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分史(四)大学的第一个学期

Lily
·
·
IPFS
·

因为找工作要写关于自己努力过的经历,暂且先跳过初中和高中阶段直接进入比较近大学阶段。(虽然不是刻意为之,但是就像是最近看的几部电视剧里使用倒叙的手法那样,似乎也不错。)

如果没记错的话我是2019年9月21日入学位于日本东京的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部的经济学科英文项目。如何走到这里的说来话长,之后再补写,简单来说,我获得了高中的推荐名额,可以免除高考,凭英语成绩和文书直接进入早稻田大学,因为在(包括我在内在学校里成绩远算不上拔尖的)推荐者中成绩靠前,可以从文科的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和国际教养学中任选一个。不知道是因为不想浪费机会,还是虚荣心作祟,总之虽然从兴趣上讲更倾向国际教养,但还是说服自己经济学也是社会科学应该也会是有意思的吧,选了所谓“王牌专业”经济学(虽然与我想象中还是有不小的区别)。

2019年九月,那还是疫情之前,我人生第一次来到了日本这个国家,落地就遇上了台风,旅客大量滞留成田机场,来接我们的司机也因为高速堵车迟到了。第一晚住在离宿舍很近(即将被拆除)的中野太阳广场(中野サンプラザ),凌晨才到酒店。第二天开始入住WISH宿舍,房间1026C,四人一间,独立卧室,公用洗脸池,共享洗手间和厨房,距离学校地铁三站路。

另外需要补充的是,那时候我还基本上不能用日语交流,因为是高三临时决定去日本留学,虽然在国内也学了点基础(不过当时也没意识到紧迫性,除了补了很多日剧以外并无意意精进语言能力本身),所以准确来说还是靠看汉字猜意思和翻译生活。课程虽然用英语进行,但是仅凭公立学校高中的英语水平自然无法完全应付(更不要说是有些日本老师的日英混杂的英语)。好在同是学校推荐的同学也有好几个,上一届还有一个比较熟的学姐,所以算不上是孤身一人。

宿舍里中国人不少,还没开学大家就聚在一起自我介绍、聊八卦,还开始约深夜海底捞局(因为八点之后有学生折扣),我虽然也参加前半场,却没有什么兴致再去凑后半场的热闹。宿舍配有部分家电,和妈妈去百货店买了烧水壶和电饭煲,又去百元店添置了餐具、脸盆之类的日用品便算是准备停当。

新的国家、新的学校、新的专业,带给我的与其说新鲜、好奇和激动,更多的是操着两种并不熟练的语言作为唯二的工具、摸着石头过河的小心翼翼。第一学期绝大部分是必修课,不至于像高中那样每天从早到晚上课,但政治、经济和数学这些主课绝不会让课程表显得稀疏。这些课对我来说既没有基础也没有太大兴趣,我凭着作为学生的义务决定还是要好好学。为了能听清楚老师的英语,课上我总是坐在前排,像高中那样认真做笔记,下课后去图书馆或是宿舍的自习室学到晚上。面对窗外的夕阳又或是风雨,打开笔记本电脑和笔记,尽力理解书上那些好像与自己有关又无关的内容,算不上舒心,但至少不像高中时期会觉得压抑得喘不上气来。我在ipad上标好了每节课的作业和考试计划,考试前几周,周末也差不多都在磨磨蹭蹭地复习,把单词和图表填满笔记本,也会紧张地失去食欲,也会对着日程表忧心。课程是无疑困难的,不过好在不会超出范围,像是初中时的英文进阶版,我用我的时间换来的也是没让人失望的结果,甚至还有一个初中之后再也没有得到过的数学满分。

学习和生活(做早饭、通勤、超市购物等)占据了我的大部分时间,剩下的时间我在散步。周末的二手市场、古着店、公园,大部分是一个人,偶尔和朋友一起。因为帮国内的朋友带文具限定的契机,也做了一点代购生意,大概赚了机票钱。不过那时,高三之后身体开始出各种小毛病在日本也没有得到缓解,痔疮、胃疼、月经不调,每月去医院也成为常态(当然大部分也是用支离破碎的日语加上英语应对)。

如果说那半年我做了什么努力,可能就是努力地一个人在异国生活,一边生活一边以不留遗憾的成绩完成学业。因为忙碌,所以也不觉得孤独,但也因为忙碌,无暇建立更多与人的联系,更不要说投入学习日语了。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