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的概念與體現
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此概念的產生,是為了解決過去錯誤的「線性經濟」發展模式所造成的問題。工業革命以來,全世界為了追求經濟發展,地球資源逐漸耗盡,造成了全球氣候變遷。在極端氣候及生態環境破壞下,產生了德國風險學者烏爾里希·貝克(Ulrich Beck)所謂的迴力標效應(boomerang effect),這些風險和副作用會反過頭來使得人類社會越來越不穩定、讓經濟也越來越脆弱。
此種直線式、把物品從搖籃送到墳墓的不永續發展模式,可以稱做是「線性經濟」。從原物料與能源的開採生產、基本材料生產、零組件生產組裝等生產過程,伴隨而生的是各式各樣的廢棄物與污染,直到最後產品本身也變成垃圾。因此,機制運作的特色就是資源浪費及污染嚴重,不斷製造出無窮無盡的廢棄物,而且造成的外部成本經常被忽視。就算有修正加入一些簡單的資源回收機制,回收的東西也只能不斷地降級使用,無法維持或產生更高的附加價值,最終還是會成為廢棄物。
循環經濟,正是想要改變不永續的線性經濟,效法自然界,重新建構一套「從搖籃到搖籃」的嶄新經濟模式。大自然界裡沒有「廢棄物」,所有生物為了使用的資源與能量,甚至包括生物本身,最後都會回歸自然,滋養大地與海洋,成為其他生命的養分。台灣是一個天然資源匱乏的國家,過去產生的廢棄物和污染問題,其實也可以當作是「資源錯置」的結果。由於經濟模式與產品設計不良,使得資源不能被充分利用和回收,才會產生廢棄物及污染。
借鏡自然智慧,如果可以重新規劃原料開採、產品設計、製程、使用、回收等一系列流程,讓資源的生命週期延長,甚至不斷循環,才能徹底解決廢棄物與污染的問題。若把「零污染」、「零廢棄」、「零事故」這三個循環經濟的檢核指標,當成是整個經濟體系設計與運作前提的話,整個體系及產業型態將會非常不一樣。
細緻來說,循環經濟有三大方向「循環製造、最佳使用及價值回復」,具體則可以用以下途徑來體現:
首先,產品必須重新設計。除了盡量使用回收材料製作外,還要堅固耐用、不易損壞、容易維修。並在產品壽命結束後,容易拆解和分類回收;
其次,生產過程中使用再生能源來製造產品,並且不排放任何形式的污染。若產生副產品,也要回收回到產業循環之中;
第三,建立資源反向循環的系統。產品必須容易維修與升級,廠商也可以用翻新再製方式延長產品壽命。若真的無法維修,則可以拆解後重新送進產業鏈繼續利用;
第四,建立「以服務代替擁有」的新商業模式。就像很多人使用的U-bike、C-bike等公共腳踏車系統一樣,如果可以付租金使用就好,而不需要擁有產品。目前在許多歐洲國家,連汽車、機車,甚至是服飾或家具,也都採行「租用代替購買」的模式。在此模式下,廠商從單純的產品生產者,轉型成為「服務提供者」。在產品設計上,為了減少後續的維修成本,會盡量讓產品壽命越長越好。而使得廠商有誘因去設計出更耐用且容易維修、回收的產品。
太陽能:台灣的循環經濟範例
在能源轉型的過程中,太陽光電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這幾年太陽能成長快速,對於穩定尖峰用電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太陽光電板的生產污染與後續回收,也讓社會對其是不是真正「環保」產生質疑。但殊不知,太陽能課題的面對與處理過程,其實就是運用循環經濟來解決問題的最好示範案例。2008年左右,當時台灣有許多公司(例如:綠能、茂迪、中美晶、友達等)在生產太陽能電池,製造過程中的切割晶圓步驟,會產生很多混和著切割液與矽粉的廢砂漿。因為裡面的矽顆粒太細、要分離處理非常困難,導致許多不肖廠商把一桶一桶的廢砂漿,隨意棄置於農地或倉庫中,而引起社會的重大爭議以及對太陽能產業的負面觀感。後來,成功大學的陳偉聖副教授成功開發出了廢砂漿的處理技術,透過過濾、乾燥來分離切割液與矽粉。成功製造出的碳化矽碇,可以做為鋼鐵業的煉鋼原料,藉以替代部分煤炭的使用而直接減輕空氣污染。後來技術轉移,成立了「成亞資源科技」,成功地把太陽能產業的廢棄物,轉換成為鋼鐵業的資源。
