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生活之二:生活習慣
今時今日,看各種YouTubers講各樣有關移民的事情,一時間各式不同題目,雖屬個人意見,也見一些比較偏執的陳述。
Photo by ÉMILE SÉGUIN 🇨🇦 on Unsplash
大部分人喜歡談移民生活的好與壞,兩邊的制度比較等,其實很多事情是無從比較,例如天氣,英國的天氣壞是世人皆知,加拿大的天氣自然是冷到結冰,習慣四季差不多的香港天氣,自然不能一下子適應,需要時間調節。但住下來,便會發現,地方的習慣和設計,可以令生活一樣舒適。例如有暖氣系統,因此在室內感覺沒有分別,短衫短褲通屋走,而且房子有絕緣物料裝置,比香港更耐䁔。
通常香港人到了外地,最敏感是稅項,因為和你銀包有關。外國的稅率高是人所共知,但那也是香港的稅率低的關係。因此一來一回特別入肉,不過要考慮政府提供的服務,教育,醫療,失業救濟等絕對比香港優勝,所以不能單靠數面上比較。有人提到因為有銷售稅(Sale Tax),貨品的標價並不包括稅項,因此付款時往往失預算。其實一住下來,便很易習慣,大約預算多加百分之十會差不多,而且人人一樣,不是只針對你。當然和香港比較,便多了一個計算。不過,貨品價錢通常比香港便宜,而一些大致是公價貨品,如蘋果產品,即使加上稅,其實和香港的價錢大致相同。反而一些貨品,如五十吋以上的電視機,通常比香港的平一半。而汽車亦是好例子,在香港的牌費和稅項超高,政府期望減少人對購買的意欲,因為路面已十分飽和。但在美加卻沒有這樣的限制,因此車價都是香港的六、七成左右,甚至電油也比較便宜。
不過,最入肉的是出外吃飯,因為除了加銷售稅之外,還要加小費,雖然豐儉由人,一般不成文俗例是百分之十五,因此加起來大概要多付百分之三十之數,聽起來真會令人卻步。住下來,其實也慢慢習慣,多些在家煮食,帶飯返工,相當普遍。而和朋友親戚聚會,因為住處夠大,很多時十多人各自帶一個餸來,這種稱之爲Potluck Dinner形式,十分流行。而外賣斬料,只用付稅,不用小費。也就是生活習慣的差異。
另一個最多人抱怨的,就是不如香港方便。其實,香港的方便,主因是香港地方細,又密質質,而且全部是垂直發展,不論是商場或是住宅,所以大家習慣覺得,落街買嘢好方便,通常連車也不用坐。這是地理環境生活習慣使然,但在外國地方大,高樓大廈不多,幻想下將香港一幢大廈,打平擺放,每一層樓成為一條街,每個單位就是街上的屋,這幢樓便是一個小區,去商業區購物,可能要經過幾個小區,那便不覺得那麼方便吧。而這正正是外國的格局,他們會分開住宅區,商業區等,在住宅區內可能有個小商場,有間士多(不一定是連鎖店那種)有間乾洗店,或者銀行小分行,一間家庭式經營的餐廳,主要服務區內的人。如要逛商場,買餸,可能要去遠一點的大商場,所以不會太方便,特別是沒有車的人。
而倒轉來說,讓我告訴大家外國的方便。朋友約我出去飲嘢,我換件衫出門,上車,開車,去到約定酒吧餐廳,停車,落車直接行入去。在香港便做不到,即使有車,也得去停車場攞車,兜幾個圈才出到街,去到目的地可能花半小時搵位⋯⋯我只想指出,生活習慣是跟當地環境有關,不能直接比較。不少人強調,响香港落街食宵夜方便,其實外國一樣,只不過要開車去,半夜三更都得。不過,如果來到如加拿大這種國度,在冬天時晚上隨時零下廿幾度,你依然可以照樣出去,反正自己開車。但你要整裝出發,又冷帽又頸巾又手套又雪靴,再著埋大褸,相信我,你去兩次一定唔肯再試。屋企大把儲備,叫人煮個麵你食咪算囉。
講真,如果落街買嘢同食碗麵的方便,令你覺得是很大犧牲,因此考慮移民時而費煞思量的話,其實,有冇諗過,你未必適合移民呢?一旦移咗民,呢樣睇唔順眼,嗰樣又唔及原居地,咁樣生活唔會快樂㗎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