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Shao-Huan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影響力證書發行-論公共財與公益資金

Shao-Huan
·
·
社會在變,而老舊社運的道路實際上也走不出新的突破,接納新的工具才能有新的出路與可能。而希望採納的可能中透過不停地去詢問、反思,去探尋新的出路同時也是非常重要且需要去再三摸索的。最終,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在普通工作之餘能夠在公益行動中得到回饋、全職的助人工作者能夠得到更體面的薪水與生活,透過更多不同的方式去認知自己的工作是值得、有意義且有實際價值的,透過與市場更多的斡旋與爭取,找到屬於自己該有的那份回報

隨著數位貨幣跟各種應用區塊鏈(App Chain)的上線,各式各樣的社群代幣發行逐漸成了一種可能機制,讓著過去不可能被計算的價值都似乎有一種新型態的方式得以被計算,使得開源軟體(Open Source Software)、公共知識、公開創作等公共財的討論逐一浮現。一時間各式各樣的機制與討論出現,討論著怎樣公平著去把這些影響力分配給利害關係人,讓這些價值更準確的被量化、被交易、被收藏及被看見,讓這樣的行動本身可以更無後顧之憂的去做拼搏,並且讓這些行動能夠被回饋、被量化。

而後續帶來的還有數位公民的構想,去中心化身份(Decentralized Identity)、靈魂綁定代幣(Soulbound Token)、溯源投資(Retroactive Funding)等名詞出現,數位時代的到來使得更多數位治理的概念出現,試圖找到一種種數位社群的集結。透過代幣化讓更多不易籌資得專案找到方式可以販售代幣,這樣的機制對於助人工作者更是重要,因助人工作者總是貧窮,這樣的機制讓一些可能性與出口得以開展,不再只仰賴公家機關的補助跟計畫過活,實際的找到市場的機制去交易跟出售這些無形的商品,找出更多的一絲可能。

公共財的悲歌 影響力證書的推廣

「難道你認為這算是個工作嗎?」依稀記得過往自己過往被上司的提問,究竟一個需要有行政、核銷、提案的議題工作者,卻從不被當成一個正常工作,這樣的提問讓我頓時驚嚇不已。作為助人工作者者,面對各式各樣的棘手議題同時,最終還得面對的,就是終日勞累後不高的薪資。往往換得的就是一句你的工作很有價值、對社會很有意義的發言。的確,助人工作者對於自己改造社會的使命感強烈,也把重塑社會價值作為己任,但這不代表他們就可以靠著燃燒熱情去工作、去消耗,讓運動者們可以在勞動過後得以擁有足夠的經濟足以溫飽,畢竟只有在健康的環境下生活著,做出來議題的結果才會是健康的。

近期,影響力證書也開始了一連串的討論,希望藉由這樣的機制可以讓更多的運動者或是無償貢獻者們可以找到新的方式可以去兌換自己的價值,透過這樣的機制去發行去兌換,會讓世界的運作多了一絲絲可行。

回溯性公共財投資在既有的公家獎助系統中也已行之有年,總要求著一個個提案單位寫著自己過去的經歷與行動來獲得獎補助提案。再透過更多人的投票與資金池分配,得以配對到不同的計劃當中做實踐,搭配著平方投票法讓更多的平等決定得以產生,讓這些善款的分配得以找到去處。貢獻影響力的人得到影響力證明,讓想要對影響力貢獻的人買到影響力,這樣皆大歡喜的場景,是值得讓人期待且盼望的,但仍有許多的層面亟需討論。

讓公眾來選擇 多元議題的缺席

在上訴的資金分配中,公眾投票的選擇其實早已不陌生,信義房屋社區一家台新銀行基金會 您的一票決定愛的力量早已行之有年。這樣的設計立意良善,希望公眾能夠找到關心議題的受眾開始跟他們對話,這些支持者也不用花費太多力氣與真金白銀就可以回饋公益單位。但運行數年後,逐漸變成時間一到,各種各樣議題投票案就在社群網路中開始轉貼,結隊成群的一個個的拉票部隊誕生,朋友的多寡有時甚至比議題本身更重要。群眾喜愛的議題不外乎就是兒少、老人與動保。許多團隊總是花了大把時間卻未必真能得獎,這些議題久了就會遠離需要群眾投票的平台,但社會的多元總是重要,也不表示這樣的另類議題就不值得被肯定、被資助。

此外,這樣的投票有時使得小型的助人團體更難以開展工作,本易艱辛的工作環境更要撥出時間來參與各式各樣的投票與活動,甚至逐漸會開始迷失在這樣一場場的大型投票場所中,那些因為投票而展開的無數額外加班費,有時換算回來剛好就是那些獎補助金的金額,這樣的黑色幽默,有時會讓人反思這些公益活動的實質效益。

大資金的挹注 利害關係人的缺席

與人募款總是疲憊,而大資金的挹注有時比起找到更多小型贊助者更加便利,也更能讓工作團隊專心的服務自己的工作範疇跟團隊,且透過影響力證明的承購或許可以讓這些捐助單位拿到部分看似有價值的物品,這樣也能將整體行動更像是在販售商品,更平等的可以與這些資金挹注者可以平衡站立。

然而大部分的資金仰賴大型捐助者,會不會扼殺了開展小型捐助者的可能,社會工作者若旨在貢獻於整體社會,是否更該直球對決的與整體社會公眾宣傳。要求一個個社會被影響的利害關係人去接受、去買單這樣影響力,讓他們實質的理解、體會到這些東西是實際的對自己周遭的生活與社會有極大的幫助。

而ESG憑證的概念尚屬遙遠,不同議題的計算與測量仍待長期的評估與計算,短期內也需要更多的討論與設定,而碳權在未來也可能隨著更多碳捕捉的科技進步而逐漸變得廉價甚至消逝。再者,有餘裕捐助的企業大多亦不在乎用這些商品出售與賺錢,若缺乏了二級市場,那這樣與傳統直接的捐助的差異性又是為何。

行動與經濟 公益行動的回饋

實質的行動帶來實際的新台幣回饋的確很好,但我們行動的初心究竟是甚麼、而這些過多的計算是否又超出了當時行動的構思,甚至更深遠的開始影響之後的行動本身。

透過數位工具賦權,這些工具其實都立意良善,但究竟這些工具與實際的人際連帶關係又該怎樣去看待。這樣的數位關係或連結其實都存在於一個個的現實的互動之上,這些代幣與身份認同,在這之上又是誰去定義與認同。因為我認識誰、與誰一起共事過的紀錄導致我的身份特別,這樣的身份彰顯又與傳統的人際社會又有何不同。而這樣的代幣化,是否就會去比較不同社群代幣的價格高低,那這些高低的落差是否代表哪個議題的價值有了落差,而這樣的落差是否又是回歸市場行銷,若公共財又回到了商業面行銷,那我們的初衷是否又是會變成一個理性的經濟人,導致過度盤算後才執行行動。

新工具的採納 老方法走不出新道路 

社會在變,而老舊社運的道路實際上也走不出新的突破,接納新的工具才能有新的出路與可能。而希望採納的可能中透過不停地去詢問、反思,去探尋新的出路同時也是非常重要且需要去再三摸索的。

最終,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在普通工作之餘能夠在公益行動中得到回饋、全職的助人工作者能夠得到更體面的薪水與生活,透過更多不同的方式去認知自己的工作是值得、有意義且有實際價值的,透過與市場更多的斡旋與爭取,找到屬於自己該有的那份回報。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