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別交往
上星期讀到浪漫愛正在殺死我們:誰能照顧單身者? ,照見思維一隅。
為什麼自己從不覺得關懷單身者是個問題?當然明白,處於浪漫愛關係中的人未必能時時得到專屬關懷,這層濾鏡還是可以打破的。但舉著火把走到洞穴深處,就會看見自己的退讓:只要身邊朋友開始談戀愛,我會主動讓出空間和時間。習慣不外求,也不想勉強投入一段關係,我其實安於獨自生活,相信愛自己更重要,也明白隨著年紀增長,單身者必然會失去更多的親密和關懷。
難以啟齒。對於自己欠缺浪漫愛價值這件事,還是帶著羞恥吧。直到閱讀這一篇討論。也許內心沒有那麼強烈的控訴,但認同文中所說的:
親密和關懷不一定要跟浪漫綁在一起;我渴望的是這些親密和關懷,並不是浪漫本身。……
重點不是我對自己的態度,而是在歷史中,有些身體就是被建構為值得被愛、值得被照顧的可望對象。文化上就是擁有「高價身體」的人可以得到照顧和關注,無論他們針對自己的態度如何。我因此無法被「只要愛自己」的論述說服。資本主義不期待我們愛自己。事實上,我們很少人真的愛自己,但儘管如此,擁有高價身體的人還是可以得到支持。
在親密關係裡,親緣、友誼經常被排在性緣關係之後。上野在《始於極限》肯定戀愛關係,有總比沒有好,人會因此更了解自己。但每個人真的都有能力投入浪漫愛嗎?身心經常處於極限狀況的人,未必能夠承擔自我邊界的消融,也可能由此走進深淵,再也無法振作。如今單身歧視並沒有那麼嚴重,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內心深處始終介意,有些羞恥——沒有性緣關係是一種遺憾,人生不完整。這些都環環相扣,影響成年人之間的交往。
我未曾經歷深刻的浪漫愛關係,但擁有長期互相支持的同性情誼,幾次撐過艱難的人生關口,從中收獲平等的愛。硬幣的另一面,這種同性之間的支持,在陽剛語境裡相當匱乏。不管伴侶或家人,我經常看到善於照顧的女性,往往承擔更多不平等的對待,仍然包容或原諒不成熟的另一方。上一輩女性自甘犧牲,甚至從中得到寬慰和滿足,也會要求同性後輩複製同一模式。
環顧同齡的性緣關係,男性強迫自己完成平時不會主動去做的事,直到對方成為家庭成員,進入婚姻後又開始轉變態度。他們獨處時經常維持鬆懈的生活習慣,婚後對伴侶的短暫離家而感到開心。在浪漫愛關係以外,他們其實不懂得提供關懷,在家庭裡經常被催促勞動而敷衍、心懷不甘。而女子維持溫順性格,類似好嫁風,否則擔心男性覺得不可愛,很難有交往的機會,害怕不被選擇。
是什麼把我們趕進羊圈裡?未經選擇的善將種下惡果。我們預設浪漫愛承擔更多的照顧責任,擁有優先的投資與回報,最終為接受或抗拒這種期待所苦。後者可能假借情慾自由或投入多邊戀、開放式,提倡關係以外的「親密」,分開情感與身體需求。建立關係是動態而複雜的過程,雖然追求多元難免變成一種免責或逃避的保護色,我不想因此排斥選擇的自由。然而大多數對親密關係的想像,源於流行文化塑造的浪漫愛,像空中樓閣,耗費心力塑造交往模板,而不是認識性格與想法,所以人與人面目模糊,容易流水取代。
前些日子與友人討論熒幕上的男伴形象,浪漫愛劇情多是感女性自戀。我們其實距離女性嫁娶謀生的時期還不足五十年,母親多是為了事實、經濟、養老而走進婚姻,免於傳統輿論的圍攻。更不用說她們原本如何疏離的親子關係,還要負擔兄弟姐妹的生存,愛總是陌生且奢侈的東西。原生匱乏,於是若非放棄感情歸屬,就在浪漫愛上孤注一擲。我們對親友關係的嚮往和浪漫愛的期待不成正比,期待一或更多伴侶的情感連結,以為可以展開如自己所願的依戀關係,在負債的情感教育裡徹底翻身。
我不想要被愛。我想要被關心和優先考慮。我也想要建立一個不以浪漫愛情為這些投資的先決條件的世界,尤其是在目前的體制下,可被愛的身體的範圍那麼狹窄。我們要進一步想,目前有哪些身體可以被愛、被關心、被投資。
〈浪漫愛正在殺死我們〉最後如此總結,我卻抱持猶疑與為難。反思對浪漫愛的仰望,有理。愛應該是冒險,勇敢向後倒去,相信被接住。但我也想到一種清醒,承繼自上一代的一種清醒,不得不從窘迫中快速長大,說不上遺棄但沒什麼可以依賴(家庭、社會、國家),不懂得面對人的懦弱——如果愛是容許脆弱。災禍之後,外界期待完美的受害者。如果我什麼都不會,如果我犯錯,是否還能收穫愛意,值得被愛?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