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 | 阿连特茹的慢生活,带着阳光和葡萄园
葡萄牙人面朝大海,似乎不太有着“母亲河”的观念。在里斯本的特茹河河口,人们竖起的是探索者纪念碑,在白天升起弦月般的帆,向着茫茫大西洋进发。而在航海家身后,宽阔平静的特茹河,似乎只是一切英雄故事的背景板。
所以,当你向着河流的上游走时,那些令人澎湃的海浪声,波澜壮阔的史诗,就都渐渐远了。河上没有争渡的船,两岸是连片的葡萄田,大串大串的绿藤,白墙红瓦的村庄错落。先是平原,再入丘陵山区,一路都不缺的是伊比利亚式明艳的阳光。
这片被称作阿连特茹(Alentejo)的广阔地区,意即“越过特茹河”。对于北非的摩尔人来说,特茹河以南的土地,已经是值得苦心经营的腹地;而在自北向南的葡萄牙人看来,越过了特茹河,收复失地运动便基本宣告成功。于是,几个世纪的拉扯,建构了阿连特茹文化碰撞交融的底色。
山上的城堡和要塞的故事,已经化在了终年温暖的阳光里;山下的农场和橄榄树,却依然慵懒散漫,长成了几百年前的样子。
欢迎来到阿连特茹!
阿尔奇瓦Alqueva:城堡与星空
阿尔奇瓦(Alqueva) 是一片从平原到丘陵的过渡地区,自此向西,河谷平原直达里斯本;往东,到马德里也可长驱直入。在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摩尔人征战不休的年代,这里自然是硝烟不断的前线。
当然了,现在可是欧洲一体化的好日子,西葡之间的国界线,也就是高速路上的一块路标,以及进入西班牙突然变差的路况。曾经罩在阿尔奇瓦头上的血腥和紧张,早就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不过,当你开车穿过国界的时候,还是很难不注意到左边山上那座棱角突出,瞭望塔密布,压迫感十足的白色城堡。
这是埃尔瓦什(Elvas) 的星形防御体系,依山势而建,环环相扣。其中最核心的棱堡Forte da Graça,因其完美对称、气势恢宏的星形结构,保证了每一个朝向都易守难攻,至今都被用来当作“棱堡”百科词条的示意图。
也有杀气不那么重的——蒙萨拉什(Monsaraz)同样建立在山丘顶上,一边是平原无尽的田园风光,一边是阿尔奇瓦水库的浩瀚湖面。水库蓄好的水,用来灌溉小麦、油橄榄、葡萄和橙子。中世纪居民把镇子筑于高处,相传是为了躲避战乱。一座石城堡,延伸出两条石板路,四排瓦房,就是小镇的全部。
虽然,就这不到两百米的小山丘,能躲个啥?
阿连特茹的阳光好,不止养得出好水果,也让人总是暖熏熏的,做什么都不自觉慢了一点。我坐在阳光里,点了杯当地特产的橙汁,很快就半睡半醒了。等到花瓣在一阵风后落满了桌面,我的橙汁,居然还没到。
在散漫的节奏里,太阳很快就会下山,而阿尔奇瓦的黑夜,又是另外一套故事。云层少、光源少、纬度适中的地理条件,让阿尔奇瓦成为了国际认证的暗夜保护区。在这里,银河是从旅馆阳台上就能看到的风景。
我报了个当地天文台组织的观星体验。夜深时,周围一切都是黑暗寂静,大家在农田环绕之中,关掉手机,只留红光,等自己的眼睛适应黑暗,银河在眼前越来越清晰。从望远镜里真实地寻找着星云的形状和颜色,本身竟带上了一种不真实感。
阿尔奇瓦,又或许全部乡村田园都是这样的吧,星空真是好,慢生活也这样好,就是大家睡觉真的是太早了。十一点多观星结束,我开车回到旅馆,只见小镇的路灯都熄了,整条街也就一两个窗户还透着光。开着手电筒摸黑找到大门,门外连野猫都已经眯着了。教堂的钟突然敲响午夜,把我吓一大跳。
玻璃大门紧闭,里面一片漆黑。好啊,他果然把我锁外面了。
最后都闹到Booking那去了,辗转数位客服,才把老板叫醒出来开门,而我还喜提一大顿葡语牢骚输出。我本来是打算回来拿上脚架,再出去拍银河的……
蒙桑图 Monsanto:随缘巨石村
从阿尔奇瓦往北,平坦的高速渐渐变成了曲折的盘山路,在这片山区里,岩石小镇蒙桑图(Monsanto) 避世独居。纵有权游前传《龙之家族》在此取景带来的知名度,但这偏远的小村,依旧保持着祥和宁静。
