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纪念被删掉的稿子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打击违规补课真能促进教育公平? 官方论文已出!

纪念被删掉的稿子
·
优先考虑教育公平而不是教育减负

我之前写过一篇稿,叫《从禁酒令到打击违规补课》,核心意思就是——打击违规补课,出发点肯定是好的,给学生们减负嘛,尤其是减少学生们的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但我的观点是,跟当年美国禁酒令一样,好心办坏事,当年禁酒令是为了让人们不喝酒,喝牛奶,那个时候关闭酒吧搞奶吧,结果是穷人喝不到酒,只能喝劣质酒工业酒,最后弄出来了一堆瞎子(甲醇中毒导致失明),黑帮崛起,政府税收减少;但是富人有各种路子搞到好酒放在地窖里,随意享受,在酒精的获取上,这种不公平体现的淋漓尽致,最后美国禁酒令彻底失败。

所以我要用禁酒令跟打击违规补课做类比,我个人认为,从现实环境来看,现阶段打击补课,会导致底层更难往上爬了(富人有各种方法让自己的孩子接触到更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阶层会更加固化,富和穷的差距会越来越大,教育资源分配会更不公平。

当时有很多朋友不赞同我这种说法,现在,我终于看到了分析这个问题的论文,我们就从这篇论文着手,再来看“双减”是不是一把双刃剑,到底是正面影响更大还是负面影响更大?

这篇论文叫《教育减负、家庭教育支出与教育公平》,知网有,我花了9.5元巨款,下载了下来。

先说一下这篇论文的背景,发表在经济学(季刊),(2022版)复合影响因子:8.173,(2022版)综合影响因子:6.013,这个影响因子不算低了,而且主办单位是北京大学,基金资助是国家自科基金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这两只基金我看了一下,主管机构都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而这个委员会是副部级事业单位,由科学技术部管理。

所以我才说,这已经算是官方论文了。

先说这篇论文的结论:

评估了2005—2018年间实行的减负政策的影响。研究发现,这一期间的政策总体减负效果并不显著,在存在剧烈升学竞争的情况下限制教育供给的政策不仅难以减负,反而进一步凸显了教育公平问题。

日本和韩国的失败

写论文嘛,一般都要做横向对比,这篇论文也不例外,用了韩日两国的例子。

论文说:韩国的减负政策从20世纪60年代一直持续至今,2000年前常被称为“均质化政策”,大多数研究认为均质化政策的效果并不明显,并未显著降低家庭教育支出,甚至有反作用,如降低了低收入家庭的教育支出因而造成教育不公平,或者刺激了非法补习服务。

日本政府从2002年起开始推广“宽裕教育”,将学生的到校时间从每周六天降为五天,并压缩约30%的学校课程,然而,学界和政界对“宽裕教育”褒贬不一,一方面担忧升学考试和学生家长的压力会限制减负政策真正发挥作用,一方面则担忧其会弱化日本学生的学业表现和就业技能 ,尤其是低成绩群体和家庭教育环境较差的学生群体。2011年前后,日本彻底放弃“宽裕教育”。

可见,从韩日的案例来看,减负到最后都可能会导致失败,原因则是下面要说的,教育减负与教育平等。

收入与升学

根据该论文,以收入分位数为下10%和上10%的家庭为例,我们计算了2008—2018年间教育减负政策对初升高的概率、家庭教育总支出和学习时长的累计影响。

总体来看,十年间教育减负政策实施后,收入处于下10%家庭的学生升入高中的概率平均下降了9.3个百分点,教育总开支平均下降了21%,每周学习时间平均下降了9.19个小时。而收入处于上10%的家庭的学生升入高中的概率平均上升了5.3个百分点,教育总开支平均上升了67%,每周学习时间平均上升了10.37个小时。

这个结论就很有意思了,教育减负确实给低收入家庭减少了教育开支,而且比例不低,但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教育开支的降低,导致了升学率降低,现在的社会,如果连高中都上不去,请问还能干啥呢?毕竟大学生都就业难,那上不了高中,一辈子在工厂打螺丝么,那就完全没有“寒门出贵子”的可能了。

