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How to Avoid a Climate Disaster《如何避免氣候災難》
🟥這本書在說什麼
氣候變遷是近幾年來不斷被關注的議題,不過國家間以及社會之中往往充滿了各種利益衝突以及不同的意見,即使有不少國際組織為此付出不少心力、但是相關資源往往在政治或者是經濟角力後被犧牲。
本書作者比爾·蓋茲表示自己之所以會寫這本書,並不只是因為要倡議世界各國重視這個議題或是大聲疾呼問題的嚴重性,而是透過幾年來的研究與了解,發現我們已經有實際的方法來避免氣候災難,從政府、企業到個人都有可以盡一己之力的地方,這本書就是他所發現的解決方案。
🟥氣候災難的認知與矛盾
🔷對於科學應有的認知
氣候變遷本質上是個科學議題,所以在探討氣候變遷這個議題之前我們必須對於「科學」要有正確的認知,否則在討論上便容易失焦、甚至陷入各說各話的窘境。
科學不是全能而且充滿著不少限制,我們天性偏好明確的陳述、不喜歡模稜兩可的答案,但是科學在許多領域只能告訴我們事件發生的機率變高、或者是事件之間有著關聯性,不一定能夠回答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也很難斷定某件事件發生的原因。
舉例來說當某個地方發生旱災,科學並不能斬釘截鐵的說:「這就是因為氣候變遷所造成的。」,而只能表示氣候變遷會加劇旱災發生的機率。
而我們的政策與行動必須要有科學的根據作為支持,否則除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顯得事倍功半外,還有可能弄巧成拙。比方說作者指出根據科學研究,一味的要求大家種樹、以為這樣就能夠減緩溫室效應,這個作法其實並不一定正確,如果在不對的地點種植不對的樹種,種樹這個行為反而有可能加劇溫室效應。
🔷製造災難與承受災難的矛盾
根據數據統計,世界上大宗的溫室氣體製造者幾乎以開發中國家為主,不過事實上享受排放溫室氣體的成果與源頭卻是已開發國家。而無論是以國家間的維度或者是以國家內的維度觀察,通常受氣候變遷影響最深也受創最深的都是經濟條件發展較差的那一群。
而世界上倡導環保以及溫室氣體減排的國家,也幾乎是經濟條件較好的已開發國家,這種現象不難理解,當我們離溫飽都有困難時,根本就沒有餘力去考慮環保議題、或者是選用對環境較友善的產品。
作者表示身為既得利益者的已開發國家,在享受了碳排的成果後,又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要求開發中國家為了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而放棄經濟發展是不道德的,與其剝奪開發中國家發展的機會,反而應該研究出更節能的技術或者是採用更環保的製程,來幫助開發中國家在發展的同時能夠同時兼顧環保。
這也是本書的主軸之一,降低碳排絕對不是希望我們回到石器時代,而是透過科學研究以及各種創新的解決方案,在兼顧地球環境的同時也能夠帶給我們更好的生活。
🟥避免氣候災難的目標與方向
🔷零碳排
零碳排就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要將人類活動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或是溫室氣體歸零。
零碳排之所以這麼重要,是因為只要我們持續增加地表溫室氣體的濃度,氣溫就只會持續升高而不會降低。換句話說即使我們減少了溫室氣體的排放,地球的溫度就只會比較慢的增加、而不會回到過去的水準。
所以我們長期的目標是負碳排,也就是除了將人類活動所排放的溫室氣體歸零外,還需要其他技術捕捉地表的溫室氣體,直到地球可以回歸到自然調節的程度。
🔷降低綠色溢價