12世纪葡萄牙人从摩尔人手中夺回这片区域后,便在居高临下的蒙桑图建立要塞,而后前线南移,这里则转变成成村庄聚落。蒙桑图居民取材山上的花岗岩巨石,将房屋修筑,街道布局,都顺着山势,以钟楼Torre de Lucano为中心,与巨石融为一体。
日落时分,我从狭窄惊险的盘山路开上蒙桑图,就好像回到了中世纪的世界:依山而建的石板路,暖黄色的路灯明灭,晚风里远远传来某户人家的对谈。顺着灯光,白墙红瓦的民居层叠而起,房顶上还顶着一块块椭圆的巨石。
第二天早上,我登上山顶处的城堡遗迹Castelo de Monsanto,从这里往下望,整座村庄,乃至远处西葡边境的平原风光都尽收眼底。清晨的蒙桑图还在寂静中,让我独享整片辽阔视野。飞完一趟无人机后,回到村落,阳光正好洒进Miradouro do Forno的小巷子里,村里的老人正往井里打水,然后慢慢地踱步,料理着门前刚开好的花。
蒙桑图风景绝佳,但毕竟孤悬山上,生活诸多不便,原住民已经不多了。小镇里的一切都是限量供应:唯一的餐厅,唯一的咖啡馆、唯一的小卖部,都是本地人经营,营业时间随缘。
我似乎随到了不太好的缘——下午三点,我被太阳晒得又热又饿,没有店名的咖啡馆才作为今天第一家决定营业的店,不情不愿地把借石缝做成的门打开。
说是营业也只能算一半:老板娘开门,是为了和闺蜜们换个地方聊天。她们用了店里唯一的大桌,天南地北,满屋回音,聊到热烈时发出些乌拉拉的叫声。光线透不进来的角落里,挤着好几桌和我一样饿坏了的游客,英语法语葡语混着来,也没有人过来下单。
蒙桑图人表示,急什么嘛!
埃武拉 Evora:从罗马到罗马之前
阿连特茹地区唯一的城市,就是埃武拉(Evora)了。比起其他山野村夫般的小镇,埃武拉的履历要光鲜得多:罗马神庙、摩尔式民居、巴洛克式全石教堂,从葡萄牙到葡萄牙存在之前,埃武拉汇聚了全部时期的建筑风格。
这样有名气的地方,自然也繁华得多啦:街上的咖啡馆,坐在阳光底下晒着喝冷饮的一家子,穿短裤和凉鞋的小两口,俨然就是欧洲城市该有的样子。大家都在街上随便走,像是随意翻阅着葡萄牙历史的一页页。
埃武拉古城以其城市规划的延续性和完整性,以及对葡萄牙、巴西建筑风格的深远影响,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不过,在葡萄牙帝国的重心转向大西洋之后,埃武拉的城市,就和整片阿连特茹地区一样,变得沉寂和安静。
但最让埃武拉名声在外的,不是恢弘的主教堂,而是旁边用真人骨头作装饰的人骨礼拜堂。
听起来还是挺惊悚的,何况礼拜堂门口刻着拉丁铭文“吾等尸骨,于此等待汝等尸骨”。教人对生死的思考,也不是非得这么直白吧!进去之前,我还做了很久的心理建设。
不过我很快发现,里面通常活人比人骨要多。得益于各地互联网上的世界奇观和灵异传说宣传,带着AI配音的短视频,礼拜堂可是埃武拉说一不二的热点。
门外的纪念品摊,卖的是人骨状的冰箱贴。而进入售票处,大批大批旅行团,常常是把小石室挤得没法转身,要等待尸骨,估计都得排队挺久的……当年主持建设的修士(据说其尸骨亦在其中),望以此警醒世人的生死观,却定是没有算到现代化和旅游业爆发这一步。
图片可能引起不适▼
罗马的埃武拉,以前人白骨警戒后人,却也许没有想到白骨让自己成了网红。但埃武拉的前人,却还远在罗马之前。
开过二十分钟的土路,在埃武拉城外的农田和羊圈中央的,是Cromeleque dos Almendres巨石阵。田野中的一连串石柱,比英国巨石阵更为古老,由7000年前的先民竖起,具体的作用已不可考。
我到达的时候已是黄昏,正好有一个课程在旁边学习冥想。导师带大家绕着石阵漫步,空气安静,夕阳金黄,平原的风吹动树林。椭圆形的巨石堆,将旷野切割出人类的痕迹。其意义早已失落,却好像还是连接着过去,带着让人沉静而震栗的力量。
看来,罗马人的神庙,中世纪的人骨教堂,在展现神性上,都还是浅了一层。再繁复的结构,再直白的说教,也没有比上石器时代的前人留白的高超。
找找我在哪(毫无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