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wynjiangying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游牧计划|穿越1900公里,串联3个省、10个乡村教育

wynjiangying
·
从我的现居地云南大理出发,自驾开车到我的出生地湖北黄冈,总行程1900公里,沿途经过3个省,拜访乡村教育、活动、社区中心,通过社区链接到当地,去做深度访谈、以文字及视频形式记录现状及思考,以过去的留守儿童,如今撰稿人的身份,探索如何串联教育资源,提升乡村儿童的综合素质提高乡村儿童的未来竞争力。

自我介绍

我叫江颖,现在是一个自由撰稿人、数字游民。参与出书、写人物访谈、给内容平台做编辑、作者,也有新媒体工作室,带团队给度假酒店、艺术中心做内容制作及运营。

在一个大理洱源的一个做温泉酒店的甲方项目里吃早餐。我喜欢在刚日出时早起并在餐厅工作,清晨自己有很好工作状态的同时,也可以观察不同甲方项目上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也能看出未来的可能发展趋势。

10年开始工作后,我每年有半年在工作,半年在各地游牧,去了很多地方、看了很多书、住了非常多漂亮的酒店、享受过非常优厚的待遇、交了很多优秀的朋友,但通过跟这个世界的周旋,我终于在32岁这一年,发现,我要回到我的童年时期去做事——即,基于我是一个留守儿童。

城市化进程,让我爸爸妈妈离开家、儿童时,我爷爷奶奶带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上完了小学。

长大后才逐渐明白,原来城市集中了教育、医疗等大多数资源。跟我爸爸妈妈一样的农民们,守不住自己的土地、不能用土地的产出养活家人,于是挤破头在城市中工作、买房、还房贷……生存自顾不暇的同时,也牺牲了小孩的未来。

因为我们这些留守在乡村的孩子们,不仅缺少正确的关爱,教育资源也非常匮乏,这些孩子们的未来,跟受过城市教育的孩子比起来,非常没有竞争力。

妈妈在老家的院子前吃午饭
妈妈在翻地种菜,但其实她每两年才在老家住一周,种的菜基本不会收获,我回老家的时间更少。没次回去,村里的小孩天真好奇问我:你是谁?我会大笑着反问:你爸是谁?

这是我2023年底写下的,最终对我自己未来事业的计划:

回到我出生的乡村,在我曾经读的小学——吴文小学,那个村口租或买一个房子,建立一个有很多书、有懂得以适当的爱心陪伴并正确教育孩子们的伙伴、有提供健康饮食、身体健康指导、综合素质训练的设备齐全的活动中心。

我会在这个活动中心陪伴、关怀、教育,以及会有许多志愿者,可以是附近初中或高中的哥哥姐姐们,也可以是全国的志愿者、国际教育团队。给予正确方式的关爱的同时,也注重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让他们未来有同等的竞争力。

希望每个乡村都有这样的活动中心、都有这样的具有人文关怀的伙伴,去促使我们的教育资源流动起来,有更多的老师、志愿者、唤起更多的乡村教育的意识。

我希望所有的留守儿童都有更好的教育资源,都得到适当的正确的爱。

我想去哪里?为什么?

有很多人在关注乡村教育并默默做着工作,组织公益的支教、活动及探访、也有很多建立起了乡村的教育活动中心。在默默将公众的影响力吸引到这些教育资源严重匮乏的乡村中去。(当然正确的生活教育与关爱也非常匮乏)

我想去探访这些乡村中的活动中心,去学习他们的组织形式及活动经验、并结识更多在乡村教育领域耕耘的伙伴,并用我自己的新媒体内容方面的技能,去串联起这些资源,并让这些资源流动起来,去拓展这块的更大影响力,并让更多的人关注到乡村教育。

因为大多数人对留守儿童的观念还停留在物质匮乏,但其实,中国目前在物质过剩的阶段,中国家庭随便断舍离可以清出两车物品。乡村的留守儿童缺的是教育资源,能让他们在青少年及成人时期有跟城市孩子同样的综合素质以及认知、技能、学习上的竞争力。

