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帥性侵案的輿論焦點怎麽跑偏了?
進來,彭帥性侵案從鬧得沸沸揚揚,到而今日漸降溫、乃至不歡而散,輿論焦點從彭帥神秘失蹤那幾日開始,就聚焦在彭帥人身安危是否得到保障之上。這一點未免令人匪夷所思。爲什麽國際輿論的質疑焦點不放在抗議中國政府至今不獨立立案調查上面?
從法理上講,不論性侵案是否屬實,既然成爲公共事件,理應由司法程序介入以後再予以定論,即便受害人出面否認也不可當作最終定論,而仍宜以司法調查爲準。從彭帥案來看,即便國際社會明知中國政府不可能對涉案嫌犯立案偵查,但只要輿論焦點對準“抗議中國政府不予獨立調查”上面,即便當事人出面否認,也不會予平息國際輿論以口實。
眼下的情況是,既然國際輿論將焦點放在彭帥個人安危上,中國政府只需將彭帥推到前台做提綫木偶,即可平息相當大比例的輿論關注熱度,現實也確乎如此,也確乎有親共分子即刻跳出來說:怎麽樣?彭帥安全吧?是國際社會假惺惺、無事生非吧?而今令人尷尬是,即便彭帥多次公開走秀,表明本人“安然無恙”,國際社會之口誅筆伐似乎只能步步爲營,退而質疑彭帥是否真正安全。這在中國政府的宣傳攻勢中落入下風。
竊以爲,這樣的情形完全顛倒了事件的主次。我們用反事實推理來驗證這個觀點。假如輿論焦點是嫌犯是否被立案獨立調查,而非彭帥個人安危,中國方面會怎樣應對國際輿論?顯然,拿彭帥到前台當提綫木偶(甚至包括電視認罪)必然大大折損説服力,因爲國際社會要的是獨立的司法調查,而非僅僅表面上顯示彭帥安全。這樣做會影響彭帥個人安危嗎?這樣做可以達成何種效果?
第一種情況是,中國政府根本不可能立案調查,這種可能性最高。那麽中國政府會怎麽危機公關呢?中國政府一方面可能要求彭帥本人出面否認性侵案,另一方面則可能將彭帥與公衆視綫隔離,但是只要未能予以獨立的立案偵查,就無法平息國際輿論,在這種情況下,即便中國政府壓迫彭帥本人,那種壓迫與彭帥而今强顔歡笑背後的壓迫能有多大區別?至少,在這種假設下,與眼下彭帥的真實安危,并沒有本質區別。假如中國政府令彭帥永遠消失(比如“被自殺”),國際社會的撻伐、乃至制裁力度只會有增無減,這一點是中國政府必須顧慮到的(假如中國政府真不在乎國際輿論,也不會一而再、再而三“請”彭帥出來走秀)。對於這個負資產太多、眼下正在積極尋求改善自身國際形象的國家而言,損失最輕的辦法是讓彭帥出來走秀,損失最重的辦法是令其人間蒸發。不論如何,中國政府將無法以有力手段減輕國際輿論壓力,這與當下中國輕鬆化解國際輿論壓力截然相反——你説擔心她安危,她本人出面跟你說她是安全的,你能怎麽辦?假如你要求獨立司法調查,中國政府若始終不予以司法調查,它就無法消除部分觀望者的疑慮,也無法為其國家行爲的合理性辯護。
第二種情況是,中國政府裝裝樣子,立案調查,但是結果表明彭帥欺詐,并以法律嚴處。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一則是副國級高官,位高權重,在不涉及所謂權力鬥爭的情況下,在中國罕有先例僅因桃色事件而論處的。二則是即便走完司法過程,然後强迫彭帥電視認罪,這一點對中國司法公信力的打擊反而是巨大的,因爲國際社會要求的是獨立司法程序,而不是走司法過場。即便彭帥電視認罪,國際社會壓力只會有增無減,政府内部的政策研判者,不可能預見不到這一點:經此之後,西方社會將抓住口實,一方面或直接予以國際制裁,一方面或對國際組織、機構和企業施壓要他們出來選邊站,一方面或通過本國立法回應中國人權劣跡。從中國政府角度來看,假如不得不迫於輿論壓力,“追查”卸任高官,缺乏司法獨立的中國政府絕不可能僅僅以性侵案定罪,因爲這對政府在其支持者眼中樹立起的形象不符合,因爲中國歷來落馬的高官或以貪腐論罪、或以不忠誠論罪,其他性醜聞都是附加在主要罪狀之後的;因爲前面幾種定罪,旨在劃清政府與腐敗官員之界限,而後一種定罪則無法劃清政府與官員的界限。同時,政府需要顧慮到這一事件引發連鎖效應或將危及政權穩定(比如其他高官同樣爆出此類醜聞),這一點是不予立案調查的最根本原因。政府内部的政策研判者最清楚某些細微差別可能引發的政治效應(這也是各國官方話語多以套話爲主再加以精心修飾的原因之一),因爲一旦誤判形勢即引發蝴蝶效應,後果不堪設想。然而,即便如此,中國政府仍是一個從來不承認錯誤的政府,即便有危險係數較低的選項,中國政府依然不以貪腐之名“追查”該名高官的往日弊案,因爲這對於一個强勢政府來説,不但是在不恰當的時刻示弱,更是加深政治利益集團的集體不安,政策研判者必須考慮每一項政治決策可能引發的雪崩效應。
從以上反事實推理可以見出,不管中國政府采取何種對策,彭帥本人的人身安全問題事實上是個僞命題:不管哪種情況,她都必然受到嚴密監視和威脅(比如以其家人做威脅),但是尚不至於要她本人的性命,甚至於想自殺都不會被允許——因爲一旦失去了這個提綫木偶,中國政府將在排山倒海的質疑聲中疲於奔命。
將輿論焦點聚焦在要求獨立調查的聲浪中,才可能將中國政府的危機公關置於進退維谷的兩難境地之中。簡單地說,你若要求他調查,他要麽不可能調查,要麽不可能獨立調查;他不調查,則彭帥出面改口也毫無説服力,因爲未經司法程序,不能定性;他不獨立調查,則貽人口實,正好給國際社會撿到槍指控中國政府干預司法獨立。
然而,事實是國際社會錯過了最佳撻伐藉口,偏離了更有打擊力的輿論焦點,從追問“Where is Peng Shuai”而不是“Justice for Peng Shuai”開始,就已經失策了。
從這一個側面可以見出,國際輿論事實上是缺乏政治理性引導的,其依循政治感性而自由無序地發展,在某些情況下會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