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黃金研究室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文字內容型(或情報型)NFT的樣貌與他們的產地

黃金研究室
·
·
本只打算順著Writing NFT的上線宣告簡單介紹情報型NFT,卻似乎長成了一篇case study

就在〈知識(真的)值得了錢嗎?〉這篇文章撰寫的同時,高重建也提出了完全以文字內容作為NFT媒材的嘗試,並分別在7月30日到8月1日間在Liker.Land上以ckxpress為身分鑄造了3篇文章。

文中,高重建指出「Writing NFT 的一大意義正是留住歷史」,藉由區塊鏈不可改寫與誠實的特徵;之後,LikeCoin 社群報的〈焦點故事:Writing NFT 豈止文章一篇?〉說明了更清楚的操作方式,並類比了傳統書籍/文字出版,與區塊鏈(或說Liker.Land中)Writing NFT的相似性。

我們買書,付費支持創作,同時閱讀書中內容。把心愛的書陳列在書架上,心感滿足。有時會把書轉贈朋友,分享知識也表達心意。或許某天作者成了名,真品一本難求,價值也可能隨之上升。但封底有作者的親筆簽名,延伸的意義卻不只價格,而是跟作者的關係。
讀者付出 LikeCoin 購買一篇文章的 Writing NFT,獲得數位內容的「正本」,可經分散式網絡閱讀。從此讀者的數位身份 – 即錢包地址 – 擁有了這 NFT,文章陳列在他的 Web3 書架上。讀者可把這 NFT 轉贈朋友,也可當作投資,因為 NFT 是限量的,日後也有機會洛陽紙貴。NFT 載有作者的指模,收藏記錄是公開透明的,作者和讀者間於是建立了社群關係。(LikeCoin DAO上有圖說與其他細節說明

對耶,上篇苦尋詞彙時忘記有洛陽紙貴這詞。

文字作為知識的載體,之一,既非最早且非最有效,但應該是相對容易大量複製的知識媒介;至少在當前的網路社會,文字型知識/訊息可以方便且快速地自行取得、自行習得,並自行生產。也因此,文字型作品,不論是知識性文章或是創作性文章,一直以來都因此特質面臨了非常嚴重的對價貶值困境。

不論Web3時代是否加劇了這劣勢,但有沒有因此給予了另一種對價的可能?當然許多人早先於我思考了。

目前看到的文字行NFT有2種主要作法:

  1. 將文字轉為圖像影音等媒介,
    最早是在matters上看到煮雪的人的示範,將他的第一本詩集《小說詩集》鑄造為NFT。如他所言,「目前的 NFT 市場大多只能上傳圖片、音樂或是影片...非常不適合發行文字出版品」。因此,他的做法便是將排好版的每一首詩第一頁製作為png圖檔,並將其餘內容藉OpenSea的機制,存放於付費後解鎖的內容中。這算是圖像化的作法。另外李琴峰則請來榎本温子(日文版,第1到第3章)、李琴峰本人(台灣華語版,第4到第7章)與时光(中國華語版,第8到第10章)朗讀其作品《流光》,小說完整內容則以ePUB提供並有手寫原稿圖像。
  2. 將作品(封面)憑證化,
    《流光》的NFT組成另有5種不同風格的封面(出處同上列連結)。這樣的作法比較接近是憑證,亦即買過這個作品的證明。小野美由紀的科幻(或驚悚)短篇愛情小說〈ピュア(Pure,2019發表、2020出版)〉NFT也採取了類似的做法:封面為繪師佳嶋的作品,換取NFT/圖像後則自Google Drive下載小說的英文版ePub檔案
    雖說是小說的封面,但本質上,作為憑證的圖像已經算是另一種商品了(先不論ePub)。畢竟書讀了並不需要憑證(收據或封面),知識取得與否更與收據保存於否無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買書(或任何其他商品)送/兌換NFT的作法則比較常見的憑證做法,阿密特演唱會送NFT憑證的手法則是類比。
  3. 其他作法,
    NFT專案Rug Pull Frens背後的經營組織文化銀行C&團隊日前推出了MintVerse的《第二宇宙辭典》專案。由朱宥勳、甘耀明、張亦絢、李屏瑤、黃麗群、楊双子、張西、臥斧、陳信傑,與瀟湘神共10位作家所創作的10篇極短篇中擷選出2100個詞條,也是2100個NFT,並交由NFT的擁有者定義這些詞條的詞性、同義詞,與註釋。這些內容可以無限更改,而每次更動則因區塊鏈的特性而永久保存於元/玄宇宙記錄中。這做法應該是世界唯一一例了。

