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梁廷安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閱讀筆記─從歷史看領導

梁廷安
·
·
我一直認為國家治理跟公司治理是兩回事,公司治理是追求組織的利益最大化,舉例說購買土地這件事:企業經營策略上要思考如何取得越便宜的土地來使利潤最大化;而國家治理是追求國家各族群的利益均衡,在國有地的劃分與認定上要平衡原先使用者的利益,如原住民的山地等。但兩這兩件事仍有相似之處─在管理學上的應用。本書作者許倬雲教授透過對中華文明歷史案件與朝代更迭的研究來看現今的企業治理與組織變化。
書的內容

作者先從中華文化中在國家治理上維持千年文化的儒、法家開始分析,這兩家的學說建立的中國歷史發展的基礎影響至今,儒家法家的文化作者認為是由上至下,再由下至中層的擴散。完整的使用是在秦統一六國後以儒家精神為國家治理目標、法家精神為執行手段;再到漢朝奠定了選才的『察舉』為最一開始的選才制度。之後來到了唐、宋朝的教育普及擴大了中產階層。這幾個朝代『堅凝』中國的文官制度也增加了平民百姓的參政機會,作者定義堅凝是個動態的過程,第一步踏穩後下個階段的發展是建立在第一步,一步步的前進才是正確地做法。

如同管理學上說的『改革不能一步到位』、『管動式管理』。而在企業經營上便指的是確認好願景、價值後的下一步才是發想經營策略,先談WHY再談HOW之意。

作者從朝代的更迭興亡認為在中產部份逐步有些政權後,用上姻親跟裙帶關係,漸漸地在地上地職務卡位上不是選賢與能而是選熟與親。這樣的發展便出現了早期的地方派系、家族勢力,這些家族派系在政權爭奪上對國家公權力是種挑戰,安撫的好便是有利於國家治理,如同曹操手下的夏侯家族、司馬家族,創造了魏的盛世最終也是亡於在司馬家的手上。這相比到家族企業的經營上,就是目標不一致的結果,這結果會導致企業體分崩離析,喪失了成立企業的初衷。

最後作者政治領導跟企業領導仍有不同之處,政治領導是公權力,在現行民主政體下的公權力有自我修正的機會,做不好就換人做政權就這麼的轉移。而企業領導是協議權力,相比公權力協議權力需要更多的表達自己,更多的組織說服,不太具有自我修正的機會,很難有機會大到不能倒。企業裡的高層、中層、基層三種結構要好好堅凝,人心要拉在一起才是組織可以長久運轉之道。

結論

我是學商的,過去總在各種報告場合中與同儕師長們討論各種案例來看看理論的適用性可以怎麼來分析商場。而此書的篇幅少,內容對於管院學生來說有點遙遠,看歷史事件不如去翻翻更直接的企業個案,雖然『它們也是歷史』但相比『中國史』的關聯還要直接,有點重要但完全不緊急的象限。

有句話說人學會的就是從歷史上學不會教訓,歷史總是在重演,總有人願意去冒風險才使企業進步,而敢冒風險之前也是要先站穩了原有基礎事業,不然就是遭受市場的洗禮最後破產收攤。在超級資本主義及國界日漸模糊的今天,我是由衷希望每位企業的經營者都可以更勇敢冒險,想想你們創業的初衷不是提供更完善的價值回饋於社會,賺到大把的金錢只是順便,追求卓越成功必定相隨阿!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