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Horo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备份,组织和抵抗被迫遗忘

Horo
·
·
因为记忆是随着年龄增长而丧失的第二重东西(嗯?第一种是啥,咱忘了。),所以也有那么多种在一定程度上保存记忆的方法,从笔墨纸砚到数字信号。
「岁月甚至能够风化石造建筑物。」 「更别说是人类的记忆了。」

因为记忆是随着年龄增长而丧失的第二重东西(嗯?第一种是啥,咱忘了。),所以也有那么多种在一定程度上保存记忆的方法,从笔墨纸砚到数字信号。

咱在说什么来着?

引子之一 - Matters 的分布式入口

在 Matters 的文章的标题下面可以看到“分布式入口”这几个字,点击之后可以看到这篇文章在 IPFS 上的指纹,可以通过公共节点和 IPFS 客户端访问。

原理就是网页源代码里一个名为 "__NEXT_DATA__" 的 <script> 标签,里面存放着和这篇文章相关的元数据,其中就包括 IPFS 上的指纹。(搜索一下 __NEXT_DATA__['props']['apolloState']['data'] 里面的 dataHash?以及 URL 后面那个 mediaHash 怎么用……)

以及除了 catding 发现的可以用这种方法看到围炉内的文章以外,就算是被隐藏的文章也是会有这些元数据,于是还是有机会从 IPFS 上看到。

引子之二 - 从个人备份说开去

备份(英语:backup),在信息技术与数据管理领域,指将文件系统或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加以复制;一旦发生灾难或错误操作时,得以方便且及时地恢复系统的有效数据和正常运作。

是不是看不懂?没错咱也是…… 简单来说呢,备份就是把某些数据从一个地方复制到另一个地方这样子,万一原有的数据丢失或损坏的时候可以用之前复制出来的那部分还原,不至于全灭是吧(嗯?)。

当然汝可能已经在各种地方显式或隐式的用上了备份不是,例如本地的(Windows 的文件历史记录和 macOS 的 Time Machine), 各种企业提供的网络存储(OneDrive,Google Drive 或者 iCloud,它们都有把系统上的部分数据放在网络存储上的功能,可以算作一种备份了。),如果稍微宽泛一点儿,密码管理器和数字货币钱包的口令短语也能算作某种备份。它们或多或少都需要汝有一定量的前期投入,像是购置存储(本地硬盘或者为网络存储交点钱),学习和使用搭配的设施(软件或者网站等等),以及最关键的操作备份。

“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句可能古老也可能现代的谚语放在备份上也适用。对于某些对汝很重要的备份,汝可能已经想到了要把复数份分别放在不同的地方。而对于那些会离开汝直接控制范围的备份,汝也许也会考虑用其它方式(加密或者只读介质等)来保护它们。

想要保护那些稍纵即逝的内容的心情

从互联网诞生伊始产生了很多,也有很多因为各种原因消失的内容。

不过奇特(或者欣慰)的是算得上是第一个网站的 http://info.cern.ch/ 倒是被 CREN 好好的保存起来了。它们甚至还留着一个模仿早期终端的浏览器: https://line-mode.cern.ch/www/hypertext/WWW/TheProject.html

它们消失的原因各自不同,虽然大多数只是因为简单的随时间流逝被遗忘,但某些外力作用也是其中的一把推手,典型的例子就是来自各种企业和政府的压迫。

当然想与时间对抗的人也是存在的,例如从互联网诞生前就已经存在的图书馆,以及以在赛博空间中建立一片存在之地为目标(?)的 Internet Archive 。不过这种以保护内容为己任的组织后来发现除了时间以外,”版权持有者“和各路政府和执法部门有时(或者说很多时候)也在敌人之中。 Wayback Machine (Internet Archive 其中一个保存网页的项目)已经在中国大陆被封锁很久了。

(以及虽然可能没什么关系,但是写到这里的时候咱突然想起 Swartz 来了,关于他可能又有好多话想说了。)

当然除了像 Internet Archive 的大型组织以外,也有很多试图保存他们所珍视的各种内容的各种人们,虽然有时他们的声音很小以至于淹没在互联网的汪洋大海里,长久下来似乎也摆脱不了被遗忘的命运。

但群体的力量有时也会很伟大

想必汝等从各种密码学货币(或者更普遍的说法“加密货币”,虽然某些人对这种说法有点不满)的宣传或者其它地方应该或多或少听过”区块链“这个词,区块链的关键之一是这一个区块有前面区块相关的数据,这使得篡改区块的难度大幅上升。(虽然有的地方经常说区块链“不可篡改”,但是咱基于没什么东西是绝对的这种偏见并不如此承认。)

