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寶!
在《有生之年》中,有一場戲是大哥高嘉岳問老三高嘉凱:「為什麼你叫高嘉揚(老二)是叫哥,叫我卻叫名字?」高嘉凱想了許久說不出來,我才想起我好像在某一個年紀之後也是叫我的姊姊名字,在同輩表兄弟姊妹中排行最小的我也幾乎不稱呼其他人「哥」或「姊」,甚至在工作場域,我也幾乎沒有稱過任何人「哥」或「姊」,可以以「名字」相稱的時候,我幾乎都是以「名」為對方的稱呼,比較熟的會連名帶姓,但這種習慣多半會被人看作是種「沒有禮貌」、「沒有教養」或沒大沒小長不大的行為。
若是活在韓國,我應該會被霸凌,但若活在西方,也許就是件習以為常的事,不用區分那麼多輩分的稱呼,只要記得對方的名字即可。
後來我想過這個問題,為什麼我那麼難以啟齒開口稱呼別人「哥」或「姊」?直到某日,我跟姊姊聊起:「妳一定不知道很多人覺得我是媽寶!」姊姊在LINE那頭打著:到底誰覺得你是媽寶,太不了解你了吧!(是啊!隔著網路交談的人總是這麼喜歡各自定義別人。)她又說:我是妹寶,媽媽是小女兒寶(小女兒=我)
聽到她的答案,我有了「終於被懂得的父親/母親,默默地被依賴著原來有人看到!」這樣的感覺。
我在電腦前笑了。
應該是個性始然,母親說童年的時候,如果沒有人去幼稚園帶我回家,我就自己走回家了(從小人肉GPS很會記路)但若是姊姊,就會在那裡等到天昏地暗,邊哭邊等。大了一點後母親會要我跟姊姊一起上學、一起放學,年級不一樣但同校的我像是小跟班跟在姊姊身邊,去哪她都帶上我,學什麼都是兩個人一起,但高年級比較晚放學的日子,我都會跟媽媽嘟嚷著:「為什麼我不能先回家?」母親當然嘴上說的是:「跟姊姊一起比較安全啊!」但事實上母親應該還是覺得「有我在」姊姊比較安全XDDDD。
後來的成長記憶中,除了姊姊代母作飯數年之外,大多數去哪裡都是「我帶她」或「我陪她」去,我似乎越來越難開口喚她「姊姊」,從我慢慢地成為「照顧別人」的角色後,我再沒能喚誰一聲「哥」或「姊」,對我來說「年齡」從來不是區分人的心智的數字,它只是一種「出生時間早或晚」的證明而已,沒有誰應該年長幾歲就應該擔負比較多的責任,也沒有誰因為小幾歲就必須對任何年長自己的人言聽既從。
步入中年前我慢慢地執行一件事:我再也不要當那個兄長、父親的角色,我要把我需要被照顧、被疼愛的需求說出來。
大概因此,後來認識我的人、網路交友的人,才會動不動覺得我是媽寶吧!
所謂的「寶」若是用正面解讀,是有人把你照顧、呵護得無微不至,讓自己感覺到被關心、被疼愛,我甚少在我的生命歷程中有過這樣的感受;而我認為能夠被稱之為「哥」或「姊」的,最少要有兩個條件之一:是個值得被尊敬的人!是個讓人感受到被疼愛的人!除此之外,還是以名字相稱才不微和。
聽到姊姊說自己是妹寶的時候,有著2016年我一個人去日本玩一個月,後半段她自己一個人從高雄出發到大阪出關,她雀躍地跟我說:「沒有很難耶,我一個人來了耶!」的心情:「啊!吾家有女初長成!」超棒的妳!看吧!一個人搭飛機出國沒有很難吧!
如果說,疼愛我身邊的人,是我人生中的某一種特質,好像也不是什麼令人困擾的事。但不管你是什麼寶,千萬都要記得
能夠被疼愛、被照顧、被呵護都是一件必須心存感謝的事。
感謝自己身邊有一個人願意對自己付出、給予;感謝有人能夠對自己包容、體諒、關心、問候⋯⋯大方的收下、擁有和享受這些被愛,不要害怕失去而情緒勒索對方,也不要認為這些溫柔、溫暖是種應該,在這些疼愛、照顧、呵護中,長成更好的、更獨立的自己,再用同等的方式,去回應對方,去關愛自己身邊在乎的人,去共同分擔各自生命裡所承擔的重量!
20231208,高雄。日記!
圖:2019春天去首爾,Canon A-1。首爾舊車站,《無人島的DIVA》裡鄭基浩等徐木河的地方!
妹寶是個還不錯的旅伴(因為是路痴,所以隨便帶她去哪都可以,但多半都是去她指定要去的地方,我找路),去首爾車站那天冷得要命,我懶得爬樓梯搭地鐵,說走走就不冷了。她穿得有點少,因為她去冰島也沒覺得很冷,怎知首爾的冷更冷。後來跟她的朋友聚在一起便一直嘟嚷我不給她搭車,我都會覺得好笑,原來她是真的很冷XDD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