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 亚洲周刊中文十大好书及香港书展演讲现场视频

野兽爱智慧
·
·
IPFS
·

野兽按:2006年开始知道有这个书单,也曾经按照书单购读了不少书,当时也常去《亚洲周刊》的网站去阅读报道,但现今已有好几年没再读《亚洲周刊》的报道了。在文中附录了一些历届香港书展诸位名家的演讲现场视频,大家可以回听。

《亚洲周刊》(Yazhou Zhoukan,YZZK)创刊于1987年12月,在香港编辑发行,是全球第一本、且是目前唯一一本国际性中文时事周刊。《亚洲周刊》为全球华人提供每周最新的区内及全球时事资讯,以他们熟悉的语言及华人的价值观报道和分析新闻,也是国际华商的资讯平台。《亚洲周刊》涵盖的内容包括经济、政治及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广获全球华人关注,尤其是香港、台湾、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等地区。《亚洲周刊》以中文报道新闻资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中文为要求和标准,为使用不同方言的各地华人读者构筑文化桥梁。

《亚洲周刊》2004年起评选出十本中、港、台等地的优秀中文出版物推介。与联合报读书人周报最佳书奖、中国时报开卷周报年度十大好书等并列为权威性的书本质素指标。2006年起开始分为小说类和非小说类十大好书,所以从2006年起每年共评选出二十本好书,小说类十本好书和非小说类十本好书。


2019年 小说类

于2020年1月12日出版之三十四卷二期该刊公布。

邓一光《人,或所有的士兵》(四川人民出版社)

董启章《命子》(联经)

阿来《云中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黄春明《跟着宝贝儿走》(联合文学)

七月《群星》(人民文学出版社)

陈楸帆《人生算法》(中信出版社)

黄锦树《民国的慢船》(有人出版社)

骆以军《明朝》(镜文学)

庞贝《独角兽》(花城出版社)

远子《白日漫游》(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非小说类

于2020年1月19日出版之三十四卷三期该刊公布。

许纪霖《中国时刻?从富强到文明崛起的历史逻辑》(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何帆《变量—看见中国社会小趋势》(联经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苏起《台湾的三角习题》(联经出版社)

任剑涛《中国的现代国家构造》(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林世钰 《烟雨任平生—高耀洁晚年口述》(世界华语出版社、昆仑出版社)

卢跃刚《赵紫阳传》(印刻文学生活杂志出版)

李黎《白鸽木兰—烽火中的大爱》(印刻文学生活杂志出版)

刘天赐《赐官驰骋纵横五十年》(天地图书)

延光锡《思想的分断—陈映真与朴玄埰》(台湾社会研究杂志社)

张安翔《回不去的家—罗兴亚难民的真实现况》(大将出版社)


2018年

小说类

于2019年1月6日出版之三十三卷一期该刊公布。

闻人悦阅《琥珀》(联合文学)

张贵兴《野猪渡河》(联经)

上官鼎《阿飘》(时报文化)

锺晓阳《遗恨》(新经典文化)

贾平凹《山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廖亦武《轮回的蚂蚁》(允晨文化)

王安忆《考工记》(花城出版社)

章诒和《伸出兰花指》(牛津大学出版社)

周大新《天黑得很慢》(人民文学出版社)

谢裕民《建国》(富豪仕大众传播机构)


非小说类

于2019年1月20日出版之三十三卷三期该刊公布。

施展《枢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潘毅《中国新生代农民工》(香港中华书局)

雷光汉《苏联流亡记》(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余英时《余英时回忆录》(允晨文化)

杨克林、倪惠康、王小彬 《热振活佛》(天地图书)

梁天伟、黄仲鸣《数风流人物》(天地图书)

杨渡《有温度的台湾史》(南方家园)

龙应台《天长地久》(天下文化)

张翠容《欧亚现场》(马可孛罗)

王正方《十年颠沛一顽童》(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7年

小说类

于2018年1月14日出版之三十二卷二期该刊公布。

李宏伟《国王与抒情诗》(中信出版集团)

郝景芳《人之彼岸》(中信出版集团)

韩松《驱魔》(上海文艺出版社)