我的具体游牧计划是什么?(建议包含行程、主题、预算等)

从我的现居地云南大理出发,自驾开车到我的出生地湖北黄冈,总行程1900公里,历时一个月,预算2w人民币,沿途拜访以下乡村教育、活动、社区中心,通过社区链接到当地,去做深度访谈、以文字及视频形式记录现状及思考。

1、云南省保山市瓦马乡下堡村,由慈善基金资助的乡村活动空间

2、高步书屋,当目睹高步书屋的“空心村”和“留守”问题和现代化对侗族社会产生严重威胁的现象,地址在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高步村

3、四川乡村书局,理念是让村里更多的孩子在这里月度、体验和交流,融入到村民日常的生活汇中去,地址在四川宜宾翠屏区李庄镇安石村。

4、红花村文化活动中心,地址在四川乐山市井研县东林镇红花村是刚脱贫两年的省级贫困村,现仍存在着人口流失、老龄化等问题,是一座典型的衰退中的小村庄。

5、小石村,五统一公共空间产生于当下乡村社区发展的常见问题:居民安置的单元楼小区于村民的农耕生活方式的矛盾。地址在四川彭州市桂花镇金城社区,小石村

6、雷雳贵州大项目活动营地,项目位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平桥村,场地原是一所撤点乡村小学,有一座已荒废的三层教学楼,建造成长期向社区孩子开放的乡村图书馆。

7、贵州桐梓官仓村民活动中心,理念是每一个乡土村落都承载着其独特的原生秩序,附之而来的是强大的生命力与感染力

8、天星生态村的数字游民社区,位于成都温江区,介于从成都前往都江堰、青城山途中。是由顾敏敏老师最先发起的可持续生态村庄,立足于探索城市近郊乡村创生、创新、创业的多种可能性。

9、东林镇村镇文化中心,项目作为三村一镇的文化中心,其中包含村民服务、乡村超市、乡村图书馆、老人照料中心、儿童中心、会议室、乡村特产展览和直播间等若干综合性功能。位于四川东林镇白果桥。

我怎样与当地建立互动?

  1. 联系以上组织: 联系当地的社会组织、NGO、学校或政府机构,请他们提供关于当地情况和留守儿童状况的重要信息。

  2. 安排采访: 与当地居民、留守儿童、家长、教育工作者等的采访。

  3. 人道故事: 关注并记录真实的人道故事。通过亲身体验和当地居民的经历,使报道更加生动和感人。

我计划怎样记录整趟行程?(包含形式与叙事角度)

  1. 拍摄照片和视频: 拍摄照片和视频,真实的记录,加上自己作为幼年时是“留守儿童”,成年后成为创作者,想为跟我们一样的儿童建立真实有帮助的活动中心,我可以做哪些真实的事情”的个人化的视角,传达出自己的真实情绪。

  2. 写作和编辑: 撰写深度采访文章记录真实的人道故事。我的亲身体验和当地居民的真实经历,会让报道更加生动、更打动人。

《重返香格里拉》中有我的长篇专栏,也是目前为止发表的最长的一篇内容,采访➕整理➕编辑,前后花了3个月。能做乡村系列的内容,无论花多少时间我都觉得值得去做。

解语:

今天14号,晚上无意间打开邮箱看到Matters 的推送,游牧计划,几乎马上决定参与。晚上写方案、让身边伙伴帮我找社区做详细的行程计划,赶在明天截止日前提交。

我觉得生命很奇妙,在2023年底因为一个因缘契机,我决定回国,留在国内扎根在自己出生的地方,“根固枝荣”,对现在的未来的我,就是深深扎根在自己出生的地方,才能有足够的生命力向外生长,拓宽生命的横向纬度。

这几年的内容创作者经验,我深信一个创作者(author)手握的权利(authority)。

如果在某个领域我愿意持续探索、发挥影响力、深入耕耘。那就是“我”之所以是“我”的那个选择,否则“我”为什么选择出生在“我”出生的地方?

CC BY-NC-ND 4.0 授权