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Arstin Chen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華麗與蒼涼:電影《于堇:蘭心大劇院》

Arstin Chen
·
·
婁燁的新作《于堇:蘭心大劇院》,是一部極為出色的作品。電影根據虹影《上海之死》及橫光利一《上海》,兩部小說改編而成。講述1941年,知名演員于堇(鞏俐 飾)從香港返回上海,表面上是為了出演其舊愛譚吶(趙又廷 飾)執導的話劇《禮拜六小說》,但實際上她卻是因為其他目的而來⋯⋯。

婁燁的新作《于堇:蘭心大劇院》,是一部極為出色的作品。電影根據虹影《上海之死》及橫光利一《上海》,兩部小說改編而成。講述1941年,知名演員于堇(鞏俐 飾)從香港返回上海,表面上是為了出演其舊愛譚吶(趙又廷 飾)執導的話劇《禮拜六小說》,但實際上她卻是因為其他目的而來⋯⋯。

電影厲害之處,首先在於其對時代背景的細緻考究;再者,編劇馬英力完美揉合《上海之死》與《上海》的故事情節,通過話劇和現實搬演,不僅訴說了一名女性的複雜生命,更展示了上海1930年代末至1940年代初的社會景象與政治角力關係,視角精準且格局宏大。本文將概述介紹片中時代背景與出現的重要名詞等,希望能提供給看過或尚未看過電影的朋友作為參考對照。

圖片來源:《于堇:蘭心大戲院》劇照

文學改編電影

文學改編電影似乎是中國導演特別喜愛的創作形式。姜文的《讓子彈飛》改編馬識途的小說《夜譚十記》中的第三記〈盜官記〉;張藝謀的《大紅燈籠高高掛》改編蘇童的小說〈妻妾成群〉;陳凱歌的《霸王別姬》改編李碧華同名小說;霍建起的《暖》改編莫言的短篇小說〈白狗鞦韆架〉;張元的《看上去很美》改編王朔同名小說;馮小剛的《我不是潘金蓮》改編劉震雲同名小說,許多中國導演都曾將經典文學作品成功改編成影像作品。

我深愛的婁燁當然也是箇中高手。2014年的《推拿》,即是根據畢飛宇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本片在當年金馬獎,風光拿下了最佳劇情片、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新演員等六項大獎。而如今的《于堇:蘭心大劇院》,他又再次向觀眾證明了卓越的改編能力。

圖片來源:《于堇:蘭心大戲院》劇照

孤島上海與新感覺派

《于堇:蘭心大劇院》以虹影的《上海之死》為主要依據,將時空背景聚焦於1941年的上海,還加入了橫光利一的《上海》一併陳述,盡顯編劇之高明。上海孤島時期,大約是指抗日戰爭1937年上海淪陷到1941年底日軍偷襲珍珠港這段期間。在這四年多的時間裡,上海因為英、法租界之緣故,相較於中國其他淪陷地區是更加安全無虞的,雖在中國境內,但究其形勢卻如同孤島。

孤島時期的上海文學,則以「新感覺派」為大宗,而上海新感覺派的發跡又可溯源至日本。日本新感覺派是在1923年日本遭逢關東大地震與一戰後的經濟恐慌等衝擊下誕生的,他們主張人應以視聽感官等主觀直感來認識和表現世界,由此進行文體和技巧革新。其中,橫光利一就是代表人物,他的《上海》更被譽為是日本新感覺派的集大成之作。新感覺派作家擅長描寫浪蕩子、摩登女郎和十里洋場的現代城市景貌,橫光利一的上海書寫自然也影響到當時活躍於上海的中國作家,上海新感覺派便就此躍上文壇。

圖片來源:《于堇:蘭心大戲院》劇照

《上海之死》與《狐步上海》

虹影的《上海之死》描繪的是在上海國際飯店,從1941年11月26日至12月6日,短短的10天裡所發生的故事。知名演員于堇受話劇導演譚吶邀請自香港回到上海演出劇作《狐步上海》,當她進飯店後,所有人物懷揣不同目的開始接近于堇。其中牽扯甚廣,國民政府、汪偽政權、英、法及日本勢力,彼此監聽監視,只為提前獲取敵方機密情報,而于堇就是獲取情報的關鍵人物。

小說裡于堇出演的話劇《狐步上海》,應是源於上海新感覺派,有「中國的橫光利一」之美稱的作家穆時英的代表作〈上海的狐步舞〉。內容講的就是上海人民耽溺於奢華畸靡的都市夜生活,卻又產生精神失衡、掙扎與異化的心理狀態。〈上海的狐步舞〉劈頭寫道:「上海,造在地獄上面的天堂!」一針見血點出1930年代處於半殖民語境下的上海景況;充分與《上海之死》產生互文。

圖片來源:《于堇:蘭心大戲院》劇照

《禮拜六小說》與《上海》

而電影則選擇將原著中的《狐步上海》改成《禮拜六小說》,並藉《禮拜六小說》之名,將橫光利一於1932年出版的小說《上海》巧妙地安插進去。《上海》的時代背景為1920年代末,寫當時上海爆發抗日民族運動,一名居住在上海的日本人與中國共產黨女志士秋蘭的邂逅和離別。除了男女情愛以外,文中還寫及上海的舞廳、浴場、都市風景等,橫光利一更通過長年的書寫(《上海》一開始是在《改造》雜誌上連載,從1928年寫到1931年),為上海立下明確的定義:「惡」;這與穆時英筆下,寫上海的黑暗有異曲同工之處。

《于堇:蘭心大劇院》裡將《上海》故事換作另一個名稱《禮拜六小說》同樣意有所指。「禮拜六小說」指的即是五四時期「鴛鴦蝴蝶派」的餘波「禮拜六派」,以周瘦鵑、王鈍根等作家為代表。其文學理念因標舉遊戲性、消遣性而與當時激進、躁動的左翼文學論調大相徑庭。「禮拜六小說」和譚吶淡寡、無作為的態度便形成一種強烈呼應。

圖片來源:《于堇:蘭心大戲院》劇照

華麗與蒼涼

婁燁的影像調度在本片中極為優秀,他消弭了話劇舞臺和現實世界的明顯界線;虛實交錯、混雜變動,就像1930、40年代飄搖晃蕩、模糊曖昧的上海一般;但在敘事與人物刻畫之上,確實更趨柔緩、深沉。有趣的是,看完電影後一位影友正好告訴我,他覺得這部電影有一種「張愛玲感」。

何謂張愛玲感?大抵是「華麗」與「蒼涼」。《于堇:蘭心大劇院》的情節精彩絕倫,是為華麗;以黑白畫面呈述各色人物悲慘、幽暗的生命,是為蒼涼。華麗與蒼涼具足,因而成就了《于堇:蘭心大劇院》。至於其中故事如何鋪展,就有待觀眾親自觀賞電影,再行推敲了。

圖片來源:《于堇:蘭心大戲院》劇照


---

☀️ 喜歡我的文章嗎?成為我的讚賞公民:https://liker.land/jingfuchen81/civic

☀️ Follow me:https://linktr.ee/arstinchen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