徐则臣《王城如海》(人民文学出版社)

石芳瑜《善女良男》(时报出版)

陈浩基《网内人》(皇冠出版社)

刘震云《吃瓜时代的儿女们》(长江文艺出版社)

阿乙《早上九点叫醒我》(译林出版社)

卢一萍《白山》(上海文艺出版社)

海凡《可口的饥饿》(有人出版)


非小说类

于2018年1月21日出版之三十二卷三期该刊公布。

许倬云《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联经出版)

郭鹤年《郭鹤年自传》(商务印书馆)

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四)》(香港三联书店)

赵思乐《她们的征途》(八旗文化出版)

周子衡 《账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聂元梓《我在文革漩涡中》(中国文革历史出版社)

杨渡《在台湾发现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周光蓁《香港音乐的前世今生》(香港三联书店)

朱晓军、杨丽萍《帝国的跑道》(独立作家)

廖文辉《马来西亚史》(马来西亚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016年

小说类

于2017年1月8日出版之三十一卷二期该刊公布。

胡发云 《迷冬》(南方家园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阮庆岳《黄昏的故乡》(麦田出版)

白垚《缕云前书》(马来西亚有人出版社)

郝景芳《孤独深处》(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马家辉《龙头凤尾》(新经典图文传播有限公司)

张悦然《茧》(人民文学出版社)

吴亮《朝霞》(人民文学出版社)

叶姿麟《双城爱与死》(时报出版)

贾平凹《极花》(人民文学出版社)

刘梓洁《真的》(皇冠文化)


非小说类

于2017年1月15日出版之三十一卷三期该刊公布。

杨继绳《天地翻覆》(天地图书)

俞可平《走向善治》(中国文史出版社)

罗振宇《中国为什么有前途》(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龙应台《倾听》(天地图书)

戚本禹《戚本禹回忆录》(上﹑下)(中国文革历史出版社)

咪蒙《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湖南文艺)

吴长生《西藏岁月》(大雁文化)

丁燕《工厂男孩》(花城出版社)

周轶君《拜访革命》(八旗文化)

陈国球《香港的抒情史》(香港中文大学出版)


2015年

小说类

于2016年1月10日出版之三十卷二期该刊公布。

迟子建 《群山之巅》(人民文学出版社)

王定国 《敌人的樱花》(印刻出版)

王安忆 《匿名》(麦田出版)

颜歌 《平乐镇伤心故事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葛亮 《北鸢》(联经出版)

王良和 《蟑螂变》(香港文学出版社)

刘大任 《当下四重奏》(印刻出版)

陈雪 《摩天大楼》(麦田出版)

陈冠中 《建丰二年》(牛津大学出版社)

英培安 《戏服》 (唐山出版社)


非小说类

于2016年1月17日出版之三十卷三期该刊公布。

朱云汉《高思在云》

杨儒宾《一九四九礼赞》

孙隆基《新世界史》

秦晖《走出帝制》

陈加昌《我所知道的李光耀》

阎明复《阎明复回忆录》

刘绍华《我的凉山兄弟》

蓝博洲《台湾学运报告1945-1949》

阎小骏《香港治与乱》

刘再复《吾师与吾友》


2014年

小说类

于2015年1月25日出版之二十九卷四期该刊公布。

徐则臣 《耶路撒冷》(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黄碧云 《微喜重行》(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骆以军 《女儿》(INK印刻文学生活杂志出版社)

贾平凹 《老生》(人民文学出版社)

宁肯 《三个三重奏》(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严歌苓 《妈阁是座城》(人民文学出版社)

庞贝 《无尽藏》(作家出版社)

蓝博洲 《台北恋人》(INK印刻文学生活杂志出版社)

王小妮 《一九六六年》(东方出版社)

王定国 《谁在暗中眨眼睛》 (INK印刻文学生活杂志出版社)


