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三口竹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後窗與另幾宗謀殺 – 後窗中的人性景深

三口竹
·
·

後窗與另幾宗謀殺 – 後窗中的人性景深

By 康乃爾.伍立奇

 

這本讀完應該有快兩個月了

去年底這一個多月都不知道怎麼過的

也不知為何

整個寫作這件事都停了下來(不管是書評還是論文…)

閱讀雖有

卻也緩慢了許多(這一個月讀不到一本)

 

講遠了

當初會想讀這本<後窗與另幾宗謀殺>的原因

是因為很小的時候看過“鳥大師“(誤)希區考克拍的“後窗“

雖然大部分畫面隨著時間在記憶中被推到底層

以至於有點淡化

但對於電影中那種都市街道後巷間錯綜的生活樣貌

大都市匿名性帶來的在物理尺度上親密與精神上疏離的對比

都讓這部電影帶著一種很有意思的味道

 

(電影)場景中有許多空間與行為共構的景深

來自於不同建築物之間的錯位與遙望

那種多重建物的剖透交疊所帶來的都市生活感

現在想來仍令我非常著迷

隨便一楨的暫停

都可以明示暗喻的展現許多眾生之態

整部電影就是一卷動態的長軸浮世繪

 

而電影中當我們不再透過主角視角看時

窗戶中的空間場景就轉為拼貼的方式展現

既有了人稱視角的區別

也有了藝術氛圍

更加深了都市生活空間的景深與故事性的取景(框)感

(我想喜愛建築剖面的建築人應該都超愛)

 

而整個場景的設計參考正是當時美國反主流文化誕生地之一的格林威治村

(Jane Jacobs在<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中珍愛的那區)

也因為這樣

從電影中也可以看到當時的生活細節與對應的空間

後窗中的場景設計我記得是有建築師參與

加上導演本身也曾經做過佈景

兩個對空間熱愛的人在一起

造就這部電影的空間形塑很有水準

 

亦呼應了羅蘭。巴特提過的

他認為電影就算脫離動態

也就是哪怕只是其中一秒的靜態影像

都應該可以說一個自己的獨立故事

而不只是隸屬於這個長故事本身

希區考克的後窗完全展現了這個特點

我實在太愛那一扇扇忽遠又近的窗扉重疊、光影交錯中

所映照出的浮生場景了

 

 

也因為太愛這部電影

所以看到原著要出短篇集就買了

但因為已經先看了影像(且愛)

所以小說一開始就知道可能會比較感覺還好(也確實是)

然而從小說中還是可以看出一些在影像中較難直接感受到的情緒

也更簡潔(小說中是沒有電影中的女主角這角色的)

 

讀完這本書有感受到伍立奇的故事/梗在現在讀來可能有點老套

但放在那個時代還是很有它的前衛性

(要不然也不會被挑中改編成電影)

每一則短篇都有他所想要說的核心

而這核心讓它不單單只具備推理懸疑的娛樂性

更有一種關切社會議題的深度

 

例如“兩宗謀殺,一宗罪案”

講述的是冤案產生背後的原因

但令人感慨的是最後兇手得以束手

以及追緝者之所以跟著兇手多年(跟他生活都貼合在一起了)

原因不完全是因為正義

而是因為後來被殺的是他的警察同胞

故事中更讓人感到有情意的

反而是第一位被冤者

臨刑前還想要攬下全責救另一個共犯 (雖然我們也不知道他是否有犯罪)

 

而故事中那種受到命運的隨機性/無常

以及隨眾而定的審判結果

可以如何輕易就決定一個人的生死

讓人讀了無比心驚

 

 

“如墳墓般緘默”則是在講婚姻中的信任

對我來說是個後勁充滿“感傷”跟“害怕”的故事

這也是到現在這麼多個月後

回想依然有感觸的一篇

故事來自於一個男子告訴未婚妻他不值得愛

因為他曾經殺過人

未婚妻則真摯的發誓

說她愛他這個人

她此生都會對這件事如墳墓般緘默

 

但在日後的婚姻生活中卻出現一場考驗

(也如同上一篇,其實是帶著一點“誤會”而造成)

讀者跟隨這對夫妻一起起伏、滅頂在婚姻的波濤中

那種人與人間

至親夫妻間的信任在伍立奇的筆下

顯得十分脆弱

但哪怕感情已經碎成片

都仍足以將彼此割得遍體鱗傷

 

 

整體來說對於已經被各種現代重口味養大胃口的讀者

這本書可能相對太清淡

但如果跟我一樣很愛後窗電影的

或想換個口味的

還是可以看一下

 

另外想提一下

不知道是翻譯的問題還是原文本就如此

通篇中形容詞的運用都不是太符合故事風格

也讓人覺得拖沓

還有就是整本書錯字不少(“在再”分不清…)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