選後出任內閣不足兩個月就被替換(中間還夾著國會休息的聖誕假),但現在 Cameron 就似乎大有可能留任至下次大選(最遲必須在 2025 年一月舉行 - 雖然一般相信會是下年秋季)。最後,以重要性而言,文化體育大臣畢竟無法和所謂的 Great Offices of State 之一的外相(還有首相、財相、和內相)相比,尤其當前烏克蘭戰爭,以色列/加沙衝突,還有下年的台灣總統大選,以及更重要的美國總統大選等等,外相無法受國會的民主監察 (democratic oversight),是匪夷所思的舉措。
這也是為什麼必須在政黨政治中保持中立的下議院議長 Sir Lindsay Hoyle 也公開對任命表達不滿。
有些人或許會用「Cameron 作為前首相有豐富經驗」而為任命護航,但就算不提政見和 Sunak 相左的 Boris Johnson 和 Liz Truss,下議院中仍有另一位前首相:Theresa May(係,而家下議院中有三位前首相,十分罕見),若要找經驗人選,為什麼不任命這個能受國會監察的前首相?別跟我說 Theresa May 不多外交經驗:因為 Cameron 也不見得有什麼出色的外交成就(想想他出兵 Libya - Obama 直言為 shitshow - 和企圖出兵 Syria 失敗,也別提他的親中政策) 。
Cameron 出任外相,應該會立刻面對不少「有趣」(英式英文的「interesting」)的對話/質詢:例如他離開政府後曾表示「deeply regret」政府裁減 0.7% GDP 的國際援助 - 而外交部正正是主管這政策的部門,Cameron 是否會逆轉這決定呢?
還有,Sunak 最近決定終止連結伯明翰和曼徹斯特的高速鐵路 HS2 的工程(現在只剩低到喉唔到肺的一段倫敦外圍到伯明翰外圍),這決定當時也曾受 Cameron 批評。
另外,Cameron 曾捲入所謂的 Greensill 醜聞,作為高價聘請的顧問,然後利用他和現任政府官員的關係,替他的金主作私下遊說工作。當然,還有更早時期他收錢協助中國的一帶一路項目,其實也算是半單醜閣。還有,他執政期間的緊縮政策遺留下來的結構性問題,還有之前脫歐公投落敗後就拍拍屁股走了去留下爛攤子,還有過去親以色列的立場和如今的加沙局勢,等等,一切都應該會「好有趣」。
當然,有趣的還包括 Sunak 在數週前才在保守黨 Party Conference 中擺出「改革者」姿態,狠批過去三十年政府的施政(順帶一提,「三十年」的英文發音聽起來還是很像「十三年」- 正正是今次保守黨政府的歷屆連續執政期,認真「該煨」- 而且也無人知道為什麼是「三十年」),而這三十年,除了工黨的十三年 (1997-2010),當然也包括歷任的保守黨的執政,包括 Cameron 的 2010-2016 年,也是過去三十年來在任最長的保守黨首相(well 如果你只係數到 1993 年,就會 cut 到 John Major 得返四年)。
更值得留意的是,重組後的內閣其實有不少 Cameron 政府的影子和味道:Michael Gove,Grant Shapps,Oliver Dowden,Laura Trott,Richard Holden,等等。說好的「破除過去三十年的敗政」呢?
未來一兩個星期值得注意的暗湧,包括黨內已右派放出消息會商討推 Bravaman 出來向 Sunak 逼宮:其實圈內一直都盛傳 Bravaman 是「博炒」,原因是 Sunak 剛好滿了出任黨魁十二個月兩個星期多,黨章剛剛開始准許保守黨的國會黨團提出挑戰。或許由於這樣,Sunak 出乎意料地任命右派之一的 Esther McVey 入閣,或許就是為了安撫右派。
另外,由於 Cameron 一直的親中立場,保守黨內對華鷹派其實甚為不滿,會否因此而有什麼小動作,或 Sunak 會否又派下糖(例如擢升 Tom Tugendhat 等),也值得留意。
明天(星期三)最高法院將就盧旺達案頒下判詞,政府究竟是勝訴還是敗訴呢?如果敗訴,新任內相 James Cleverly 又是否接得住這燙手山芋呢?如果敗訴,又會否激發黨內以至國內的反移民/難民情緒,甚至令 Sunak 可以製造一個單一議題(wedge issue),令他覺得可以重演 Boris Johnson 在 2019 年借 Brexit 提前大選,借機擺平黨內分歧,甚至擴大執政多數呢?
最後,再下星期三(22/11)就是秋季預算案,本來江湖傳言 Sunak 有機會在預算案前炒了財相 Jeremy Hunt,但暫時又未見動作。究竟 Sunak 會否只是等秋季預算案後才開刀,還是已決定讓 Hunt 留任至大選呢?破格任命 Cameron,又是否給所謂的 One Nation Tories 的「糖」,以鋪路去炒 Hunt 呢?
保守黨近年醜聞爭議不斷,因此而觸發的補選已快達雙位數字。根本不必理會工黨或自民黨,單是看保守黨內部鍋裏反,已經夠多花生。今次這粒花生,恐怕還會繼續發酵,拭目以待。
--
而家我地誠邀志同道合,有興趣一齊就信仰問題吹水、讀書既朋友 #圍爐,如果有興趣既,可以加入我地「爐端取經」既群組:
Discord:https://discord.gg/HWBycTTZMv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41028861656621/
我的 Twitter: https://twitter.com/thomashoyle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