非小说类

于2015年1月10日出版之二十九卷二期该刊公布。

张思之《行者思之》

范畴《与中国无关第二季:三十年后的三种台湾》

刘鹰、项松林、方若乃《阿里巴巴模式:改变游戏规则,在释放草根创新力中成长》

黄天《琉球冲绳交替考——钓鱼岛归属寻源之一》

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还原十三个历史真相》

张戎《慈禧》

黄群《六十年中、越关系之见证:一个中国外交官的手记》

李逆熵《资本的冲动》

刘克襄《四分之三的香港》

阿来《瞻对》


2013年 小说类

苏童 《黄雀记》

阎连科 《炸裂志》

陈冠中 《裸命》

黄锦树 《南洋人民共和国备忘录》

王定国 《那么热,那么冷》

冬筱 《流放七月》

颜忠贤 《宝岛大旅社》

余华 《第七天》

王兆军 《把兄弟》

朱国珍 《中央社区》


非小说类

陈翠莲,吴乃德,胡慧玲《百年追求—台湾民主运动的故事》

李兆良《宣德金牌启示录》

叶曙明《国会现场》

阎学通《下一个十年—全球变局大预测》

康宁祥《台湾,大拼;康宁祥回忆录》

萧军《延安日记》

唐诺《尽头》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陈智德《地文志;追忆香港地方与文学》

柴静《看见》


2012年

小说类

刘震云 《我不是潘金莲》

陈雨航 《小镇生活指南》

李锐 《张马丁的第八天》

黄碧云《烈佬传》

果红 《银行行长》

常琳 《北京青年》

葛亮 《阿德与史蒂夫》

李忆莙 《遗梦之北》

苏上豪 《国姓爷的宝藏》

韩乃寅 《七七级》


非小说类

余世存《大民小国》

涂子沛《大数据》

吕大乐《那似曾相识的七十年代》

蔡博艺《我在台湾,我正青春》

李政亮《中国课》

张胜《从战争中走来》

蓝博洲《台共党人的悲歌》

史云《张春桥姚文元实传》

陈冠中《中国天朝主义与香港》

邓康延《先生》


2011年

小说类

哈金 《南京安魂曲》

章诒和 《刘氏女》

黄晓阳《二号首长》

格非 《春尽江南》

闻人悦阅 《掘金纪》

严歌苓 《霜降》

英培安 《画室》

纪蔚然 《私家侦探》

金光裕 《七出刀之梦》

李维怡 《沉香》


非小说类

岳南《南渡北归》

唐宝林《陈独秀全传》

朱镕基《朱镕基讲话实录》

熊培云《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周德伟《落笔惊风雨》

司徒华《大江东去》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罗海雷《我的父亲罗孚》

尉天骢《回首我们的时代》

严长寿《教育应该不一样》


2010年

小说类

张炜 《你在高原》(共十卷)

