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系列』01 - 擱淺,沖上臺灣的岸(中)
還沒看過上集的,可以看這裡
未止息的軍旅
上次說到,民國30年10月上旬,爺爺離開了17年來的生長之地 - 四川,出川前往雲南地區執行交兵的任務,但戰爭期間的突發狀況總是特別多,一路上遭遇很多事的爺爺因此未能在任務結束後如期回到四川,託人捎信給母親後,便隨部隊一同行動了前往下一個戰事地點了,「也許再過個兩三年再回家鄉吧,年輕還是得闖闖外面的世界,只要活著肯定有機會的」這是爺爺當時的想法...
交兵任務完成後,目的地部隊的長官很賞識爺爺,推薦爺爺進入部隊的訓練兵處修習,接受正統正規的訓練,打算提拔他,當然爺爺也不負長官期望,在各訓練考試皆以第一名及格資格結業,並在之後大部隊的官途中一路升至中尉,並在南京第一訓練處第一期尉一隊訓練結業(即黃埔軍校南京時期第八期的尉官班),升官上尉,身為子孫的我對於考究到這一事實,也感到相當驕傲,黃埔軍校可不是想進就進想退就退的地方!
不過,官至上尉又如何,日本投降了,本應是皆大歡喜的事情,但戰事並未止息,當時就處於內戰狀態未止息的敵方 - 共軍卻集結了!連續的戰事以讓所有人身心疲憊,但共軍聚集在長江對岸,一聲令下,不得不打,爺爺便隨部隊帶兵參戰,但可恨的是,長江一役全軍覆沒!流亡的氣息蔓延開來...
民國38年6月12日,爺爺這時候知道他將面對重大抉擇,就含淚寫了12封信致他當時在常州的懷孕前妻,便隨部隊流亡,這一別,也又是永別…一路至湖南岳陽又遭共軍奇襲,部隊四散,再流亡到沙河,其後到達海南島,最後在八朔港踏上了撤守台灣最後的一艘船,走向台灣,沒有回頭路的奔離…我想爺爺並不想踏上船,但活著才有機會...
時代的潮流,將人們沖上臺灣的岸
民國39年5月5日,爺爺靠港高雄,正式抵達台灣,但對於當時來自內地的斷兵殘將,台灣方並不待見,只覺得來的全是一群沒文化沒素養的三流混子,對待爺爺一夥人的態度極差,根本沒有政府所宣傳的那般善待,下船後的爺爺並不感滋味,就連當時蔣夫人所公告的慰問撤守部隊每人5元台幣(當時來說挺大的錢)也見影不見錢身,對於一個為國家真真實實在戰場上賣命的軍人,這是應有的待遇嗎?我能理解爺爺對當時政府的批判與不滿,也同樣能理解當時台灣人面對這群撤守來台的「陌生人」的鄙視之情,畢竟當時的台灣剛受日本現代化教育與洗滌,對比內地起來,確實是現代許多,而來台的軍人大部分也非讀過書的一群,在這群人中,甭管你甚麼階級,也難免會被那麼認為了。
其後爺爺一夥被送往台灣各地軍隊集結處,處理效率與方法極為凌亂與無序,當時的政府可說是毫無處理頭緒,對於這一批來台軍人,同時是未來反攻大陸的重要部隊,但同時也是對現狀而言的閒置人員,就如爺爺在其回憶錄所說,
「也許對這時代,他們已經不必要了」,字眼裡滿是無奈,也確實正如他所言,「反攻大陸」此一口號,對當代的台灣而言,如今只是自娛娛人的笑話罷了。
但畢竟是上尉,爺爺先後被送往嘉義民雄、金門、基隆擔任訓練兵長官,最後才在基隆退伍正退,但他對於當時的政府處理方式可說是極為不滿,在回憶錄中說道「對於現在的國民政府,我們已經不是人才了,而是奴才!」
政府並不善待他們,或說,政府根本無餘力善待他們,而這不滿之中,我所看出的是爺爺更多的無奈與悔恨,無奈的是國民政府確實戰敗了,爺爺也知道沒有說嘴的餘地,事實擺在眼前,悔恨的是對當時的爺爺來說,他得到了什麼,什麼也沒有,一生奉獻國家,換來遠離常州妻兒與腹中孩子,換來遠離母親的懷抱,換來背井離鄉的流亡之旅。就我看來,爺爺這一生,正成了身不逢時最好的註解,這份痛並未隨爺爺入棺化灰,而是成了回憶錄的縛靈,我感受的到。
朔源,或者說,只是想看一看
1987年11月2日,這一天,蔣經國總統正式開放返鄉探親,准許在中國大陸有三親等內血親、姻親或配偶的民眾登記赴中國大陸探親,爺爺也同當時廣大的台灣榮民一般,是思鄉的,是思念親人的,即使有可能換來的是更大的哀傷,因此,攜我的奶奶,也就是我爺爺在台的這任妻子,回四川探親,說是探親嗎?好像也不是,爺爺並不敢希望甚麼,畢竟戰亂,加上共產黨後續一系列的作為,能探到甚麼親呢?連他都是個老人了。
回到四川成都的爺爺,到處打聽,知悉母親已經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死了,是被活活餓死的,舊家也成殘垣斷瓦,而常州前妻也早在民國38年8月時難產而死(也就是爺爺隨大部隊流亡的同一年),令人唏噓。
追蹤繼續follow,喜歡的話可以給我一點鼓勵或留言,未完待續...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