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D大叔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區塊D週報 - 儲蓄型樂透PoolTogether遭提告?第一起直指DeFi核心原則的訴訟獲大咖與社群相挺

D大叔
·
·

2021年底,在DeFi領域頗有名氣的「儲蓄型樂透」項目PoolTogether被告了。提告人Joseph Kent 是明確表明反對加密貨幣的美國議員Elizabeth Warren 的前任技術負責人,因此掀起加密貨幣圈一陣譁然。

PoolTogether 被宣傳為是一種「不會損失本金的樂透」。想參與的人只要到網站上將錢包裡的加密貨幣存入資金池中,就可以參與樂透抽獎,沒有任何條件限制,隨時可以領出。而樂透的獎金來自於透過智能合約自動將獎池中的資金存入其他DeFi協議中的利息所得。也就是說每一期(目前是每天都會開獎)的獎金都來自於所有人的利息所得,每個人的本金都不會有任何損失。只要不將資金從PoolTogether中領出,就能夠一直參與抽獎。

PoolTogether 作為一個去中心化的協議,它的智能合約全都經過專業且知名的第三方公司審計(Audits),例如OpenZeppelin、Code4rena。

「儲蓄型樂透」項目PoolTogether

提告人Joseph Kent 在去年十月投入了約10美金進入此協議,疑似故意藉此取得向紐約聯邦法院提出集體訴訟的資格。Kent 質疑PoolTogether 的合法性,指稱該應用本質上是一種樂透彩券,是受到紐約法律禁止的。在紐約聯邦法院的訴訟中也描述了Kent 極度關注加密貨幣的發展,認為其將消耗大量電力、影響氣候、提供不法分子規避法律責任,最後更提出了一個DeFi應用的大哉問:去中心化的協議出現問題時,誰來負責?

DeFi 將現實世界中的金融交易「去中心化」也「去信任化」

智能合約的出現讓人們可以在區塊鏈上創造出各式各樣的金融協議,進行過去人類世界做不到(或是需要在很多條件允許下才能做到)的金融合作。

台灣傳統社會中常見的「標會」其實就是一種金融協議。一群彼此原本就熟識或是有弱連結的人(朋友的朋友、鄰居的親戚...)聚在一起每個月進行類似現代P2P信用貸款的合作。有急需的人可以一次獲得大筆貸款但是必須付出利息,其他人則可以賺取利息但是必須承擔風險:如果參與者有20人,就必須彼此信任20個月,萬一中途有人倒會(不繳錢了),或是會頭捲款潛逃,會腳就會血本無歸。因為有這樣的風險存在,所以大部分的標會都是發生在熟人之間,因為信任度夠強,出了事也找得到人。

會頭會腳要彼此「信任」,銀行要「信任」你的還款能力,P2P借貸雙方要信任搓合平台...,因為信任才能進行的各種金融活動,現在因為區塊鏈的出現而改變了。利用區塊鏈上的智能合約,所有人不需要彼此信任(Trustless)就可以進行各種借貸,中間也不需要透過第三方,一切都是程式碼的自動化進行。手頭有資金想賺利息的人,隨時都可以將穩定幣存入「去中心化的借貸平台」,例如Compound,想借錢的人則會來平台上抵押加密貨幣,貸出穩定幣進行其他運用。

小小岔題一下,你可能會好奇為什麼會有人想要抵押「加密貨幣」然後付利息借出穩定幣呢?舉例:如果你非常看好以太幣(ETH),那你就可以將手上的以太幣抵押到Compound裡借出USDC(美元穩定幣),然後再把USDC換成ETH,或用USDC去進行槓桿/合約交易買入更多ETH,賺取以太幣上漲的利潤。(當然,如果以太幣的價格往另一個方向波動,你的損失也會很大。進行任何金融交易請做好功課並量力而為。

DeFi協議利用區塊鏈與智能合約消除了中間人可能的舞弊和信任問題、透過程式自動化提升了效率、釋放了金融交易的更多可能性。截至2021年底,所有DeFi平台上的總資產已超過1100億美金。也許還有許多問題,但無疑是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

大咖與社群表態支持

2022年5月底,PoolTogether的共同創辦人也是被告Leighton Cusack 發了一篇推文公佈「Pooly」NFT募資計畫網站,以用來募集支付訴訟的費用。有意贊助者可以到網站上從三種方案中任意挑選,決定數量後購買NFT就完成贊助。

PoolTogether團隊也將Defend DeFi(保衛DeFi)作為募資主打

網站一推出就收到社群和DeFi界大佬們的大力支持,截至寫文當下已經超過團隊原先預定的目標769ETH,達到將近880ETH,約合新台幣4700萬元。除了超過5000個獨立錢包的支持,也吸引許多大咖支持者,例如知名區塊鏈媒體Bankless創辦人Ryan Sean Adams就發推大聲疾呼「Stand With Us!」、全球頂級創投A16Z的合夥人Chris Dixon 也直接公開表態已贊助了75ETH方案(大佬就是大佬)。

募資輕鬆超過目標
團隊在網站上已「明示」將會有空投給予NFT持有者,聽說Mint有時間限制,如果你也有意支持請盡快參與。

這次事件會引發DeFi社群的強烈表態,除了提告人的特殊身份引發了背後政治動機的討論之外,如同華爾街日報的報導稱這次的提告可以算是「第一個」涉及DeFi協議違法或對用戶造成可訴傷害時,該由誰承擔法律責任的訴訟(...could be among the first to squarely address the question of who is legally accountable when a DeFi application—known as a “protocol”—is at odds with the law or causes actionable harm to a user.)。可以說這次的訴訟挑戰了DeFi的核心原則:

一個DeFi協議是否真的具備「自治性(self-governed)」與「自主性(autonomous)」,尤其是在涉及法律責任時。

不管是不是區塊鏈產業的從事人員,包括金融業及法律界都在關注這次的事件,雖然現在還在訴訟的早期階段,不過隨著雙方在法院提出的觀點辯論和判決出爐,勢必會對後續DeFi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

人類的重要進步在剛起步時總是伴隨一些亂流,工業革命、網際網路都是如此,區塊鏈、DeFi也不例外,發展的過程一定會出現不肖份子,但如果打著杜絕犯罪的口號,不去擁抱新的挑戰,甚至懲罰正直勇於開拓的創新者,無疑是開人類進步的倒退車。

以上就是本週的內容,不曉得你對DeFi的發展或是這個訴訟有沒有其他的想法呢,歡迎在下面留言跟我分享。

如果你也會好奇未來區塊鏈將對世界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在「區塊D週報」訂閱區留下Email訂閱,就可以每週在信箱收到值得關注的消息哦!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