李永平 《大河尽头(下)》

施叔青 《三世人》

哈金 《落地》

韩寒 《一九八八: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黎紫书 《告别的年代》

刘亮程 《凿空》

董启章 《学习年代》

李劼 《上海往事》

高平 《仓央嘉措》


非小说类

熊培云《重新发现社会》

章东磐《国家记忆》

北岛《城门开》

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

郑永年《中国模式》

梁鸿《中国在梁庄》

潘慧娴《地产霸权》

李敖《阳痿美国》

崔卫平《思想与乡愁》

吴树《谁在拍卖中国》


2009年

小说类

张爱玲《小团圆》

虹影《好儿女花》

陈冠中《盛世》

葛亮《朱雀》

苏童《河岸》

阎连科《我与父辈》

蔡素芬《烛光盛宴》

也斯《后殖民食物与爱情》

陈玉慧《CHINA》

韩丽珠《灰花》


非小说类

赵紫阳《改革历程》

龙应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陈志武《金融的逻辑》

倪创辉《十年中越战争》

周光蓁《中央乐团史》

齐邦媛《巨流河》

章万舒《历史的大爆炸》

王鼎钧《文学江湖》

张翠容《拉丁美洲真相之路》

廖信忠《我们台湾这些年》


2008年

小说类

李永平《大河尽头(上)》

哈金《自由生活》

骆以军《西夏旅馆》

蒋子龙《农民帝国》

朱天文《巫言》

王晓方《驻京办主任》

裘小龙《红尘岁月》

严歌苓《小姨多鹤》

阎连科《风雅颂》

韩丽珠《风筝家族》


非小说类

金观涛、沈志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杨继绳《墓碑》

胡平《情报日本》

顾玉玲《我们——移动与劳动的生命记事》

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

陈若曦《坚持·无悔》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龙应台《目送》

李子玉《忧郁病,就是这样》

陈家毅《城市磁场》


2007年

小说类

艾米《山楂树之恋》

曹乃谦《到黑夜想你没办法》

杨显惠《定西孤儿院纪事》

吴明益《睡眠的航线》

刘震云《我叫刘跃进》

贾平凹《高兴》

徐坤《野草根》

戴萍《好吗兄弟》

陈汉《滴水观音》

戴思杰《某夜月未升》


非小说类

余英时《知识人与中国文化的价值》

樊树志《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

萨苏《国破山河在》

章诒和《云山几盘江流几湾》

王小强《摸著石头过河的困惑》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

李零《丧家狗》

林博文《张学良、宋子文档案大揭秘》

吕大乐《四代香港人》

简媜《老师的十二样见面礼》


2006年

于2007年1月28日出版之二十一卷三期该刊公布。

小说类

李锐《太平风物》

严歌苓《第九个寡妇》

胡发云《如焉@sars.come》

苏伟贞《时光队伍》

余华《兄弟》

苏童《碧奴》

莫言《生死疲劳》

安妮宝贝《莲花》

英培安《我与我自己的二三事》

张大春《战夏阳》


非小说类

龙应台《请用文明来说服我》

章诒和《伶人往事》

王蒙《半生多事》

查建英《八十年代访谈录》

张戎《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

王丰《蒋介石死亡之谜》

方壮璧《方壮璧回忆录》

吴祥辉《芬兰惊艳》

张翠容《中东现场》

林达《如彗星划过夜空》


2005年

于2006年2月19日出版之二十卷七期该刊公布。

徐晓《半生为人》

阎连科《丁庄梦》

哈金《战废品》

章诒和《一阵风,留下了千古绝唱》

王安忆《遍地枭雄》

黄锦树《土与火》

刘心武《红楼望月》

董启章《天工开物·栩栩如真》

唐诺《阅读的故事》

南方朔《回到诗》


2004年

于2005年1月16日出版之十九卷三期该刊公布。

陈桂棣、春桃《中国农民调查》

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

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

黄智贤《战栗的未来》

姜戎《狼图腾》

余秋雨《借我一生》

聂华苓《三生三世》

陈冠中《香港三部曲》

阮庆岳《林秀子一家》

北岛《失败之书》


2005《亚洲周刊》全球十大中文好书

作者:陈寿文 提交日期:2006-4-11 10:00:00 | 分类:新知 | 访问量:4916

2005《亚洲周刊》全球十大中文好书

《亚洲周刊》

章海陵

进入新春,回望旧岁,浮上心头的不只是过去一年的人与事,还有墨香袭人的书籍。尽管近来中国大陆言论审查更趋严厉,但「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鲁迅语)。二零零五年的中文优秀出版物,无论在追寻过去,还是抓住当下,或是前瞻未来的方向上,仍显示了全球华人知识界可贵的精神追求,以及对中华民族命运的一份承担。这也是二零零五年中文好书特有的历史烙印。

亚洲周刊评选的二零零五年中文十大好书是:徐晓的《半生为人》、阎连科的《丁庄梦》、哈金的《战废品》、章诒和的《一阵风,留下了千古绝唱》、王安忆的《遍地枭雄》、黄锦树的《土与火》、刘心武的《红楼望月》、董启章的《天工开物.栩栩如真》、唐诺的《阅读的故事》和南方朔的《回到诗》。

徐晓把她的《半生为人》献给已去世的丈夫、启蒙导师赵一凡和老同学刘羽,也通过对包括自己在内的普通人群体过去岁月的追述,拷问内心世界,反思民族精神,更再现八十年代初中国现代化极为关键而珍贵的历史变迁。长身体时碰上大饥荒、受教育时遇上文革的徐晓这一代人,寻找迥异于「革命接班人」的独立人格,要吸收「毛泽东思想」以外的真理。徐晓说,「崇高与神圣……对我来说奢侈而遥远」。她谦卑,是因为在中国大地矗立着一批舍身取义的平民英雄,「有林昭在,有王申西在,有遇罗克在,有顾准在,谁还有资格夸张?」徐晓告诉人们,在那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年代,中国平民阶层曾飘扬理想主义不灭的亮丽火焰,那也是集权制度下个人自由与创造力的光芒,岁月不可能将它们湮没。