所謂的綠色溢價( Green Premium )是指相較於現有的產品或者是服務價格,我們要付出多少額外的錢,才能夠購買相同品質的「零碳服務」或是「零碳產品」,而這些「零碳」商品的綠色溢價,便是用來減少碳排放或者是溫室氣體的排放。
現有的商品之所以這麼便宜,很大程度是因為製造者把成本外部化,忽略了實際上製造所需要付出的代價,比方說製程中排放溫室氣體的成本以及廢棄物汙染環境的成本等等,當製造者必須承擔這些成本時,市場上很多產品的價格勢必得提高。向歐美許多國家因為電力是個自由市場,消費者能夠自由選擇要不要使用對環境友善的發電方式所產生的電、比方說再生能源,而這種「綠電」的碳排就會比單純的燃煤來的少,不過就必須為此付出比較高昂的電費。
而我們衡量某個措施或是方案的成效時,可以用綠色溢價來衡量企業與消費者接受的程度,假設若開電動車每公里的成本比汽油車多三倍,這個方案目前就還不夠具有誘因。要求消費者為了環保而付出其不可承擔的價格、或是要求企業虧錢經營,在實務上都是不切實際的。
所以我們的長期目標是盡可能的降低綠色溢價,若我們能夠有效地降低綠色溢價,就可以減少消費者轉移消費習慣的阻力,達到減少碳排的目標。
🟥碳排放的組成
在了解我們減排的目標後,有必要對於我們目前碳排放的組成有所認知,以下是人類活動所造成碳排放的五個主要來源:
🔷發電(占比 27 %)
發電可以說是人類活動的起點,生活中食衣住行育樂無不需要電力所驅動的各種電器,也因為如此發電方式成為零碳排的關鍵要素,只要我們能夠克服發電所帶來的碳排放,就能夠連帶的減少其他領域的碳排放。
目前我們的發電超過六成來自燃燒化石燃料,而原因主要有三:價格很便宜、不會受到氣候或是其他因素的影響、而且化石燃料蘊含的能量密度很高。但燃燒化石燃料所伴隨的就是大量溫室氣體的排放。
除了發電之外、輸電以及儲電這兩個領域也與發電的成敗息息相關,因為若我們能夠有效的找到儲電的方案,那麼再生能源那種不穩定的特性就能夠很大程度的被克服。
🔷製造(占比 31 %)
製造業則涵蓋營建以及製造業等相關活動。水泥、鋼筋以及混凝土等營建所需材料,在製程上會產生大量的溫室氣體,而這些材料在開發中國家經濟發展、大興土木的同時,這種活動的需求只會愈來愈興盛,連帶也加劇了溫室效應。而且上述基礎材料除了應用在營建領域外,也是許多產品的原料。
這個領域若需要達到零碳的目標需要大量的製程創新以及誘因,因為現有的技術已經發展成熟,廠商很少有誘因會願意為了減少碳排去開發新的製程。
🔷耕種養殖(占比 19 %)
耕種養殖則概括了農業、養殖業以及畜牧業等活動。在科技的發展下,糧食問題以及得到不小的改善,不過伴隨著世界人口的增加,未來我們只會需要愈來愈多的糧食,也就是我們在耕種養殖的活動上會排放出愈來愈多的溫室氣體。
其中畜牧業中的牛很值得獨立拿出來討論,全世界大約飼養了 10 億頭牛,而每年光是因為牛群打嗝或是放屁排放的甲烷所造成的暖化效應,就相當於佔了全世界總碳排的 4 %,占比之高令人咋舌。
甲烷除了是牛群等反芻動物特有的問題外,也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甲烷產生溫室效應的能力是同單位二氧化碳的 84 倍,也因此在氣候問題上是個很值得重點解決的議題。雖然目前已有許多植物肉( plan-based meat )等解決方案,但是其綠色溢價仍是偏高。在這領域我們除了可以從作物或者是牲畜的基因改良著手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減少食物的浪費。
🔷運輸(占比 16 %)
運輸則涵蓋了交通與運輸兩大領域,世界上絕大多數的運輸碳排都是由已開發國家所產生,但是隨著開發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無論是民眾的交通需求或者是貨物的運輸需求,在可預見的未來都只會顯著的提升。
在運輸這領域的減排可以著眼在減少交通量、減少交通工具製程中的碳排、提升燃料的效能以及改用電動車或是替代燃料。這四點除了需要產業界與學界的合作外,政府的補貼以及輔助也至關重要,而前述的改用電動車、則又回歸到一開始的「發電」,五大領域之間互相連動與影響,牽一髮而動全身。
