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向 | “不婚不育”快要寻衅滋事了

低音
·
·
IPFS
上海的一位公民则在千里之外作出回应,“这是我们最后一代”。
  • 作者:刘云


让中国政府焦头烂额的事情有很多,年轻人不生孩子,大约是其中最严重的之一。

周一,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下称“措施”)。措施一共十三条内容,其中在“总体要求”中明确要“有效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营造全社会尊重生育、支持生育的良好氛围”,具体政策包括提高生育补贴、落实和加强生育休假制度、将分娩镇痛及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为多子女家庭购房提供优惠等内容。

值得注意的还有在社会宣传方面,措施强调要“将相关内容融入中小学、本专科教育。组织创作一批高质量影视剧、舞台剧和网络文艺作品”。

卫健委随后还发布了一份有关上述措施的问答,不少内容也颇有“亮点”。比如在提到目前的生育政策支持体系进展时,除了提到将子女养育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扣除、延长产假等内容外,还特别将“民政部开展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纳入其中——这一点被认为是对生育政策的文化支持。

措施对国人生育欲望的刺激尚未显现,最先出现的是质疑的声音。公众号“修明札记”在《最近的生育激励政策,力度还是有点小》一文中指出,卫健委提到的子女养育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的政策,每个子女每月1000元提高到2000元,“乍一看数字很多,但注意是扣除个人所得税,而按照官方税率,月收入5000以下的人是免缴个人所得税的,在5000-8000元的区间税率也仅为3%,而99%的中国人月收入是在8000以下的,绝大多数人根本享受不到这项福利。”

至于延长产假方面,目前各个省份普遍都将产假从98天延长到了158天,但陪产假仅为15天左右有,“看起来似乎不错,但问题是配偶产假和产妇产假差的太多,会让企业更优先雇佣男员工,想要在事业上发展的女性不得不推迟甚至取消生育。”

文章下方的一条留言更为悲观:“想多了,无论发多多少钱,都不会生的,更何况没那么多钱可以发,因为最大的问题是孩子出生现在本来就是债务,太多规则和成本呢,父母无法承担。”

就在卫健委将“高额彩礼”认定是不婚不育的罪魁祸首之一时,新京报旗下非虚构写作平台“剥洋葱”发表了《被造谣“十万彩礼做女友”女生:我不是货架上的商品》一文。文章提到的事件是,一名女生将自己与5名室友毕业旅行的合照发到网上,结果被一个有30多万粉丝的短视频博主盗用,配上文字“彩礼都是10万,你会选哪一个做女朋友?”。女生私信博主要求删除却被拉黑,照片及视频随后传播到多个社交平台。

女生起诉之后,历经一年的证据收集、等待开庭,法院最终认定盗图博主侵犯肖像权和名誉权,要求出具书面道歉信,并赔偿财产损失12000元。

这起事件以女生胜诉告一段落,但在舆论场上,针对“女方收取高额彩礼导致男性结不起婚”的逻辑却依旧颇有市场。事实是,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将高价彩礼的专项治理纳入其中。各地也以此为依据,陆续出台政策,新闻层出不穷:凉山共制止10万元以上彩礼528起定西7成出嫁方彩礼控制在5万元内江西适龄未婚女性签订“抵制高价彩礼承诺书”……

整治高价彩礼成效如何?网友风灵的意见是,市场具有调节机制,更有效的可能是农村土地财产权的改革、改革户籍制度,打破城乡二元对立等措施,不过文章最后还是微微一嘲:“这些措施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当然没有发移风易俗禁止高价彩礼的一纸文件方便快捷了”。

更直接的“打脸”来自今年前三季度的结婚登记数据。民政部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结婚登记474.7万对,离婚登记196.7万对。结婚登记量较去年同比减少94.3万对,离婚登记量同比减少0.6万对。

更早之前的数据来看,2022年683.5万对的结婚数量为21世纪新低,疫情后的2023年则回升至768万对。综合今年上半年同比创新低的数据及三季度数据来看,今年的结婚登记数恐怕会创下新低。

高价彩礼之外,还有人将罪魁祸首指向了“不婚不育保平安”的舆论。在措施发布之后,身兼携程创始人及人口学家双重身份的梁建章发表《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七点建议》,其中包括生育支持政策不限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将养老制度与生育相挂钩等内容。

不过,其中引发争议的是在“密切关注社会舆论动向”一条,梁建章认为:各社交平台和自媒体上反婚反育的言论已经泛滥成灾……像“不婚不育保平安”、“不生是一种善良”、“不生孩子就没有软肋”之类的言论已经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口头禅。这种舆论氛围已经深刻影响到年轻人的婚育观,长期以往将严重危害公共利益和国家的人口安全。

文章发布之后引来一片骂声,网友“小鹿先生ING”就总结称,“国家只是鼓励生育,而梁建章们却认为不生孩子是一种罪”。

争议之下,梁建章参与了凤凰周刊策划的一场对谈——嘉宾是日本著名女权主义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这场对谈之中,上野千鹤子对于梁建章的众多观点都提出了不同看法。

比如其中一个广为流传的片段,是梁建章认为“年轻人不愿意组建家庭,从长远来看,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上野千鹤子的回应是:“在我看来,很多年轻人不认为组建家庭是值得的。您可能听说过生育惩罚和母职惩罚这些说法,一旦成为母亲,几乎必然会遭遇来自社会的惩罚,要做出很多牺牲,承受很多损失。因此谈到家庭的成本和收益,我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并不觉得组建家庭带来的回报能够弥补付出的代价。”

在补贴政策对生育的刺激上,梁建章也坚信“如果不需要承担任何成本,仍然会有足够多的人选择要孩子”,上野千鹤子显然没有认同这个观点:“目前国家可以通过政策限制生育数量,但却无法强制人们多生孩子。您主张政府应提供更多的经济激励,但历史经验表明,金钱并不能真正解决生育问题。”

与梁建章的发言几乎同一时间,舆论机器动作迅速。措施发布发布两天后,卫健委旗下公众号“健康中国”发表《女性生孩子的四大好处》的科普文章,称怀孕能缓解痛经、减少子宫肌瘤和巧克力囊肿的风险、降低癌症发生率,并让女性更聪明。

最后一个观点以“健康中国发文辟谣一孕傻三年”的话题登上热搜,随即也引发质疑。文章给出的观点是:民间有“一孕傻三年”的说法。可实际上,孕育会使女性变得更聪明。孕期激素水平的变化,会使女性脑部结构发生微妙的改变,让女性更具母性特质。这种改变可能会使大脑中的能量更充沛,有助于女性应对日后成为母亲所要面临的挑战。

文章观点显然未能说服公众,因为在此之前,包括新华网在内的官媒还在讨论生育为孩子带来的“睡眠剥夺”、认知能力下降等问题,这次却开始在文章开头就明确“孕产妇和家人应更多关注生育带来的正面价值”。

公众号作者“地球公民金建国”就认为,“这不是一篇遵循科普原则、以科普为目的的文章,而是为了配合最近频频出台的各项鼓励生育的政策所炮制的另类宣传。”

在引发争议后,《女性生孩子的四大好处》一文目前已被“健康中国”自行删除。

结还是不结?生还是不生?无论是加大马力的舆论宣传还是看似强力的政策支持,都无法改写许多人的“集体回忆”:北京的政府官员在居委会里密谋“他的软肋其实是他的儿子”,上海的一位公民则在千里之外作出回应,“这是我们最后一代”。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