曾是大陆军方创作员的阎连科,怀着沉痛的「几近崩溃」的心情,向二零零五年的中国文坛交出小说《丁庄梦》。书中揭示河南艾滋村悲剧的两大源头:愚昧与贫困。八十年代中期,在政治动员的压力下,贫困的丁庄农户加入了卖血行列。对极度贫困的村民而言,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教导也不再起作用,而仅数百户人家的丁庄竟出现十几家「公家」单位的血站和多家私人血站。十年后艾滋病爆发,原因是,采血方不肯更换抽血针筒及共用止血棉球。针筒与棉球的成本在巨大利润中只是沧海一粟,但在贪婪的秤盘上却重于泰山。自称代表「先进文化和生产关系及人民利益」的党政机关提倡卖血,却放弃监管,无异于犯罪。受害村民格外贪恋生命,寄望于「新药马上就要到了,打上一针,病就没有了」的传言,并追问「马上是什么时候?」「马上就是不过多久」,「不多久是多久?」「就是没几天」,「到底是几天?」在悲苦而绝望追问的背后,是连续不断的死亡。《丁庄梦》是一尊「血碑」,它像数千万人消亡的大饥荒那样,将定格于中国历史的永恒记忆之中。

战俘遭遇残酷政争

旅美华人作家哈金一九八二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八四年山东大学英美文学硕士,九二年美国布兰戴斯大学博士,现任教于美国波士顿大学。他反思战争、追问人性的英文长篇《战废品》(War Trash,前译《战争垃圾》)曾受到英美读者激赏,被《纽约时报》评为二零零四年的十大好书,中译本由季思聪执笔,赶在二零零五年底在台湾出版,中国大陆难以面世。评估战争常把有血有肉的人简化成数字,而文学却发现统计数字里铺排着阵亡军人的枯骨,凝聚着战俘的血泪。《战废品》是一部讲述中国抗美援朝志愿军战俘苦难遭遇的书,主人公俞元腹部剌青Fuck Communism(操共产主义),回国后被删去几个字,巧妙地改为Fuck U.S.(操美帝国主义),标志着被俘者的命运变迁,更显示了残酷的政治黑色幽默。在战俘营内,为争夺战俘去向的国民党与共产党势力斯杀搏斗。政治光谱右左两极的国共双方,思考方式竟惊人地相似:阴郁、冷酷、不择手段,无视个体生命的尊严,尽显政治绞肉机的本色。主人公俞元表示,「我敢说,国民党是因为太缺人了,才不得不把战俘当宝贝;而共产党把我们拉回大陆,只是为了保住脸面」。二万四千名志愿军战俘中六千人选择回大陆,其中包括曾有过犹豫的俞元。战俘在异国吃尽千辛万苦,有关部门却以祖国的名义审查他们,责问为何被俘而不是阵亡?战俘在西方受到英雄式的欢迎,而在中国却被视为叛徒,这种人格摧残不是比敌人的侮辱残酷千百倍?僵化教条的价值观何其野蛮愚昧!读者与主人公感同身受,一道欢笑与悲泣,也一道思考,这是文学的魅力。

国宝大师千古绝唱

二零零五年,章诒和推出《一阵风,留下了千古绝唱》,护送京剧大师马连良与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张庚的英灵,回归《最后的贵族》(大陆版书名为《往事并不如烟》)人物画廊。互联网上曾有人抨击作者对体制怀有刻骨仇恨。但章诒和长年敬重、爱戴着体制内官员、延安年代老干部张庚,景仰他坚定朴拙的人格底色。张庚肯定「问题」传统戏《目连传》主人公罗卜,赞扬他劈山救母的坚韧意志。至于戏中的「反面人物」刘青,张庚说她游十殿阎罗,受尽惩罚,浑身是血,她质问:「我不就是吃了几块肉,为什么受这样多的惩罚?有些人为非作歹,却享尽富贵荣华?」不能不让人联想集权体制下的万千牺牲者,及他们「泪眼望青天」的追问。