知識的生產(創作與翻譯這些行為亦是生產知識的一種)極為困難,一如小野美由紀提到的譯者困境,而生產出來後卻又必須依賴容易複製的媒介,文字、圖像,影像,不過這也是知識生產出來的目的:藉由這些媒介的傳播而影響世界。

很崇高,但即便如此,鍋子裡還是要有食物。即使長井鞠子的書中內容看似亮麗,但多數譯者所面臨的卻是低報酬高工時以及為了確認各個細節所進行的繁多非委託內容(本以為重視情報的日本對此應該稍有餘裕,但讀了小野美由紀的說明,似乎也是也台日皆然了)。這是生產知識的必然,也是普羅米修斯的懲罰。

(好像寫太長了)

完全以文字為載體(或者創作媒介)的NFT作品交易平台,除了上篇提到的typed.art外就是Liker.Land了。typed.art的交易代幣是tezos,而Liker.Land則是LikeCoin。

此外,包含了寫作,但不僅止於寫作的多工平台有Mirror(代幣為Eth)。細節請見許明恩的報導

Tezos除了經由販賣作品或經贈與取得外,就是經交易所買賣後轉至自己的tezos貨幣錢包中使用。而LikeCoin除了上述交易所的管道外,在多數的書寫平台,如此matters或Vocus亦可藉由發表而獲得讀者的讚賞;這些讚賞兌換為LIKE後便可以在Liker.Land中交易文字型,也就是高重建所說的Writing NFT,的樣子。

除了生態系所在不同以及其生態的性質不同外,在typed.art上能做的Liker.Land也都可以做到,但Liker.Land對於書寫有更為細緻的設定,諸如自動隨著市場的熱絡程度而浮動的代幣標價。正式上線後的樣貌令人期待。

目前,NFT在學界的應用除了幾位學者自行鑄造的憑證外,最大宗的做法就是學位或學程的修業認證,比如說史丹佛大學Cryptocurrencies and Blockchain Technologies(加密貨幣與區塊鏈技術)的課程結業證明。除此之外,研究的內容似乎多專注於加密貨幣以及其衍生的經濟學與社會學的種種,而這些成果,同樣的,也必須以論文,也就是文字的方式,發表於學術期刊中。是的,文字(與輔佐的圖說),沒別的了。

學界之人一直以來便依賴著文字傳播想法並以此拓展其影響力並取得體制的認可與地位。網路化與數位化,先是作為研究對象,接著僅是方便的生產工具(這也包括複製Facebook上的貼文內容),而從未取代過以文字作為學者們彼此拼搏的主要手段(應該還沒有);Web3的種種技術或實踐或理想,除了研究對象(比如說上一段的說明),至多應也將作為工具而存在於學界(或至少當前仍管制著學界的打字機時代決策者們僅會如此看待)。

未來區塊鏈技術將如何改變學界大概還太早論斷,除了期待,要不過於樂觀要不過於悲觀。至於現在,當下,學界如何把玩NFT倒是有不少應用了,尤其是創作領域的老師們更是如魚得水,不贅談。不過,畢竟文字與知識(準確點說的話,是期刊)是學界人的獵場與農場,以文字作為NFT的表現手段似乎還沒見到,知識本身的話就更少了。

或者,知識已經習慣以書寫平台自己的訂閱與贊助等付費機制兌現。但,這跟NFT不一樣。沒有必要一樣,畢竟訂閱與贊助方案對多數人而言很夠用了;只是,多了一種嚐試的方式倒是永遠歡迎。這算是一路思考並觀察文字與NFT之間的可能性後的想法。

那麼,

在typed.art,以文字,或以字元組成的圖像,正好回溯了打字機時代的知識生產模式(出處:〈知識(真的)值得了錢嗎〉)。

以打字機般的類比風格將數位字符敲進區塊鏈裡,是呈現自己履職至今所累積的「知識」(或說情報)的美學選擇:

教學與研究想法,將因鑄造而帶有時間向度。畢竟教學算是年復一年地琢磨、試驗,與開拓,而研究有時得依賴在這基礎上捕捉偶見的閃電雷鳴;在不同時間鑄造,可以呈現同一個教程在不同時間的衍變,也呈現了研究在某個脈絡中所迸現的花火。而即使不兌換XTZ,也可展開NFT閱讀,並成為自己的養分(也有可能會在某個時間點被某位碩士生貼在自己的論文裡)。這算是學術的責任(除了被抄襲),也是為了賣不出去而找台階下。

問了這麼久,WMF看來是真的有機會兌換了,吧?


本只打算在畢業設計製作的研究架構(typed.art #4136)完稿前,簡單介紹卻似乎長成了一篇稍笨重的case study。而且,還比上一篇解釋得更仔細。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