🔷調節溫度(占比 7 %)
調節溫度則是指暖氣與冷氣的需求,一般的美國家庭中空調消耗的電量占比最高,超過電燈、冰箱與電腦的耗電量總和。空調為我們提供涼爽的環境、也造福了許多世界上遭受熱浪或是寒流所苦的人民。空調系統除了以電力為動力來源外,也有不少國家或是地區仍以天然氣作為暖氣的來源,這部分則與「運輸」中的方案相似,改用電力驅動的空調系統能夠有效地降低碳排放。
而隨著開發中國家的發展,空調系統的普及也成為可預見的未來,不過除了著眼在空調系統本身的能源使用效率與動力來源,我們可以從建築設計的源頭來有效的減少我們對於空調的依賴與需求。
🟥個人可以做什麼
前面描述了碳排放的五個主要領域,本書接著有許多篇幅在描述政府以及企業可以做出什麼行為來改變現況,但考量到閱讀本書者應有許多是屬於像筆者一樣的個人,便從個人的角度來看看我們能夠做什麼來盡一己之力。
🔷改變消費習慣
購買潔淨能源、開電動車、吃植物肉,以個人的角度來說對於全世界的碳排放可以說是微不足道。但是這些行為的力量並不在於行為本身,這些行為對於零碳排並沒有太大的效果,但是改變消費習慣、願意多花一點綠色溢價的成本購買商品的重點在於、能夠向市場投放一個訊號:就是消費者願意為環保買單。
當企業了解到零碳排的商品有其市場存在、有了這些誘因企業才會有改變的動機,有了動機才會開始著手進行研究或者是改變生產方式,以現實面來說,在零碳排的議題上政府與企業才有能力做出改變,但是個人的選擇是驅動企業與政府行動的動力來源,若我們口口聲聲說為了環保願意多花一點錢,但是實際購買時又指會挑最便宜的產品,那麼我們也就只是嘴巴說說而已。
🔷向民代或者是政府請願與施壓
政府有太多議題需要處理,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一定是優先將資源放在選民殷切關心的事物上,以俗話來說就是會吵的小孩才有糖吃,若我們能夠透過打電話、詢問辦事處、或者是請願等等的行為,不斷的將我們對於氣候變遷的關切表達給政府,此時政府與前述的企業一樣、才會有動機將資源放在相關的領域上面。
為善不欲人知或許是美德,但是默默關心所達到的成效可能是微乎其微,只有實際行為才能促成改變。
🟥小結
氣候暖化是個陳年的議題,從東京議定書到巴黎協定,這一路來世界各國走得跌跌撞撞,再加上許多偽科學以及假訊息的傳遞,以及目前似乎沒有什麼明確的解決方案,都讓這個議題似乎顯得有些疲態。
而本書作者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很標準的用他身為工程師的思維來做思考,比形而上或者是唱高調那種口號完全不同,藉由他的觀點跟思考脈絡也能真正的了解到事情的嚴重性、以及我們真的有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而不是單純的說氣候變遷很嚴重,我們要有所改變云云。
書中提到其實有人工的方式可以減緩溫室效應而且據信不會造成長期的影響,共同點就是減少地球攝取的太陽光,實際作法有像是讓雲層變亮(藉此反射更多陽光)、或者是讓高中充滿小的粒子(像是火山爆發造成的懸浮微粒粉塵等等),這些方法被歸類為地球工程( Geoengineering ),但是地球工程牽涉到全世界的環境,很難以國界區分之,所以實行需要全世界各國的同意與協調,但是與解決氣候暖化所需要的各項措施相比,地球工程的成本非常低(100 億美金),也可以控制維持期間,這部分算是開了自己的眼界。
很多問題無法透過意識形態的對立、或者是凌駕於科學理性之上的口號來解決,閱讀完這本書可以對於氣候變遷這個議題有著很宏觀而且真實的理解,也提供了政府、企業或是個人分別可以做出的改變以及貢獻,無論你是否關心這個議題,對於共同生活在這個地球的我們都很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