马连良又是何等光彩照人!他是功勋卓着的国宝级艺术家和京剧改革家,艺术上光芒万丈,他的苦难却超过《最后的贵族》中的任何一位。一九六六年八月,红卫兵来抄家,马连良家的四合院面目全非,地上全是残物碎片,主人瘫坐在厕所地上,脸上身上全是伤。他在舞台上,举手抬足全是戏,赢来满堂喝采,此刻「连个人的样子都没有了」。马连良家的四合院今天成了一家餐厅,尽管布置典雅,但「怎么看都似乎都透着一缕凄怆,令人联想到北京秋日里不肯隐去的如血残阳」。作者写道,「杜宇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我虽啼血,却深知那东风,是再也唤不回的」。这是浸血透泪的不同凡响的文字,写反右与文革大悲大痛,但不流露半点哀怨,热烈与冷静融贯一气,鲜明而独特的风格,是过去的「伤痕文学」绝难望其项背的。

指点江山枭雄本色

王安忆的长篇《遍地枭雄》,讲述三个劫匪与一个迷魂者亡命天涯。反面人物匪首拥有非凡智慧,思维缜密,出口成章,更具性格魅力,吸引喽罗们同生共死。但干尽不齿勾当的匪首,却自认是万世雄主,心头激汤指点江山的「豪情」。精神具有个人属性,也诚如俄国民主派作家赫尔岑所说,它是变幻莫测的海神,称它在,它就在;认为它不在,它就不在。但匪首精神成长的轨迹却清晰可循,那就是中国改革中农村衰败、城乡差距、贫富悬殊、「笑贫不笑娼」的重大失误。八十年代中期的电视辩论中,为小奸小坏诡辩的喝采鼓掌,对忠厚正义的无情嘲笑,也足令主人公怀才不遇的郁闷发酵、蔓延、加速败坏,加上个人对成吉思汗、朱元璋和毛泽东这些「伟人」的长年仰慕,岂能不引发病态的自恋?《遍地枭雄》不啻是一声悠远而苍凉的警世钟。

近年文学受冷落,小说家意兴阑珊,而赢得尊敬的是旷日持久、心无二用、辛勤笔耕的作家。黄锦树就是这样的文学人,近年他已被台湾、大陆和大马学界称为「当代马华文学最重要的点火者」、「他方块字的种籽让我们一唱三叹,感慨万千」、「为华文文学增添不少版图」、期望他「对人性有更宏观的体察」。黄锦树二零零五年推出的短篇集《土与火》里,写地震、异想、雨林、原乡、色情、欲念、流浪、灾疫、残虐和战争,文字的五彩笔简直就像挥动自如的魔杖,令读者敛声屏息地紧张阅读,又时不时爆发大笑。譬如,书中描写贱民阶级的印度女人,「在床上,她真是个绝色」;「搞到我都想化为女身,为她生十几个孩子」;「真不愧是湿婆之后,古老文明。有此神器,别说是人,神都生得出来。难怪她们创造出那么多神」。《土与火》里篇篇都写得认真、厚重,字字句句都灵气飞扬,尽显作者的难得文学才华。

中国大陆新时期文学发韧之作《班主任》的作者刘心武近年醉心「红楼梦研究」,更亲赴电视台为观众评析这部中国「天字第一号」的伟大小说。刘心武从「金陵十二钗」中最神秘的一位秦可卿入手,解剖清代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政治。二零零五年,他的《红楼望月》问世,这是极具学术份量的专门着作,又是带给读者酣畅快意的「大散文」。书中分析贾链在悍妻王熙凤生日那天跟鲍二家偷情,「不仅是肉欲旺盛,追逐皮肤滥淫,而且,也是对平日在王熙凤那强悍性格压抑下爆发出的一次大反叛、大发泄」。这种淋漓尽致的文字表述,正是小说家刘心武「文学即人学」的悟性与流畅文笔的「绝活儿」。但刘心武的「红楼梦研究」引来学界的质疑,认为他不懂学术规范,更有人痛斥他研究秦可卿,「与富人们造楼包养女明星有异曲同工之妙」,「引导读者和观众跟着往无聊、虚无的情色文化中沦陷」。刘心武反击称人格尊严受到玷污;更伤心地表示「英国人直到今天还在研究莎士比亚及其作品,不明白我们今天研究《红楼梦》、普及经典名著怎么就是文化腐败呢?」