接下来有人开始设想利用区块链保存文件,结果还真鼓捣了个不得了的家伙出来,就是之前提到的那个 IPFS 啦。(全称 InterPlanetary File System,中文译作“星际文件系统”,看得出他们目标很高远嘛。(笑))因为文件的分发基于 BitTorrent 协议,所以用起来也和 BitTorrent 差不多,客户端可以通过内容指纹在网络上寻找想要的内容,或者让 Gateway 帮汝寻找。

不过做大了的项目很难不引起各方的注意,敌人也开始用曾经可行的方法试图阻止 IPFS 的扩张。典型的方法就是封锁 IPFS Gateway,例如 IPFS 官方用来演示的 https://gateway.ipfs.io/ 和 Cloudflare 运行的 https://cloudflare-ipfs.com/ 也已经在中国大陆被封锁很久了。以及西班牙在 2017 年前后为了镇压加泰罗尼亚独立公投也封锁过若干个 IPFS Gateway,因为加泰罗尼亚人在西班牙封锁了他们架设在互联网上的独立公投网站以后把网站搬到了 IPFS 上的缘故。

但这一招对付 IPFS 其实并没有那么有效,因为 IPFS Gateway 数目繁多,而且也可以又用户自行搭建,后发的封锁往往显得滞后。以及通过 IPFS Desktop 等软件,不通过 Gateway 也能访问 IPFS 网络。除非审查部门把整个互联网掐断,当然这又是另一回事了(虽然已经有政府这么做过了)。

过分美誉的宣传往往无利而且有害(?)

很多地方在宣传 IPFS 的时候会提起存放在 IPFS 上的文件会永久保存,其实并没有那么美好。IPFS 最终还要依靠物理的存储空间,而网络上每一个独立设备的存储空间终究是有限的。 IPFS Destop(或者它的命令行版本 IPFS Deamon)有一个缓存机制,当存储用量超过设定的阈值时就会删除未使用的旧数据以节省空间。当然汝也可以利用“Pin”操作将这份数据固定在汝的存储空间上,进而在整个 IPFS 网络中留存。因此让 IPFS 中的文件得以长久保存(永久咱还是不敢保证)的关键就是有足量的节点在固定这段文件,这当然是要有一笔投入的。

@edmond 介绍过的 Pinata 就是一种帮用户固定数据的服务,它自己介绍的价格是 0.15$ 每 GiB 每月(以这篇文章发表市的汇率换算,大概每 GiB 每月 1.2 港币,或者 不到 1 人民币元)。虽然比起传统的网络存储可能没什么价格优势……(iCloud 最便宜的付费计划 0.99$ 有 50GiB,Google One 则是 1.99$ 100 GiB) 不过这是存在 IPFS 上耶,不觉得很酷么?(好吧咱真的想不到有什么合理的解释)

不过当众人拾柴的时候,“參考 Pinata 的收費,每 pin 1 GB 的資料大約只需每月港幣 1.2 元,即 1000 位市民每人花 1 元便能把該集調查節目釘在 IPFS 上幾十年。怎樣,你願意付出這微小的力量嗎?”。

以及不要小看政客的无耻程度…… IPFS 的目标是促使资料在网路上的传播和提高可用性,因此缺乏隐私和隐匿性保护的措施。于是有意的政权可以直接找出一些冠冕堂皇的说辞(或者再不要脸一点,连说辞都不用)宣布使用 IPFS 的行为为“非法”,以这所谓的法律为使用者安上莫须有的罪名(煽动颠覆国家政权什么的不就是最合适的么?),然后就可以“合法”的威慑和抓捕用户了。所以如何相对匿名的使用 IPFS 也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一次反抗也是帮助

但是为了不一起在奴役中死去,还是不能放弃抵抗。(以及以一种稍微不负责的乐观看法来讲,政权可能更有意愿对知名度高的家伙下手来杀鸡儆猴。以及政权部门的人员数量总会比公民少的缘故。)

那么普通如咱和汝等的马特市民能做些什么呢:

  • 可以安装 IPFS Desktop 和 IPFS Companion 浏览器扩展,在自己的电脑上固定一些汝自己喜欢或者珍视的内容,为网络保存一份力量。
  • 支持或参加 IPFS 或者相关的各种开发活动,例如 @讚賞公民共和國 在做的 ISCN。
  • 以及更多汝能想到的其它可以有作用的反抗手段。

感谢 @catding 发现源代码里的那段元数据, @黃牛山人 对 IPFS 的抛砖引玉(虽然引来的可能是另一块砖),以及 @陶樂思@我不是貓的電影評論 的文章让咱有想法花点时间思考这些问题(虽然还是没什么确切的答案)。

以上。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