另一方面,廢棄損壞太陽能板的回收處理,也是近來社會非常關心的課題。隨著再生能源的快速發展,太陽光電的裝置量也與日俱增。光電板的平均設計壽命約為25年,所以可以預期,屆時將會有大量被廢棄或淘汰。根據工研院材化所的估計,2050年全世界的廢棄太陽能板將達到7800萬公噸,而在2045年的台灣,廢棄光電板的數量也將達到145萬公噸,相當於7000萬片之多。除了屆齡淘汰以外,每年也會因為天災或故障而有相當數量的耗損,所以台灣目前需要逐步建構處理的技術與能量。目前回收的機制已有雛形,仿效廢電器的回收制度,自2019年開始,光電板出廠時每瓩都要預先繳納一千元的回收費用,以支應後續回收成本,環保署之後也會成立回收基金。在回收技術方面,台灣過去太陽能使用不多,回收數量未達經濟規模使得技術開發緩慢。有鑑於未來需求與商機驚人,2019年4月成亞資源科技、辰亞能源,以及廢棄事業物回收業者台灣立方這三方合作,成立「台灣太陽能模組資源化產業聯盟」,共同研發回收技術。並且進一步與製造商合作,設計出易拆解型太陽能模組,若能提高回收資源的純度,就可以進一步提高利潤與應用價值。
循環經濟推動方案
2019年1月,行政院召開記者會推出了「循環經濟推動方案」。本方案是以「循環產業化」、「產業循環化」為兩大主軸。首先,從金屬、石化等材料產業來著手,希望協助這些產業來研發創新材料技術及推動再生資源高值化。做法上則是嘗試推動產業循環經濟資訊平台、關鍵副產品交易驗證、新商業模式、試驗性計畫等綠色消費模式。透過資訊平台的建置,讓再生資源的相關資訊透明化,協助供給需求雙方媒合。過去製程中的副產品再便宜都很少人想用的原因,就是因為品質參差不齊,所以最後只能花錢當廢棄物來清運。藉由「關鍵副產品交易驗證」,可以促進副產品的品質均質化,提高被使用的機會。另外,透過要求公共工程使用再生粒料、推動機關優先採購再生產品等,可以由政府以公共工程為示範,優先採購綠色商品,讓循環材料的品質被社會所肯定,有效地逐漸打開再生物料的市場需求。
另一大重點,則是運用產官學研能量整合規劃,在高雄市小港區的大林蒲地區,開發「新循環示範園區」。藉著設置新園區,來示範工業區內及連結鄰近臨海工業區的資源整合機制、強化低碳與清潔生產技術,同步運用深度減碳途徑之環境監測與模擬。此外,在生物循環的部分,則由國營事業的台糖來率先示範。著手改造畜牧場,建立養豬場沼氣發電再利用的標竿案例。除了解決豬糞尿造成的河川污染問題,還可以藉著生質能整合服務公司,發電產生綠色能源。未來期待能彙整上述推動經驗,逐步推廣輸出至企業、產業、既有產業園區及國際。
循環經濟下一步:清潔生產、綠色能源及解決違章工廠問題
目前「循環產業化」政策方向的具體做法,著重於成立資訊平台協助既有工廠的副產品找到銷售出口,以及協助這些副產品改善品質。這當然重要,但卻忽略除了副產品以外,製造過程中的「污染問題」及「是否使用乾淨能源」,亦是不可忽視的課題,也是國際上循環經濟驗證的重要指標。台灣地狹人稠,許多工廠往往緊鄰住宅區,缺乏隔離綠帶,周遭居民長期深受其害有苦難言。一旦發生工安意外,周圍社區常常首當其衝,付出慘痛代價。另一方面,由於工業電費相較於國際太過低廉,導致企業能源使用效率低落。電價無法合理化的結果,就是大量使用便宜且骯髒的燃煤發電,使得空氣污染嚴重,外部成本由全國民眾「用肺」吸收。
因此,為了達到真正的循環經濟,短期來看,減低汙染與工安意外應是首要之務。應該透過加嚴空、水、廢及化學品排放法規,促使既有廠商降低污染。對於廢棄物則應該全面納管,避免非法棄置,解決再利用爭議。而針對高污染地區,藉可以藉由空氣污染及水污染的總量管制制度,避免高污染廠商新設進駐。更重要的是,落實民眾知情權,公開即時排放資訊來邀請社會大眾共同監督。進一步的做法則是要確確實實的落實清潔生產,並且要求特定性質或一定規模以上的廠商應該要取得清潔生產認證及使用一定比例的再生能源。藉著產品的全生命週期的盤點,找出能資源的節約空間,並且淘汰有毒物質。如此既能減少有毒廢棄物,也能減少產品全生命周期對社會的不利影響。目前經濟部雖然已有綠色工廠及清潔生產認證,但截至目前全台灣好幾萬家的廠商,居然只有64家得到認證,占比真的是微乎其微。未來應該要求一定規模以上的廠商必須取得清潔生產認證及使用一定比例的再生能源,才能逐漸改善問題。
在「產業循環化」的部分,除了既有工業區整合及台糖養豬沼氣發電外,目前的政策方案著重於高雄大林蒲遷村後開發的「新循環材料園區」。表面上看起來立意良善,但卻忽略了這幾年土地正義與迫遷問題非常嚴重。苗栗大埔、彰化二林殷鑑不遠,幾百人的聚落要遷移,往往都會引起社會廣泛爭議,更何況大林蒲是一個20000人口居住的聚落,要找到這麼多人都能樂意接受的遷村方案,更是談何容易?若把大量心力都放在此園區上,而忽視現實的困難,難保到最後可能一事無成。替代方案,反而該把能量心力放在農地違章工廠的遷移之上。吸取日本40年來「公害防止事業團」的經驗,透過園區開發、財務融資、污染整治與建構循環體系等政策工具,把違章工廠遷移到循環體系架構好的閒置工業區。如此既可以解決沉痾難解的農地工廠問題,也可以創造出產業循環的案例,值得從這個大方向來進一步思考看看。
本文於2019-09發表於新社會雙月刊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