香港作家董启章的长篇小说《天工开物.栩栩如真》,以清晰的时代意识,梳理自身和家族的历史,也带出香港的人文脉络,作者的充溢才气甚为瞩目。在书中,不约而同迷恋金属饰物的一对恋人,在心灵与身体坦然相见的时刻,解下各自的饰物坠子,竟然一个是锣栓,另一个是锣帽,「早就坚信它的另一半在哪里」的双方,「捏着属于自己的一半,拼合在一起,沿着纹坑的轨迹,旋进去,直至最深,直至尽头」。全书结构像一部二重奏,作者一方面以写信方式,回溯上几代香港人的人生历程;另一方面,对收信人香港少女栩栩、另一位生于大陆的香港少女如真、及作者个人生命现状作精致描述。董启章的灵感来自一本中国古代奇书《天工开物》,作者为明朝文人宋应星,介绍三百多年前的农业与作坊技术,文字的详细解说及古朴生动的插图,令作者发现自己的文字工厂与该书之间有「潜在关系」,令他顺畅写出这部华丽多采的二重奏,再现了正直与扭曲的价值观、过去与未来、生命史与心灵史。作品忧伤而优美,文字从容大气。这是经典作家才具备的语言功力,也是香港终于修出的文学「正果」。

引人入胜文学魅力

二零零五年,台湾作家唐诺的《阅读的故事》受到两岸读书界的重视。翻开这部书,「故事」果真扑面而来,好听的、引人入胜的故事,一扫评论文章的沉闷。唐诺的「强项」不在记忆力,而在谈天说地的「随意性」,尽管叙说主线不离书、阅读与写作,也谈政治,但唯其娓娓道来的恬淡,才深具震撼力,才能谈出创意与精采,道出真理。譬如,唐诺剖析社会走向自由开放,「无可避免地搞出一票让你惨不忍睹的烂书来」。这些制作快捷的烂书投合庸俗的市场机制,在书店占据最好的位置,就像不良少年「杵」街头的显眼处,令你兴趣索然,黯然退避。不过,唐诺力劝读者要坚韧、要勇敢,要像坚持看到美丽坚贞妻子的尤里西斯那样,不被怪兽吓倒,不受海妖诱惑,「走向那不作声、不叫嚣、不搔首弄姿的寂寞书架的一角」。

二零零五年与读者见面的《回到诗》,是台湾评论家南方朔第六本读诗笔记,原来他同时也是英美诗、中国诗和日本诗的资深监赏者。南方朔近年穿梭两岸三地书展作演讲,他的学问、文字和情怀,像指南针那样顽强指向当下,展示普世关怀,也流露浓郁诗情。他关注新一代人的成长,批评台湾青少年要酷要帅,「再怎么穷也要……」,最终刷爆信用卡,「遂有了卖护照和卖自己的恶果」。他告诫恋人,「爱情固然有乐的成份,但翻脸分手,却难免另成一种故事,尤其是不纯的爱,那种分手的故事就更难看」。南方朔一贯乐于跟朋友、跟天下人分享读诗心得,他提倡众人在日益忙碌之际,「回到诗,回到诗的世界」。因为诗是感性与视野的凝聚,是心灵的智慧,是价值和未来的立法者。

二零零五年涌动的书潮中,也有不尽人意甚至非常不尽人意之处。这是许多人流连两岸三地书展,郁闷不时袭上心头的原因。但是,在浩如湮海的出版物里,好书绝不会失去踪影,犹如有强劲而美丽的音符,会从杂乱无章的交响乐中穿透出来,直取你的心灵。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