那穷人(下10%收入家庭)让出来的空位,自然是有钱人家填补了,所以教育减负反而提升了上10%收入家庭孩子的学习时间,当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人家的高中升学率得到了提升。

教育减负,出发点是好的,但如果结果是教育不公平了,那自然减负也就减不下去了,另外一个直观感受就是人口,穷人只是没钱,但是不代表没有志向、不想在这个社会出人头地,如果看到自己的后代也没有发展机会,生存压力又大,何必要生育呢,这也可以部分解释为何现在人口正在下行。

解决办法

论文的特点就是这样,发现问题(不能跟前人重合),分析问题,找到原因,提出解决办法,自然这篇论文也有自己的解决办法。

该论文认为,由于此前的减负政策主要限制了校内教育的供给,本文的分析表明,只要存在剧烈升学竞争,限制教育供给的政策不仅难以减负,还会产生拉大差距的后果,这为理解 “内卷”和“躺平”、“寒门更难出贵子”等现象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实证依据。有效的减负政策需要从减小竞争、增加供给入手,通过“增量”和“提质”两手抓,来实现切实降低教育负担、促进教育公平的目标。

然后,基于上述发现,当下推行的“双减”政策要发挥作用,需要从加大优质教育供给和减少升学的竞争压力两方面着手。要加大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一方面是 “增量”,也就是调动社会各方面资源,改善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另一方面是“提质”, 也就是加大师资人才的培养,提高教学效率,使家庭和学生可以用更少的教育投入达到学习目标。而要减少升学竞争压力,就需要提供更多的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供给。同时加大优质教育供给和减少义务教育阶段的升学竞争压力。

我个人的理解,用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梁山108好汉天天打击有啥用呀,你得“招安”!不断扩大、提升教育资源总量,才可能是一条促进教育公平的办法。

接下来,讲讲我个人的看法,我认为增加教育资源总量,优先考虑教育公平而不是教育减负,是一种方法。

还有一个,就是要拉动经济,扩大工作岗位,才能促进公平。

《旧唐书·魏徵传》中有言,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还是以日本为例,当年战国时代,属于工作多,人才少,毕竟打个仗就要死人,人不够填的,所以丰臣秀吉这个猴子都可以上位,当然人家只是被织田信长叫做猴子而已,能力还是很强的,只是社会地位很低,但是当天下基本稳固,丰臣秀吉上位了以后,困扰丰臣秀吉最大的问题就是出身太差、血统太差。

还有,日本战国的时候,武士多吃香呀,因为打仗要人,但是等江户幕府成立,武士们纷纷失业,沦为浪人。

这样的历史也曾经在我们这里上演,我国刚加入WTO的时候,那个时候,我还看过一份杂志的封面,就是说,小学毕业的都可以当CEO,那是时代造英才,不是英才造时代,我国刚加入WTO,外资大量入华,需要大量的在华代理人帮他们打理资产,这个时候就不问出身问能力了,但是当外资的数量稳定了,或者说离开了,那就不需要这么多人了,出身和学历就变得很重要了。

不可否认,外资走了一些了,2012年:谷歌退出中国大陆市场;2016年:Uber退出中国大陆市场;2019年:亚马逊退出中国大陆市场;2021年:雅虎退出中国大陆市场……

虽然说特斯拉还在这里,但是一家或者几家企业怎么可能提供足够多的工作岗位呢?还有国家统计局:8月起暂停发布青年人调查失业率数据。这时候没人提小学文化还能当CEO了吧,大把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海归都还没找到工作呢,你小学毕业的哪凉快哪呆着去吧。

所以政策是中性的,看任何一个政策都需要结合当下的环境,能跟当下环境贴合的,就是好政策;不贴合的,那政策可能无效,甚至起反作用力。

在我看来,可能教育减负的窗口期就在我国刚加入WTO那个时候,就业岗位井喷,不问学历只看能力;但是现在是工作挑人了,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个人认为,还是要优先提倡教育公平,而不是教育减负。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