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者回憶錄09:扭曲的歷史
我們不能用現在已經擁有的眾所周知的資訊,去質疑當年的歷史,質疑當年人們為什麼沒有那樣的認識,那樣的覺悟,會允許發生那樣的事。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成功,次年蘇俄即發布宣言,放棄其在華一切利益,得到中國社會普遍好感,孫中山提出「以俄為師」的口號。但蘇俄沒有兌現承諾,反而在外蒙古和中東鐵路問題上不斷侵犯中國利益。
十月革命後,全世界興起社會主義熱潮,4年後中國共產黨成立,再3年國民黨進行改造,聘蘇聯顧問建立列寧式政黨,採取「聯俄容共」政策,成立黃埔軍校,由中共的周恩來擔任政治部主任,準備北伐,以武力推翻合法的民國北京政權。當時全世界許多知識分子被社會主義理想迷倒,中國亦籠罩在這股追求平等的思潮中。
1911年辛亥革命後,次年成立中華民國北京政府,到1928年被北伐戰爭推翻,民國北京政府維持了17年。北伐戰爭的中途發生國共分裂,但無論國民黨還是共產黨,對民國北京政府都是極度醜化、妖魔化,稱之為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所有歷史書寫、課本、書籍、影視,北洋政府都脫不了「軍閥混戰」、「野蠻無知」、「壓榨百姓」的形象。
歷史真相被扭曲了幾十年,直到2012年,河北大學教授王鐵群寫了一篇長文:〈民國北京政府時期是中國民主社會的開端〉,他指稱「民國北京政府時期」的 17年,是中國民主社會的開端,其民主程度雖比不上今天的台灣,但卻是20世紀中國最民主的時期。
民國北京政府的總統和國會均由選舉產生,建立並認真實行三權分立制度。不是中央集權,而是地方自治。地方官員非中央任命,而是由當地公民普選產生。中央與地方清楚劃分財權與事權。
那17年也是中國大陸的學術、言論和結社最自由的時期,大量獨立媒體如《京報》、《新青年》、《語絲》、《晨報》的言論都很大膽到位,這時期催生了新文化運動。
北伐推翻了一個具自由法治民主雛形的政權後,中國就進入兩個列寧式政黨相互爭戰和輪流專權的局面。為什麼共產黨會在當年贏得輿論、民心,並最後奪得政權呢?美國作家Barbara W. Tuchman在《Stilwell and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in China,1911-45》一書中提到一件事:抗戰期間,有幾位記者訪問延安回到重慶,向蔣介石夫人宋美齡讚揚共產黨人廉潔奉公、富於理想和獻身精神。宋美齡默默地凝視長江幾分鐘後回身,說了這樣一句話:「如果你們講的有關他們的話是真的,那我只能說他們還沒有嘗到權力的真正滋味。」
這句話說得睿智而感傷,更預言了中國其後幾十年的歷史。沒有錯,延安時期的中共政權,在劣勢中奮發臥身嘗膽精神,確實有點像理想國,不僅吸引了許多熱血青年奔赴延安,也讓一些西方記者、作家對這個窯洞政權刮目相看。二戰後,大陸的知識人,報刊輿論,均受延安精神感召,輿情主導人心大勢,造就了中共在內戰中勢如破竹的勝利。
感傷的是,宋美齡作為當時的第一夫人,已長期享受權力的滋味,這句話顯示她已深諳「權力帶來腐化」有難以抵擋的威力。作為列寧式的威權政黨,她知道難逃這種宿命,而中國正是在性質相似的兩個專權政黨的競爭中,因此她實際上也預言了中國其後幾十年的歷史,也難逃這種宿命。
我自小成長在國難中,從現實和報導中看到的,同當時西方記者、作家和中國多數知識人看到的相似,無論現實還是文化氛圍,都接觸不到對「社會主義救中國」深入批判的思想。
(文章發佈於2021年5月10日)
《失敗者回憶錄》連載目錄(持續更新)
(《失敗者回憶錄》此前在《蘋果日報》連載,現正在Matters持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