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聽你說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實習日誌|黃珮茹 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

聽你說
·
·

與越在嘉的緣分,可回朔到《九槍》到各影院舉辦特映會時。因為觀影後的交流,因而與蔡導有了基本的接觸與認識,也在後續的接觸中慢慢了解越在嘉在移民工議題上所做的努力。

過去,因為做報告的關係,探討過外籍漁工的聘僱制度與勞動處境,因而對移工議題有了初步的認識。也因為受過社會學的訓練,對於移工面臨的制度與結構有更敏感的覺察,因此一直在找尋自己可以試圖改善與著力的方式。因緣際會下來到越在嘉實習,確實是我可以朝著這個方向的重要途徑。

在越在嘉實習的過程中,我參與過探討移工孕產、醫療權的工作坊、體驗越南中秋文化的踩街活動、到民雄國小教授轉移移工印象的課程和跟訪了解失聯移工處境的訪談。在文化體驗的活動中,我試著思考跨文化的交流可以如何將大眾對於移民工、東南亞扁平的印象,化為立體的圖像,從文化上的差異性看見作為人的相似性。

在移工醫療孕產權的活動中,我思考著商品化的勞動力、來自於經濟弱勢國家的人們,如何被視為他者與非人,在經濟至上的思考中,如何被剝奪了生病與生育的權利。還有在新自由主義與跨國經濟落差的脈絡,如何將移民工被迫從開發中國家轉往已開發國家尋求所謂「更好的生活」,且物質條件上的被迫,如何被仲介、雇主和台灣政府論述為這都是個人的「選擇」,被去脈絡化為族群或種族上的優劣。

越在嘉是以「家」的想像為出發點,希望讓移民工在這感受到如同家的親近與舒適感。然而,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再一次次週末的聚餐、歌唱與歡聲笑語中,我也感受到宛若在「家」的體驗。那是一個可以放鬆、自在與無需特意展演自己的地方。愛與連結是人的需要,而或許需要的滿足無需是同樣的面孔、膚色、語言或血親才能給予的,更關乎你願不願意讓自己去正視差異,並在差異中看見多元的美麗、世界的多樣性,而去試圖連結彼此,覺知彼此的共振。

可以說,這學期在越在嘉的實習歷程中,自己不斷在理性與感性的光譜中流動,與移民工、實習生們可以隨意的談天說地,但也能在聊到處境、制度議題時有彼此思辨的空間。

CC BY-NC-ND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